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协调城市建设与水域保护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发展区域内的水域布局,明确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本文提出以乡镇或规划发展区域为单元,分别分析区域行洪排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以及航运、景观等各功能需求所必须的最小水面率。编制水域调整规划,并与城建、交通、国土等有关规划相衔接,明确区域内水域布局和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最终落实河道岸边线、管理线和保护线坐标。既确保了区域水体功能,又满足了土地开发利用需要,对于区域的开发建设和项目审批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水域管理、目标水面率、规划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和水域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发展空间,占河、临河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恶化,保留区域内必要的水域面积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城市建设问题[1]。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区域内的水域,确保必要的水面率,明确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成为水域管理的迫切需要。温岭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同时温岭又是平原河网地区,河塘密布,占河、跨河、临河项目众多,水域管理难度大。本文以温岭市为例,通过编制水域调整规划,探析温岭水域管理方法,为温岭市水域保护和涉水项目审批提供依据。
1 概况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隶属于台州市,位于宁波、温州之间的经济开放地带,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是浙江省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近几年温岭城区正朝着“一个中心五大区块五个专业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迅速推进。
同时,温岭市大部分属于温黄平原的金清水系,境内河道纵横,水塘密布。境内有乡镇级以上河道近300条,另有大量支河、河浜及水塘,总水域面积50.37km2,现状水面率为5.44%。
2 存在问题
2.1 洪涝灾害频繁,损失巨大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年均1.5年发生一次,给温岭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端天气的多发,调蓄水面的减少更是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2009年,温岭市遭遇“9.29”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过程降雨量达394mm。全市16个镇(街道)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2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2010年7月24日至26日,温岭市连降暴雨,城区、西部山区及中部低洼地区受灾最为严重,整个城区严重积水内涝,多处道路受淹无法通行,城区交通基本瘫痪,全市6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75亿元。
2.2 城市建设需要发展空间,占水、涉水项目审批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岭市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近10年间,温岭市城区范围扩大了5倍,增加了近140km2。平均每年占水、涉水项目审批多达50余件。而根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规划将形成太平、城东、城西、城北、凰山、横峰、工业城、温峤八个组团。届时,温岭西部平原将成为温岭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温岭西部平原水系发达,河塘密布,加之近年来的地面沉降,更是在区域内形成了相当发达的水系,现状水面率高达8.5%以上。这些河塘水系,蜿蜒密布于整个平原区。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整理土地,沟通道路,将不可避免的引出大量占水、涉水项目。
2.3 水域占补平衡不落地,规划水域难保障
一方面是洪涝灾害频发,需要拓宽河道,保证调蓄水域;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需要土地空间,填占水塘。温岭市水利局为了确保区域行洪排涝安全,规范工程建设与管理,先后组织编制了《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温岭市水域控制规划》、《温岭市河道控制性规划》等多个水利规划,为水利工程及涉水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随着项目审批管理日益精细化的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规划河道控制红线不够精确,各部门审批图纸不统一等问题,使项目的建设审批仍时有问题。项目建设占补水域位置不清,责任不明。致使水域占补平衡,行洪河道拓宽整治推进困难。
3 水域调整规划思路
针对以上水利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区域水域调整规划总体思路。
(1)以乡镇或是开发区域为单元,编制区域水域调整规划。便于区域总体规划开发的协调衔接。
(2)以《浙江省温黄平原水利规划(2005-2020年)》、《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温岭市水域保护规划》、《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温岭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等已批的相关水利规划为依据,确定各区域的规划目标水面率。
