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的产生,是光的作用。光线以不同的强度和角度照射到物体上,反映在人的视觉中,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场景”,而影视拍摄就是要把这不同的“场景”在一定时间内连接,组合而成“情景”,这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影视作品。
这个过程中,光线就是画笔,浓墨也好、淡彩也罢,取决于导演和摄影师、灯光师的人为选取,用符合创作需求的手法“创造”或捕捉来表现,这就是光的造型作用。
用光是一部作品的成败关键,也是一部作品风格的直观表现,你需要在或明亮通透或阴暗压抑、或灯火阑珊或简洁素雅等光效中确定整部影片的一致性,不能以纷乱复杂,毫无主题的光造型来拼凑整部影片,那样反倒适得其反,时髦点讲,在光造型上,不炫耀、不折腾,坚持一部影片一种风格。
首先要提醒一点,电影胶片的曝光宽容度(也叫动态范围)要大大好于摄像机的CCD/CMOS传感器。因为,胶片的记录是光的真实物理特性,而摄像机的电子传感器则需要复杂的A/D数模转换,这个运算的过程无疑是对光强度与反差的最大损耗,尽管专业级的HD高清摄像机把电子信号性能提高到可以拍摄数字电影的水平,但与胶片相比,依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在DV拍摄中,可以借鉴电影的光造型手法,但是没必要完全刻意追求过于理想的画面层次与反差,起码,以目前的摄像机技术来说,不现实。那么,现实的做法是,在掌握自己手中机器的真实性能前提下,利用人为的布光、补光来改善和平衡画面的造型。
本次以德国影片《窃听风暴》的部分光造型来简单了解一下布光的基本用法,大家可以在今后的DV创作中,尝试感悟光的独到作用吧。
………………………………………………………………………⋯…1A,1B
这是反打的一组镜头,光线从窗户射入,两个相对的人物,一阴一阳,正好衬托剧情中人物的关系,处于逆光阴暗环境的1A人物是一种略带威吓味道的压力,而被光线直射的1B人物则暗示完全暴露在对手1A的视线下,这样,无形中,给他一个已经被人看透,无法逃避的结局,事实上的画面情节也是这样的。假设,这两个人物光线反过来应用,那么,处于阴暗逆光的1B就是一种还有很多隐秘没有公开,对抗还需加强的含义。
………………………………………………………………………⋯…2A,2B
与上面情境相似,只是光环境变成了灯光昏暗的夜晚,人物都是侧光低角度照射。此时,人物的对抗是平衡的,也从白天的稍亮光线变成了更显压抑的低调,显示出人物的关系更加紧张而局促。侧光布置要很好掌握脸部阴影的范围,并时刻注意侧光的立体造型功能,要精心安排人物的眼神光,大家仔细观察,人物2A的眼神光是一种冷峻而锋利的,而2B的眼神光则表现出紧张、不安和惶恐,这就是此时光线的作用。
………………………………………………………………………⋯…3A,3B
这是同一光线下的不同角度拍摄,这里要注意的是,光线要保持一致不变的强度和角度,人物的曝光数据也要一致。此时,光线是脚光,这种光线大多用来表现阴险、狡诈、多疑、甚至恐怖等情绪。这里的情节也是这样,人物处于暗处观察,并将以窃听、跟踪等危险行为对其他人物进行监控。脚光是一种主观性很强、表达力直观的光效,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我们平常的DV拍摄,应该谨慎使用,防止因为脚光给观众不恰当的信息传递,避免产生误解。
………………………………………………………………………⋯…4,5,6
前侧光是一种立体造型最常用的光线,可以在立体感加强的前提下,突出画面的质感与影调。如果反差过大,比如图4,可以采用前侧光主光测光并曝光,而阴暗面以反光板或相关灯具进行补光,调整明暗两面均处于摄像机的曝光宽容度之内,避免过曝或不足,DV摄像机更要认真进行布光和补光处理,不要以液晶监视屏为准,最好以专业监视器来进行校正。图6为后侧光,前补光效果,后侧光可以充当轮廓光或修饰光,勾勒人物外形,而前面的补光就成了曝光的标准面。
………………………………………………………………………⋯…7A,7B
这一组外反拍镜头,对应双方都使用了后侧光为主,前面光辅助方式。看来此片导演很钟情于这种立体造型光,此时的光环境和当时的室内光线相一致,也说明一个问题,不要把照射得亮亮堂堂的光线作为布光的标准,那是婚纱影楼的商业做法,在DV拍摄中,尝试新颖光线的控制才能让画面增色。此种光线的难度很大,既要保证两个人的曝光一致性,也要保证人物面部的明暗反差恰当地落在摄像机的动态范围之内,需要仔细调整才好。
……………………………………………………………………⋯…⋯⋯…8
