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问,它并非只是技巧而已,还代表你的思考、对人性的掌握,以及对当下的反应。
职场中,做得好重要,说得好同样重要。我们深知不会因为一句话而失去什么,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说话不得当,的确会让“领导”变成一件困难事。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已让下属产生抵触情绪?你是否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竭尽全力帮助下属,却依然不能令他们心悦诚服?其实,聪明的主管不在于“说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怎么说”。用“锦心”加“绣口”,不仅让员工干劲十足,为公司创造繁盛的愿景,还得到了一支打不散的好团队。
提醒1
别把“我不是说过了吗?”挂在嘴边
做了主管,每天总要应付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事情多了,难免会心烦,心烦的时候,就让自己变得口无遮拦起来。特别是当下属问自己问题,而又是自己曾经说过或者强调过的事情的时候,经常一句“我不是说过了吗?”脱口而出。也许你觉得这句话无关紧要,因为你是无心说出来的,而这样的回答,恰恰让原本就不知道答案的下属变得更紧张!在下属看来,上司的这句话无疑表达了许多不满,下属的第一直觉是,上司的这种不满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或者说,是对自己工作疏忽的抱怨。于是,等下一次相似的情况出现,即使下属有问题想问,也没有胆量再问了,而会自己猜心思,先想这个事情老板究竟强调过没,实在想不起来,就猜测着做了,后果可想而知——猜心思做事情,怕只有极端聪明的人才做得好。
作为主管,面对下属的问题,即使是自己曾经回答过的,最好的沟通方式仍是再说一遍,可能略显麻烦,但麻烦至多是又动了一次动嘴皮而已。
最好的沟通不是说出来就好,而是效果如何。既然自己说了一次依然有下属来询问,可否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上次没有讲清楚呢?”
当然,作为主管,你自己也难免要向上司询问事情,这种时刻,为了避免今后上司脱口而出那句“我不是说过了吗?”最好真诚地说,“很抱歉,我确实没听清楚,我也希望自己把工作做好,因此,在工作开始前,还想再进行确认,以便让我的理解没有差错。”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自己也遭受尴尬了呢?
提醒2
想想我的声音是什么表情?
有没有类似的抱怨传到你耳朵里,“我的老板很厉害,问我话时就像责问,时常让我冒冷汗”?听到了这样的抱怨,别奇怪,病症在于你只注重说话的内容,而不关心说话的腔调。
当周围人说话的时候,听者往往更容易受到说话声音与音调的影响,而非说话的内容或语言。影响人与人沟通效果的要素之中,声音占据38%,比如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间隔、音色变化、速度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使同一句话,用了不同的口气,听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当你听下属做汇报或者交代事情时,是否经常这样说,“具体而言,这是什么意思?”“具体而言,你指什么?”问题很简单,却有种句句紧逼的感觉。其实,优秀的主管懂得把事情具体化的重要性。不如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多加几个字,如“具体来说,那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提问的时候应该比平日里流露出更亲切的表情,语气也要慢条斯理。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改动,但下属和你沟通的时候,不会被距离感吓跑了。
提醒3
你是不是在制造虚假的“直言不讳”氛围
每次主管讲完话,最喜欢说的是,“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啊!”于是,落座的人一片沉寂……这种时候,主管会很着急地催促大家,“别有顾虑,只管说好了”,或者“我会认真听取大家建议的”等等,但得到的答案一如既往。有些主管会开始抱怨起员工,“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听我说话,也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种抱怨真的很不公平。其实,任何一种开放的沟通氛围不是依靠几句话就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多次面对面诚挚地沟通。对想要营造“直言不讳”的工作氛围的主管来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听下属讲话。如果只是为了摆姿态,而并非真心,又有谁敢于站出来当炮灰呢?
