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路路的情况显然是当下不少中国家长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是否需要通过大笔的金钱来达到?应该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金钱观?
郭路路的故事其实正反映的是当下中国家长意识到需要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培养的尴尬现状。
给孩子的劳动报酬应适度
国内知名儿童财商教育专家徐建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孩子做家务给报酬的做法,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有些理财专家并不十分提倡通过做家务来让孩子获得零用钱的方式,他们认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在享受这个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之外,他还应承担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家务就是他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之一。但我觉得孩子做家务给报酬不一定要硬性规定是非对错。有些家务,是孩子力所能及并且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被子自己叠好,帮妈妈倒个垃圾等等。但有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多做家务,给一些物质奖励也不算错。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让给报酬成为常态,比如做一些额外的或者比较复杂的家务可以获得一份应得的报酬,二是报酬的金额应该有一个限度。”徐建明表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家务活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给垃圾桶套上塑料袋、把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等简单的事情,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干了,整理床铺、叠被子衣服、擦桌子等适合5~7岁的孩子干;扫地、拖地、倒垃圾等适合8岁以上的孩子干。“一些简单的固定的家务活可以不用给报酬,额外的可以适当给点,比如帮家里卖废品,可以和父母说好卖废品的钱作为自己的劳动报酬,比如洗碗、洗衣服、洗菜之类有些难度的家务,也可以适当给点报酬,帮老爸到小区的烟杂店买酱油、买酒啥的,也可以把找回的零钱作为劳动报酬。”窗体顶端
那报酬金额应该多大才比较合适呢?徐建明认为,根据国外经验,给孩子的劳动报酬应该和外面市场上的购买这类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比较接近,甚至可以略低一些。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到挣钱不易,每一分钱都要通过自己的付出和汗水才能获得,这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节约花钱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还能锻炼自立自理的能力并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美国:替邻居打工赚收入
在中国人看来,孩子做家务给报酬的做法还比较新鲜,但这种做法在国外却非常普遍。了解一下国外家长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的家长一些启发。
徐建明介绍说,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因此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务劳动来获得报酬的代表人物是摩根财团的创始人老摩根。老摩根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来获得,于是几个孩子都抢着干家务。最小的托马斯因为老抢不到活干,连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所以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不应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去想怎么多干活才能多挣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
徐建明说道:“美国的父母不光鼓励孩子给自己家做家务,还鼓励孩子给邻居做家务。比如送报纸啊,修草坪啊,倒垃圾啊,洗车啊,孩子都可以从邻居那里得到一定报酬,虽然收入金额只相当于学生勤工俭学的价格,但却真正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同样十分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主动发现一些“商机”。
比如许多日本的中小学会举办二手书交易市场的活动。在二手书交易市场上,孩子们把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籍、报刊带到学校里,几个人开设一个小型的书摊,孩子们自己定价、互相侃价。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商业头脑,又能让他们通过交易换到自己想要的书,省下了去买新书的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很明显,国外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赚钱能力的时候非常强调两点,一是契约意识。一旦约定就不能反悔,做什么工作给多少钱都有明确的标价;二是独立创富,即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赚应得的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家长绝不会为了激励孩子做家务而故意开出很高的报酬。
郭路路奶奶的教育理念虽然没错,但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还需要好好修正下,一味高额的金钱刺激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勤劳,反而会让他变得更懒惰。
金钱的局限 邢 力
在今天这个你攀我比追逐财富的社会氛围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迷失自我,郭路路奶奶的做法无疑会助长孩子崇拜金钱的观念。
当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人会否认钱的重要性。可话说回来,钱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都是全钱买不到的,童年快乐的时光和孩子天真的心灵同样是金钱买不到的,说到底金钱无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先让孩子了解钱能干什么,钱不能干什么。尤其要让孩子意识到钱不是万能的,而不是相反。
一个朋友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女儿教室里的生物角盆景太少了,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决定通过帮父母做家务挣工钱来打扮生物角,只要每人挣两元,一个班级就能有100元钱去买漂亮的盆景了。于是他女儿回家后看爸爸的皮鞋脏了,就主动去擦皮鞋,他了解了事情原委后,欣然给了女儿两元钱作为报酬。第二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上交了自己劳动所得的两元钱,老师收到了钱,就去买了好几盆五颜六色的花,教室被装点一新,同学们也高兴极了,并且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
像这样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提倡,孩子不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物质奖励,而且还将这种物质奖励变成了精神奖励,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恐怕比单纯做家务给高报酬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毕竟孩子童年的快乐时光不一定要用金钱去换取,让其学会自食其力的本事和劳动致富的观念,那才是迎接和珍惜这个世界所必需的。