街道的环境光做主光源,采用顶部逆光,高光处曝光的方式处理。黑夜的路灯下情景非常真实,也暗示此时情节的隐秘性。这样的光线运用在DV拍摄中较为麻烦,需要DV摄像机具备较好的低噪声性能,传感器的灵敏度也要高一些,避免使用机器的增益功能,那会适得其反。
………………………………………………………………………⋯…9A,9B
依然采用了窗户侧光方式,其实,这些自然光线,在实际拍摄中,也是灯光师人为创造的,模拟真实的光效,而又让观众感觉不到布光的痕迹,这需要灯光师和摄像师的紧密配合。把假的搞真了,这是一种境界。
……………………………………………………………………⋯…⋯… 10
此时光线采用低角度高光勾勒人物轮廓,而主体面的光线较正常曝光降低一挡,和背景光环境一致,这时候,要注意的是,人物正面光一定要融渗到背景光中,而那个轮廓亮光起到的作用是把人物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产生真实的景深距离感。
……………………………………………………………………⋯…⋯… 11
这是生活场景中最常见的平均光,也是最适合DV表现的区域,常有这样说法,阴天拍摄DV,画面曝光比较准确,细节柔和。道理在于,反差较小的情况下,电子传感器可以完全发挥性能,如果大家拍摄婚纱、MV、家庭录像的时候,采用这种平和的光线可以获得不错的画面质量,问题是,个人的光线创作欲望降低,会给人一种比较平淡的感觉。
………………………………………………………………………⋯12A,12B
这是两个典型明暗反差的光线应用,处于亮处和暗处的人物是不同的境遇状态。此时,两个画面中的主体均为复杂和不安的状态。
…………………………………………………………………⋯…⋯…⋯ 13
俯视的街道大全景,这个时候的曝光和构图有关,既要保证光线的错落有致,又要调整画面整体的亮部位置。不能造成整体画面的某个空间位置过于黑暗或明亮。要做到整体的平衡,如果光线不好控制,可采用选择机位和角度来改善。
…………………………………………………………⋯ 14A,14B,14C,14D
把这一组顶光为主的画面放在一起,可以看出,顶光的作用,除了塑造整体环境的真实性之外,更多是表现了人物在顶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来的压力感和非常情绪化的孤独与冷漠。这种光线下,人物的眼神光极其黯淡,甚至看不到眼神,也表明了一种迷离、没有前途感的没落,渲染出人物所处的境遇,而观众就会在这个光造型下,对人物产生一种关注甚至同情。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在看似自然的光线下,其实要给灯光师很大功劳的。
…………………………………………………………⋯…… 15A,15B,15C
这三个画面采用了逆光为主的轮廓光造型,人物正对镜头的部分曝光不足,也没有过多补光,与之前提到的手法相似,却又不同。此时光效的作用不是展示人物正面的细节,而是强调当时人物所处环境和其境遇的一致性,写意的成分大于写实,观众只是在这样的逆光中更多体验人物的情感,不需要认真交代画面的细节,应该说,这种光线在摄影方面应用得较多,而DV摄像机限于技术因素,运用起来有些吃力,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镜头吃光、分辨率下降,甚至暗部噪声过多,但如果运用得好,其画面效果还是非常有味道的。
…………………………………………………………⋯…… 16A,16B,16C
这是一组完全侧光的正面镜头,侧面的主光交代出人物的基本造型,但是,按照较为保守的导演或摄像师的标准来说,这种近似“阴阳脸”的光造型,是不被认可的。某些商业人物拍摄用这样的光线,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本片则不同,它的内容和情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同寻常,这样的光线可以说是导演的大胆,也可以说是影片风格决定的,如果是普通内容DV影片,刻意追求此光效,是不妥当的,只有需要了,才去运用,不可过于主观,大胆是需要原则的。
……………………………………………………………………⋯…⋯… 17
这是一种极端的逆光轮廓造型,多用于表达因情绪引起的形体细节变化,突出线条和整体的概括性,某些情况下,比如,夕阳下的沙漠、一串驼队、一个孤单的身影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剪影似的光线造型,忽略细节,突出整体。
………………………………………………………………………⋯18A,18B