最好的方法是尝试多次面对面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要在办公室里举行,也可以利用吃饭时间或者下午茶的间歇;也不是非谈工作不可,任何话题都可以。
面谈的形式和场合多种多样,但看似随意的面谈,作为主管的你却必须提前认真准备,别有措手不及的感觉,还必须认真聆听!只有面对面的机会增多了,才可能让下属的防范心理消除,在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顾虑。千万别遇到问题就打电话,或者责问一番,再或者找个开会的机会变成案例让大家学习。即使不得已要公开学习,也最好可以在举例的时候,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提醒4
避免“180度坐法”
“180度坐法”又称“面对面坐法”,通常发生在主管和下属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谈工作之时。这种坐法最大的好处是让主管把员工的面容看得请清楚楚,两者眼睛相视,传达着“我在认真聆听”的信号,因此,许多主管认为这是谈话的最佳坐姿。
其实不然,因为上下级之差已让下属在和主管谈话时具有紧张的心理了,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种紧张的情绪都无法逃避。而面对面更增加了这种“压迫感”。四目相对为作为主管的你再加一点“气势逼人”的感觉,员工即使有想法和建议,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好的坐法首推“90度坐法”,不仅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四目相对也只是偶尔为之,可以舒缓紧张氛围。比如在看企划书的时候,因为是90度,下属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司面前的企划书,当主管面对企划书发难的时候,下属不会因为“180度坐法”而觉得是主管对自己不满。
提醒5
成功的谈话并非是滔滔不绝
在国外,人们通常戏称“沉默的瞬间”是“魔鬼的瞬间”,因为在他们的理念里,如果两个人在谈话时出现了沉默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成功的谈话必然是有共同话题,而且相互之间说话绝无间断。
不能否认西方人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的瞬间,让它成为二人谈话的转折点,是一个聪明的主管需要掌握的技巧。
其实,在主管平日里与职员沟通的时候,不太可能一直不停地谈下去,按照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层次,即“社交辞令—任务—沉默—心声”,沉默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短暂的几秒钟沉默却是成功的谈话所必须的!
上下级在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在“任务”阶段都会说许多套话,比如“销售业绩不理想呀。离年底还有两个月,别担心,加劲儿干!”等等,却很少能够体味和捕捉对方的意思,聆听对方的真实想法,而短暂的“沉默”却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快速地过滤一遍谈话内容,并且把握合适的时间点。使得谈话更近一步,给对方表达出真实意愿的机会,或者化解彼此间存在的尴尬。
提醒6
不要习惯于一成不变的话题
现代职场,年龄层越来越年轻,作为主管的你有没有感觉到和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一代沟通起来是件颇为费劲的事?他们说的很多话题你并不了解,但身为主管,多数时候却不愿承认,而是装做很了解的样子去对他们谈论的事情做出你的评判。其实,每天只是往返于公司和家庭,你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关注流行咨询,逛年轻人喜欢的精品店,再或者尝试一家新的餐厅了。
工作忙碌的你可能无法了解浩瀚世界的千万条咨询,更不可能一一熟记脑中,别担心,挑一个你感兴趣的持续关注下去好了,哪怕是关注城市里新开的每家餐厅,每道值得品尝的菜,没准都能带给大家新鲜感。年轻人喜欢热闹,如果赶上聚会,作为主管的你就可以热心地给大家推荐好馆子。
关注新鲜的事物,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八卦新闻,或者绝对惹眼的流行趋势,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永远站在最前端侃侃而谈,而是为了让工作氛围保持在新鲜活跃的状态。
提醒7
用“How”而不是用“Why”
新闻学里时常提到“5W1H”,即“何时、何地、谁、什么事、为什么及如何做”。
于是,许多主管就想了个懒办法,把这个规则直接移植到自己的管理办法中。常听有些主管会这样问,“为什么我们合约至今签不下来?”“为什么活动计划一拖再拖?”这样的语气只能让对方有在被逼问的感觉。没有让下属感觉到平等,又怎能让他讲出合理的解释来?