郭路路的故事其实正反映的是当下中国家长意识到需要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培养的尴尬现状。
给孩子的劳动报酬应适度
国内知名儿童财商教育专家徐建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孩子做家务给报酬的做法,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有些理财专家并不十分提倡通过做家务来让孩子获得零用钱的方式,他们认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在享受这个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之外,他还应承担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家务就是他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之一。但我觉得孩子做家务给报酬不一定要硬性规定是非对错。有些家务,是孩子力所能及并且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被子自己叠好,帮妈妈倒个垃圾等等。但有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多做家务,给一些物质奖励也不算错。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让给报酬成为常态,比如做一些额外的或者比较复杂的家务可以获得一份应得的报酬,二是报酬的金额应该有一个限度。”徐建明表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家务活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给垃圾桶套上塑料袋、把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等简单的事情,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干了,整理床铺、叠被子衣服、擦桌子等适合5~7岁的孩子干;扫地、拖地、倒垃圾等适合8岁以上的孩子干。“一些简单的固定的家务活可以不用给报酬,额外的可以适当给点,比如帮家里卖废品,可以和父母说好卖废品的钱作为自己的劳动报酬,比如洗碗、洗衣服、洗菜之类有些难度的家务,也可以适当给点报酬,帮老爸到小区的烟杂店买酱油、买酒啥的,也可以把找回的零钱作为劳动报酬。”窗体顶端
那报酬金额应该多大才比较合适呢?徐建明认为,根据国外经验,给孩子的劳动报酬应该和外面市场上的购买这类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比较接近,甚至可以略低一些。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到挣钱不易,每一分钱都要通过自己的付出和汗水才能获得,这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节约花钱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还能锻炼自立自理的能力并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美国:替邻居打工赚收入
在中国人看来,孩子做家务给报酬的做法还比较新鲜,但这种做法在国外却非常普遍。了解一下国外家长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的家长一些启发。
徐建明介绍说,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因此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务劳动来获得报酬的代表人物是摩根财团的创始人老摩根。老摩根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来获得,于是几个孩子都抢着干家务。最小的托马斯因为老抢不到活干,连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所以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不应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去想怎么多干活才能多挣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
徐建明说道:“美国的父母不光鼓励孩子给自己家做家务,还鼓励孩子给邻居做家务。比如送报纸啊,修草坪啊,倒垃圾啊,洗车啊,孩子都可以从邻居那里得到一定报酬,虽然收入金额只相当于学生勤工俭学的价格,但却真正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同样十分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主动发现一些“商机”。
比如许多日本的中小学会举办二手书交易市场的活动。在二手书交易市场上,孩子们把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籍、报刊带到学校里,几个人开设一个小型的书摊,孩子们自己定价、互相侃价。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商业头脑,又能让他们通过交易换到自己想要的书,省下了去买新书的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很明显,国外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赚钱能力的时候非常强调两点,一是契约意识。一旦约定就不能反悔,做什么工作给多少钱都有明确的标价;二是独立创富,即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赚应得的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家长绝不会为了激励孩子做家务而故意开出很高的报酬。
郭路路奶奶的教育理念虽然没错,但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还需要好好修正下,一味高额的金钱刺激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勤劳,反而会让他变得更懒惰。
金钱的局限 邢 力
在今天这个你攀我比追逐财富的社会氛围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迷失自我,郭路路奶奶的做法无疑会助长孩子崇拜金钱的观念。
当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人会否认钱的重要性。可话说回来,钱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都是全钱买不到的,童年快乐的时光和孩子天真的心灵同样是金钱买不到的,说到底金钱无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先让孩子了解钱能干什么,钱不能干什么。尤其要让孩子意识到钱不是万能的,而不是相反。
一个朋友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女儿教室里的生物角盆景太少了,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决定通过帮父母做家务挣工钱来打扮生物角,只要每人挣两元,一个班级就能有100元钱去买漂亮的盆景了。于是他女儿回家后看爸爸的皮鞋脏了,就主动去擦皮鞋,他了解了事情原委后,欣然给了女儿两元钱作为报酬。第二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上交了自己劳动所得的两元钱,老师收到了钱,就去买了好几盆五颜六色的花,教室被装点一新,同学们也高兴极了,并且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
像这样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提倡,孩子不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物质奖励,而且还将这种物质奖励变成了精神奖励,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恐怕比单纯做家务给高报酬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毕竟孩子童年的快乐时光不一定要用金钱去换取,让其学会自食其力的本事和劳动致富的观念,那才是迎接和珍惜这个世界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