(3)与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路网规划及相关村庄规划等相衔接,合理规划区域的水系布局,满足行洪排涝和规划目标水面率的要求,明确区域内的可占用水域和需补偿水域,为占用水域审批以及跨河、临河建筑的边线控制提供依据。
4水域调整规划的实施步骤
4.1 技术路线
(1)收集基础资料
收集包括:地形图、相关市域、乡镇总体规划、水利规划、路网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相关基础资料。
(2)核算现状水面率
根据地形圖核算规划范围内现状水面率。
(3)分析目标水面率
根据相关水利规划的控制指标,分析区域规划的目标水面率。
(4)提出规划水域布局
根据现状分布及规划目标水面率要求,并与其他行业规划充分对接,合理布局区域内的规划水域。
(5)绘制河道控制边线
根据衔接审批后的水域调整方案,绘制河道控规图册,明确河道控制边线坐标。便于涉水项目的审批与复查。
图1 水域调整规划规划操作技术路线图
4.2规划目标水面率分析
以上技术路线,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规划目标水面率的分析。
根据水域功能类别,城市水系可分为防洪排涝类、饮用水源类、航道运输类、生态环境类、景观娱乐类、其他功能类和复合功能类[2]。
温岭市的水体功能主要在于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以及生态环境。此外,部分河道或河段具有航道运输及景观娱乐功能,亦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防洪排涝类是指应具有行洪排涝、调蓄洪水等功能的水域。其不仅仅涉及规划区域本身,同时涉及上下游整个流域的行洪排涝需求,需从整个流域的角度进行计算分析,明确主要行洪排涝骨干河道及规模。针对这部分水面率的需求分析,已有较多的研究分析。郭元裕等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开展了南方平原湖区最优水面率的研究[3]。王士武、杨铁峰等人针对行洪排涝的合理水面率也进行了研究[4~5]。
水资源供给类指有向城市提供饮用水功能或提供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等其他功能的水域。该部分水域要求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布局等息息相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6~7]。
生态环境类指应具有源头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调水保护、生态修复、水质净化、排污控制等功能的水域。航道运输类是指应具有航道运输、航运码头等功能的水域。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主要对河宽及水深提出一定的要求。
通过计算分析水域承载行洪排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三项基本功能及航运、景观旅游等其他功能的需求,在不减少现状水域面积和满足地方标准规定的水域面积基础上,其各种功能要求的水域面积和水域容积的并集就是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水域面积,其相应的水域率即为规划基本水面率。相关公式如下:
R基本=R行洪排涝∪R水资源供给∪R其他功能∪R现状∪R标准 (1)
其中:R基本为各计算分区的基本水面率;R行洪除涝为满足行洪除涝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水资源供给为满足水资源供给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现状为各计算分区现状水面率;R标准为标准规定的各计算分区水面率;R其他功能为各计算分区其他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其他功能=R1∪R2∪……∪RN,R1 ,R2 ……RN分别为水域的第1、2……N项其他功能相应的水面率,N为水域的其他功能总数。
5 示例
以温岭市铁路新区为例。温岭市铁路新区位于温岭市区、泽国镇和大溪镇的交界处,总占地面积15.88km2。区域内局部地势低洼,河网密集。根据2010年版2000分之一地形图量算,温岭铁路新区共涉及乡镇级以上骨干排水河道21条,水域面积129.32ha;另有支河、主要河浜10条,水域面积20.28ha;大小水塘120处及其他调蓄水域,水域面积6.32ha;区域内现状水域面积共计155.92ha,现状水面率为9.82%。
根据《浙江省温黄平原水利规划(2005-2020)》、《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经计算分析,区域内所需行洪排涝最小水面率为10.92%。根据《温岭市水域保护规划》计算分析,其水资源供给等综合利用所需最小水面率为11.19%。生态景观等所需水面率在防洪排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功能中已有所考虑。因此,根据公式(1),综合分析,温岭市铁路新区内规划目标最小水面率为11.19%。
结合《温岭市铁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温岭市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村庄规划,对温岭市铁路新区水域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明确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最终形成区域水域规划控制边线。
图2 温岭市铁路新区水域占补平衡关系图
6总结
本文以规划发展区域为单元,通过分析区域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景观娱乐、航道运输等功能所需的規划目标水面率,并结合城建、交通、村庄建设等多部门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区块内水域,最终落实河道岸线及管理线坐标。为开发建设区域的水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地减少了侵占水域现象,为水域保护和河道拓浚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河海大学.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 郭元裕,白宪台,钱绪来.确定南方平原湖区最优水面率的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求解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3,(2):1-8