“How”是一种很重要的询问方式,不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而是问他是如何做的?这可以让下属审视自己之前的做法。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最严肃的问题之一,下属在想好回答之后才能开口,所以作为主管的你,必须耐心等待,更不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过多要求。
职场中,做得好重要,说得好同样重要。我们深知不会因为一句话而失去什么,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说话不得当,的确会让“领导”变成一件困难事。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已让下属产生抵触情绪?你是否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竭尽全力帮助下属,却依然不能令他们心悦诚服?其实,聪明的主管不在于“说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怎么说”。用“锦心”加“绣口”,不仅让员工干劲十足,为公司创造繁盛的愿景,还得到了一支打不散的好团队。
提醒1
别把“我不是说过了吗?”挂在嘴边
做了主管,每天总要应付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事情多了,难免会心烦,心烦的时候,就让自己变得口无遮拦起来。特别是当下属问自己问题,而又是自己曾经说过或者强调过的事情的时候,经常一句“我不是说过了吗?”脱口而出。也许你觉得这句话无关紧要,因为你是无心说出来的,而这样的回答,恰恰让原本就不知道答案的下属变得更紧张!在下属看来,上司的这句话无疑表达了许多不满,下属的第一直觉是,上司的这种不满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或者说,是对自己工作疏忽的抱怨。于是,等下一次相似的情况出现,即使下属有问题想问,也没有胆量再问了,而会自己猜心思,先想这个事情老板究竟强调过没,实在想不起来,就猜测着做了,后果可想而知——猜心思做事情,怕只有极端聪明的人才做得好。
作为主管,面对下属的问题,即使是自己曾经回答过的,最好的沟通方式仍是再说一遍,可能略显麻烦,但麻烦至多是又动了一次动嘴皮而已。
最好的沟通不是说出来就好,而是效果如何。既然自己说了一次依然有下属来询问,可否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上次没有讲清楚呢?”
当然,作为主管,你自己也难免要向上司询问事情,这种时刻,为了避免今后上司脱口而出那句“我不是说过了吗?”最好真诚地说,“很抱歉,我确实没听清楚,我也希望自己把工作做好,因此,在工作开始前,还想再进行确认,以便让我的理解没有差错。”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自己也遭受尴尬了呢?
提醒2
想想我的声音是什么表情?
有没有类似的抱怨传到你耳朵里,“我的老板很厉害,问我话时就像责问,时常让我冒冷汗”?听到了这样的抱怨,别奇怪,病症在于你只注重说话的内容,而不关心说话的腔调。
当周围人说话的时候,听者往往更容易受到说话声音与音调的影响,而非说话的内容或语言。影响人与人沟通效果的要素之中,声音占据38%,比如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间隔、音色变化、速度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使同一句话,用了不同的口气,听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当你听下属做汇报或者交代事情时,是否经常这样说,“具体而言,这是什么意思?”“具体而言,你指什么?”问题很简单,却有种句句紧逼的感觉。其实,优秀的主管懂得把事情具体化的重要性。不如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多加几个字,如“具体来说,那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提问的时候应该比平日里流露出更亲切的表情,语气也要慢条斯理。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改动,但下属和你沟通的时候,不会被距离感吓跑了。
提醒3
你是不是在制造虚假的“直言不讳”氛围
每次主管讲完话,最喜欢说的是,“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啊!”于是,落座的人一片沉寂……这种时候,主管会很着急地催促大家,“别有顾虑,只管说好了”,或者“我会认真听取大家建议的”等等,但得到的答案一如既往。有些主管会开始抱怨起员工,“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听我说话,也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种抱怨真的很不公平。其实,任何一种开放的沟通氛围不是依靠几句话就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多次面对面诚挚地沟通。对想要营造“直言不讳”的工作氛围的主管来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听下属讲话。如果只是为了摆姿态,而并非真心,又有谁敢于站出来当炮灰呢?