外景人物主体的布光,原则是,让人物的照度和真实环境一样,不能脱离开环境,真实的自然光不能改变,只有改变自己。有一个道理要在布光之前先明白,那就是,光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炫耀而使用不合情理的光来造型,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个过程中,光线就是画笔,浓墨也好、淡彩也罢,取决于导演和摄影师、灯光师的人为选取,用符合创作需求的手法“创造”或捕捉来表现,这就是光的造型作用。
用光是一部作品的成败关键,也是一部作品风格的直观表现,你需要在或明亮通透或阴暗压抑、或灯火阑珊或简洁素雅等光效中确定整部影片的一致性,不能以纷乱复杂,毫无主题的光造型来拼凑整部影片,那样反倒适得其反,时髦点讲,在光造型上,不炫耀、不折腾,坚持一部影片一种风格。
首先要提醒一点,电影胶片的曝光宽容度(也叫动态范围)要大大好于摄像机的CCD/CMOS传感器。因为,胶片的记录是光的真实物理特性,而摄像机的电子传感器则需要复杂的A/D数模转换,这个运算的过程无疑是对光强度与反差的最大损耗,尽管专业级的HD高清摄像机把电子信号性能提高到可以拍摄数字电影的水平,但与胶片相比,依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在DV拍摄中,可以借鉴电影的光造型手法,但是没必要完全刻意追求过于理想的画面层次与反差,起码,以目前的摄像机技术来说,不现实。那么,现实的做法是,在掌握自己手中机器的真实性能前提下,利用人为的布光、补光来改善和平衡画面的造型。
本次以德国影片《窃听风暴》的部分光造型来简单了解一下布光的基本用法,大家可以在今后的DV创作中,尝试感悟光的独到作用吧。
………………………………………………………………………⋯…1A,1B
这是反打的一组镜头,光线从窗户射入,两个相对的人物,一阴一阳,正好衬托剧情中人物的关系,处于逆光阴暗环境的1A人物是一种略带威吓味道的压力,而被光线直射的1B人物则暗示完全暴露在对手1A的视线下,这样,无形中,给他一个已经被人看透,无法逃避的结局,事实上的画面情节也是这样的。假设,这两个人物光线反过来应用,那么,处于阴暗逆光的1B就是一种还有很多隐秘没有公开,对抗还需加强的含义。
………………………………………………………………………⋯…2A,2B
与上面情境相似,只是光环境变成了灯光昏暗的夜晚,人物都是侧光低角度照射。此时,人物的对抗是平衡的,也从白天的稍亮光线变成了更显压抑的低调,显示出人物的关系更加紧张而局促。侧光布置要很好掌握脸部阴影的范围,并时刻注意侧光的立体造型功能,要精心安排人物的眼神光,大家仔细观察,人物2A的眼神光是一种冷峻而锋利的,而2B的眼神光则表现出紧张、不安和惶恐,这就是此时光线的作用。
………………………………………………………………………⋯…3A,3B
这是同一光线下的不同角度拍摄,这里要注意的是,光线要保持一致不变的强度和角度,人物的曝光数据也要一致。此时,光线是脚光,这种光线大多用来表现阴险、狡诈、多疑、甚至恐怖等情绪。这里的情节也是这样,人物处于暗处观察,并将以窃听、跟踪等危险行为对其他人物进行监控。脚光是一种主观性很强、表达力直观的光效,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我们平常的DV拍摄,应该谨慎使用,防止因为脚光给观众不恰当的信息传递,避免产生误解。
………………………………………………………………………⋯…4,5,6
前侧光是一种立体造型最常用的光线,可以在立体感加强的前提下,突出画面的质感与影调。如果反差过大,比如图4,可以采用前侧光主光测光并曝光,而阴暗面以反光板或相关灯具进行补光,调整明暗两面均处于摄像机的曝光宽容度之内,避免过曝或不足,DV摄像机更要认真进行布光和补光处理,不要以液晶监视屏为准,最好以专业监视器来进行校正。图6为后侧光,前补光效果,后侧光可以充当轮廓光或修饰光,勾勒人物外形,而前面的补光就成了曝光的标准面。
………………………………………………………………………⋯…7A,7B
这一组外反拍镜头,对应双方都使用了后侧光为主,前面光辅助方式。看来此片导演很钟情于这种立体造型光,此时的光环境和当时的室内光线相一致,也说明一个问题,不要把照射得亮亮堂堂的光线作为布光的标准,那是婚纱影楼的商业做法,在DV拍摄中,尝试新颖光线的控制才能让画面增色。此种光线的难度很大,既要保证两个人的曝光一致性,也要保证人物面部的明暗反差恰当地落在摄像机的动态范围之内,需要仔细调整才好。
……………………………………………………………………⋯…⋯⋯…8
街道的环境光做主光源,采用顶部逆光,高光处曝光的方式处理。黑夜的路灯下情景非常真实,也暗示此时情节的隐秘性。这样的光线运用在DV拍摄中较为麻烦,需要DV摄像机具备较好的低噪声性能,传感器的灵敏度也要高一些,避免使用机器的增益功能,那会适得其反。
………………………………………………………………………⋯…9A,9B