[4]王士武,杨铁峰,温进化。行洪排涝的合理水面率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02)
[5]姜文超,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3,27(7):78-82
[6]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21-23
[7]任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合理配置[J].资源产业,2001(2):11-13
关键词:水域管理、目标水面率、规划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和水域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发展空间,占河、临河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恶化,保留区域内必要的水域面积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城市建设问题[1]。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区域内的水域,确保必要的水面率,明确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成为水域管理的迫切需要。温岭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同时温岭又是平原河网地区,河塘密布,占河、跨河、临河项目众多,水域管理难度大。本文以温岭市为例,通过编制水域调整规划,探析温岭水域管理方法,为温岭市水域保护和涉水项目审批提供依据。
1 概况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隶属于台州市,位于宁波、温州之间的经济开放地带,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是浙江省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近几年温岭城区正朝着“一个中心五大区块五个专业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迅速推进。
同时,温岭市大部分属于温黄平原的金清水系,境内河道纵横,水塘密布。境内有乡镇级以上河道近300条,另有大量支河、河浜及水塘,总水域面积50.37km2,现状水面率为5.44%。
2 存在问题
2.1 洪涝灾害频繁,损失巨大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年均1.5年发生一次,给温岭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端天气的多发,调蓄水面的减少更是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2009年,温岭市遭遇“9.29”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过程降雨量达394mm。全市16个镇(街道)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2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2010年7月24日至26日,温岭市连降暴雨,城区、西部山区及中部低洼地区受灾最为严重,整个城区严重积水内涝,多处道路受淹无法通行,城区交通基本瘫痪,全市6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75亿元。
2.2 城市建设需要发展空间,占水、涉水项目审批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岭市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近10年间,温岭市城区范围扩大了5倍,增加了近140km2。平均每年占水、涉水项目审批多达50余件。而根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规划将形成太平、城东、城西、城北、凰山、横峰、工业城、温峤八个组团。届时,温岭西部平原将成为温岭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温岭西部平原水系发达,河塘密布,加之近年来的地面沉降,更是在区域内形成了相当发达的水系,现状水面率高达8.5%以上。这些河塘水系,蜿蜒密布于整个平原区。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整理土地,沟通道路,将不可避免的引出大量占水、涉水项目。
2.3 水域占补平衡不落地,规划水域难保障
一方面是洪涝灾害频发,需要拓宽河道,保证调蓄水域;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需要土地空间,填占水塘。温岭市水利局为了确保区域行洪排涝安全,规范工程建设与管理,先后组织编制了《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温岭市水域控制规划》、《温岭市河道控制性规划》等多个水利规划,为水利工程及涉水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随着项目审批管理日益精细化的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规划河道控制红线不够精确,各部门审批图纸不统一等问题,使项目的建设审批仍时有问题。项目建设占补水域位置不清,责任不明。致使水域占补平衡,行洪河道拓宽整治推进困难。
3 水域调整规划思路
针对以上水利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区域水域调整规划总体思路。
(1)以乡镇或是开发区域为单元,编制区域水域调整规划。便于区域总体规划开发的协调衔接。
(2)以《浙江省温黄平原水利规划(2005-2020年)》、《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温岭市水域保护规划》、《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温岭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等已批的相关水利规划为依据,确定各区域的规划目标水面率。
(3)与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路网规划及相关村庄规划等相衔接,合理规划区域的水系布局,满足行洪排涝和规划目标水面率的要求,明确区域内的可占用水域和需补偿水域,为占用水域审批以及跨河、临河建筑的边线控制提供依据。
4水域调整规划的实施步骤
4.1 技术路线
(1)收集基础资料
收集包括:地形图、相关市域、乡镇总体规划、水利规划、路网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相关基础资料。
