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渴望参与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结构论。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可以组织“抓小棒”活动,教师拿出一些小棒。请学生抓一把,先猜一猜能抓多少呢?再数一数,猜对了没有,然后,教师提出:“谁有办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手中的小棒有多少根?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快最好?”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有的学生说可以2根2根地数;有的学生说可以5根一数:还有的学生想出了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就是1个十。再看手中还剩几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合起来就能很快看出手中有十几根小棒的好办法。这样。仅仅利用一些小棒。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之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猜测意识。在交流评比好方法的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真可谓“事半功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猜测、观察、操作、实验与独立思考,再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参与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空间选取教学内容,引入新课,先通过课件演示校园全景图。再抽象成校园平面图,教师结合校园平面图提问:“如果要在景点‘鸟语林’的四周围上栏杆。可以怎样围?如果要在景点‘碧海云帆’的四周摆上花,又可以怎样摆?如何围着校园的操场跑一圈?”这一系列学生熟知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在说和指的过程中理解周长是指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材料校园平面图中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场地或景点的周长。通过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探讨出周长的意义。理解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教学中也可以提供学生一些材料,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制作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边框。从制作活动和交流活动中体会周长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加减法简便运算”课中安排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你对下面几道题的想法、算法:①437-237-24;②437-256-44;③437一(230+70);④437-(237-56);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①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②直接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简便些,题③不必去小括号计算好。题④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从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可以通过创设合作情境,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在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四、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过去教学中设计的练习,绝大多数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过程确定的习题,对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较大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现象。数学应用应该强调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应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机会。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多种解题策略的应用,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选择生活中任意一个图形。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样,学生选择的范围变大了,解决的问题范围也变大了。学生也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开放情境中。提高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渴望参与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结构论。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可以组织“抓小棒”活动,教师拿出一些小棒。请学生抓一把,先猜一猜能抓多少呢?再数一数,猜对了没有,然后,教师提出:“谁有办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手中的小棒有多少根?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快最好?”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有的学生说可以2根2根地数;有的学生说可以5根一数:还有的学生想出了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就是1个十。再看手中还剩几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合起来就能很快看出手中有十几根小棒的好办法。这样。仅仅利用一些小棒。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之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猜测意识。在交流评比好方法的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真可谓“事半功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猜测、观察、操作、实验与独立思考,再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参与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空间选取教学内容,引入新课,先通过课件演示校园全景图。再抽象成校园平面图,教师结合校园平面图提问:“如果要在景点‘鸟语林’的四周围上栏杆。可以怎样围?如果要在景点‘碧海云帆’的四周摆上花,又可以怎样摆?如何围着校园的操场跑一圈?”这一系列学生熟知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在说和指的过程中理解周长是指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材料校园平面图中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场地或景点的周长。通过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探讨出周长的意义。理解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教学中也可以提供学生一些材料,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制作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边框。从制作活动和交流活动中体会周长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加减法简便运算”课中安排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你对下面几道题的想法、算法:①437-237-24;②437-256-44;③437一(230+70);④437-(237-56);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①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②直接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简便些,题③不必去小括号计算好。题④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从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可以通过创设合作情境,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在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四、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过去教学中设计的练习,绝大多数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过程确定的习题,对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较大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现象。数学应用应该强调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应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机会。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多种解题策略的应用,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选择生活中任意一个图形。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样,学生选择的范围变大了,解决的问题范围也变大了。学生也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开放情境中。提高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