最好的方法是尝试多次面对面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要在办公室里举行,也可以利用吃饭时间或者下午茶的间歇;也不是非谈工作不可,任何话题都可以。
面谈的形式和场合多种多样,但看似随意的面谈,作为主管的你却必须提前认真准备,别有措手不及的感觉,还必须认真聆听!只有面对面的机会增多了,才可能让下属的防范心理消除,在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顾虑。千万别遇到问题就打电话,或者责问一番,再或者找个开会的机会变成案例让大家学习。即使不得已要公开学习,也最好可以在举例的时候,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提醒4
避免“180度坐法”
“180度坐法”又称“面对面坐法”,通常发生在主管和下属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谈工作之时。这种坐法最大的好处是让主管把员工的面容看得请清楚楚,两者眼睛相视,传达着“我在认真聆听”的信号,因此,许多主管认为这是谈话的最佳坐姿。
其实不然,因为上下级之差已让下属在和主管谈话时具有紧张的心理了,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种紧张的情绪都无法逃避。而面对面更增加了这种“压迫感”。四目相对为作为主管的你再加一点“气势逼人”的感觉,员工即使有想法和建议,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好的坐法首推“90度坐法”,不仅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四目相对也只是偶尔为之,可以舒缓紧张氛围。比如在看企划书的时候,因为是90度,下属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司面前的企划书,当主管面对企划书发难的时候,下属不会因为“180度坐法”而觉得是主管对自己不满。
提醒5
成功的谈话并非是滔滔不绝
在国外,人们通常戏称“沉默的瞬间”是“魔鬼的瞬间”,因为在他们的理念里,如果两个人在谈话时出现了沉默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成功的谈话必然是有共同话题,而且相互之间说话绝无间断。
不能否认西方人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的瞬间,让它成为二人谈话的转折点,是一个聪明的主管需要掌握的技巧。
其实,在主管平日里与职员沟通的时候,不太可能一直不停地谈下去,按照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层次,即“社交辞令—任务—沉默—心声”,沉默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短暂的几秒钟沉默却是成功的谈话所必须的!
上下级在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在“任务”阶段都会说许多套话,比如“销售业绩不理想呀。离年底还有两个月,别担心,加劲儿干!”等等,却很少能够体味和捕捉对方的意思,聆听对方的真实想法,而短暂的“沉默”却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快速地过滤一遍谈话内容,并且把握合适的时间点。使得谈话更近一步,给对方表达出真实意愿的机会,或者化解彼此间存在的尴尬。
提醒6
不要习惯于一成不变的话题
现代职场,年龄层越来越年轻,作为主管的你有没有感觉到和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一代沟通起来是件颇为费劲的事?他们说的很多话题你并不了解,但身为主管,多数时候却不愿承认,而是装做很了解的样子去对他们谈论的事情做出你的评判。其实,每天只是往返于公司和家庭,你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关注流行咨询,逛年轻人喜欢的精品店,再或者尝试一家新的餐厅了。
工作忙碌的你可能无法了解浩瀚世界的千万条咨询,更不可能一一熟记脑中,别担心,挑一个你感兴趣的持续关注下去好了,哪怕是关注城市里新开的每家餐厅,每道值得品尝的菜,没准都能带给大家新鲜感。年轻人喜欢热闹,如果赶上聚会,作为主管的你就可以热心地给大家推荐好馆子。
关注新鲜的事物,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八卦新闻,或者绝对惹眼的流行趋势,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永远站在最前端侃侃而谈,而是为了让工作氛围保持在新鲜活跃的状态。
提醒7
用“How”而不是用“Why”
新闻学里时常提到“5W1H”,即“何时、何地、谁、什么事、为什么及如何做”。
于是,许多主管就想了个懒办法,把这个规则直接移植到自己的管理办法中。常听有些主管会这样问,“为什么我们合约至今签不下来?”“为什么活动计划一拖再拖?”这样的语气只能让对方有在被逼问的感觉。没有让下属感觉到平等,又怎能让他讲出合理的解释来?
“How”是一种很重要的询问方式,不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而是问他是如何做的?这可以让下属审视自己之前的做法。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最严肃的问题之一,下属在想好回答之后才能开口,所以作为主管的你,必须耐心等待,更不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过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