(2)核算现状水面率
根据地形圖核算规划范围内现状水面率。
(3)分析目标水面率
根据相关水利规划的控制指标,分析区域规划的目标水面率。
(4)提出规划水域布局
根据现状分布及规划目标水面率要求,并与其他行业规划充分对接,合理布局区域内的规划水域。
(5)绘制河道控制边线
根据衔接审批后的水域调整方案,绘制河道控规图册,明确河道控制边线坐标。便于涉水项目的审批与复查。
图1 水域调整规划规划操作技术路线图
4.2规划目标水面率分析
以上技术路线,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规划目标水面率的分析。
根据水域功能类别,城市水系可分为防洪排涝类、饮用水源类、航道运输类、生态环境类、景观娱乐类、其他功能类和复合功能类[2]。
温岭市的水体功能主要在于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以及生态环境。此外,部分河道或河段具有航道运输及景观娱乐功能,亦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防洪排涝类是指应具有行洪排涝、调蓄洪水等功能的水域。其不仅仅涉及规划区域本身,同时涉及上下游整个流域的行洪排涝需求,需从整个流域的角度进行计算分析,明确主要行洪排涝骨干河道及规模。针对这部分水面率的需求分析,已有较多的研究分析。郭元裕等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开展了南方平原湖区最优水面率的研究[3]。王士武、杨铁峰等人针对行洪排涝的合理水面率也进行了研究[4~5]。
水资源供给类指有向城市提供饮用水功能或提供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等其他功能的水域。该部分水域要求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布局等息息相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6~7]。
生态环境类指应具有源头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调水保护、生态修复、水质净化、排污控制等功能的水域。航道运输类是指应具有航道运输、航运码头等功能的水域。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主要对河宽及水深提出一定的要求。
通过计算分析水域承载行洪排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三项基本功能及航运、景观旅游等其他功能的需求,在不减少现状水域面积和满足地方标准规定的水域面积基础上,其各种功能要求的水域面积和水域容积的并集就是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水域面积,其相应的水域率即为规划基本水面率。相关公式如下:
R基本=R行洪排涝∪R水资源供给∪R其他功能∪R现状∪R标准 (1)
其中:R基本为各计算分区的基本水面率;R行洪除涝为满足行洪除涝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水资源供给为满足水资源供给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现状为各计算分区现状水面率;R标准为标准规定的各计算分区水面率;R其他功能为各计算分区其他功能要求的水面率,R其他功能=R1∪R2∪……∪RN,R1 ,R2 ……RN分别为水域的第1、2……N项其他功能相应的水面率,N为水域的其他功能总数。
5 示例
以温岭市铁路新区为例。温岭市铁路新区位于温岭市区、泽国镇和大溪镇的交界处,总占地面积15.88km2。区域内局部地势低洼,河网密集。根据2010年版2000分之一地形图量算,温岭铁路新区共涉及乡镇级以上骨干排水河道21条,水域面积129.32ha;另有支河、主要河浜10条,水域面积20.28ha;大小水塘120处及其他调蓄水域,水域面积6.32ha;区域内现状水域面积共计155.92ha,现状水面率为9.82%。
根据《浙江省温黄平原水利规划(2005-2020)》、《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经计算分析,区域内所需行洪排涝最小水面率为10.92%。根据《温岭市水域保护规划》计算分析,其水资源供给等综合利用所需最小水面率为11.19%。生态景观等所需水面率在防洪排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功能中已有所考虑。因此,根据公式(1),综合分析,温岭市铁路新区内规划目标最小水面率为11.19%。
结合《温岭市铁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温岭市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村庄规划,对温岭市铁路新区水域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明确水域占补平衡关系,最终形成区域水域规划控制边线。
图2 温岭市铁路新区水域占补平衡关系图
6总结
本文以规划发展区域为单元,通过分析区域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景观娱乐、航道运输等功能所需的規划目标水面率,并结合城建、交通、村庄建设等多部门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区块内水域,最终落实河道岸线及管理线坐标。为开发建设区域的水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地减少了侵占水域现象,为水域保护和河道拓浚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河海大学.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 郭元裕,白宪台,钱绪来.确定南方平原湖区最优水面率的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求解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3,(2):1-8
[4]王士武,杨铁峰,温进化。行洪排涝的合理水面率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02)
[5]姜文超,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3,27(7):78-82
[6]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21-23
[7]任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合理配置[J].资源产业,20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