依然采用了窗户侧光方式,其实,这些自然光线,在实际拍摄中,也是灯光师人为创造的,模拟真实的光效,而又让观众感觉不到布光的痕迹,这需要灯光师和摄像师的紧密配合。把假的搞真了,这是一种境界。
……………………………………………………………………⋯…⋯… 10
此时光线采用低角度高光勾勒人物轮廓,而主体面的光线较正常曝光降低一挡,和背景光环境一致,这时候,要注意的是,人物正面光一定要融渗到背景光中,而那个轮廓亮光起到的作用是把人物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产生真实的景深距离感。
……………………………………………………………………⋯…⋯… 11
这是生活场景中最常见的平均光,也是最适合DV表现的区域,常有这样说法,阴天拍摄DV,画面曝光比较准确,细节柔和。道理在于,反差较小的情况下,电子传感器可以完全发挥性能,如果大家拍摄婚纱、MV、家庭录像的时候,采用这种平和的光线可以获得不错的画面质量,问题是,个人的光线创作欲望降低,会给人一种比较平淡的感觉。
………………………………………………………………………⋯12A,12B
这是两个典型明暗反差的光线应用,处于亮处和暗处的人物是不同的境遇状态。此时,两个画面中的主体均为复杂和不安的状态。
…………………………………………………………………⋯…⋯…⋯ 13
俯视的街道大全景,这个时候的曝光和构图有关,既要保证光线的错落有致,又要调整画面整体的亮部位置。不能造成整体画面的某个空间位置过于黑暗或明亮。要做到整体的平衡,如果光线不好控制,可采用选择机位和角度来改善。
…………………………………………………………⋯ 14A,14B,14C,14D
把这一组顶光为主的画面放在一起,可以看出,顶光的作用,除了塑造整体环境的真实性之外,更多是表现了人物在顶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来的压力感和非常情绪化的孤独与冷漠。这种光线下,人物的眼神光极其黯淡,甚至看不到眼神,也表明了一种迷离、没有前途感的没落,渲染出人物所处的境遇,而观众就会在这个光造型下,对人物产生一种关注甚至同情。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在看似自然的光线下,其实要给灯光师很大功劳的。
…………………………………………………………⋯…… 15A,15B,15C
这三个画面采用了逆光为主的轮廓光造型,人物正对镜头的部分曝光不足,也没有过多补光,与之前提到的手法相似,却又不同。此时光效的作用不是展示人物正面的细节,而是强调当时人物所处环境和其境遇的一致性,写意的成分大于写实,观众只是在这样的逆光中更多体验人物的情感,不需要认真交代画面的细节,应该说,这种光线在摄影方面应用得较多,而DV摄像机限于技术因素,运用起来有些吃力,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镜头吃光、分辨率下降,甚至暗部噪声过多,但如果运用得好,其画面效果还是非常有味道的。
…………………………………………………………⋯…… 16A,16B,16C
这是一组完全侧光的正面镜头,侧面的主光交代出人物的基本造型,但是,按照较为保守的导演或摄像师的标准来说,这种近似“阴阳脸”的光造型,是不被认可的。某些商业人物拍摄用这样的光线,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本片则不同,它的内容和情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同寻常,这样的光线可以说是导演的大胆,也可以说是影片风格决定的,如果是普通内容DV影片,刻意追求此光效,是不妥当的,只有需要了,才去运用,不可过于主观,大胆是需要原则的。
……………………………………………………………………⋯…⋯… 17
这是一种极端的逆光轮廓造型,多用于表达因情绪引起的形体细节变化,突出线条和整体的概括性,某些情况下,比如,夕阳下的沙漠、一串驼队、一个孤单的身影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剪影似的光线造型,忽略细节,突出整体。
………………………………………………………………………⋯18A,18B
外景人物主体的布光,原则是,让人物的照度和真实环境一样,不能脱离开环境,真实的自然光不能改变,只有改变自己。有一个道理要在布光之前先明白,那就是,光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炫耀而使用不合情理的光来造型,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