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是人的教育,政治课除了是政治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政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课堂生命意识,使政治课堂成为生命的绿洲,关照生命活动应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课堂;政治教育;课程意识
一、“生命”课堂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
相比于以知识传授的“刚性”课堂,“生命”课堂是一种“柔性”课堂,这种“柔性”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政治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政治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政治现象、探讨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要打破教参或课文“提示”的权威。例如对合理消费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节俭的理解,还可以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理解,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断理解。所谓生成性,就是课堂内容有保证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创造的活动,如对价值规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主体性、发展性
学生进入中学后,特别是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课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社会价值的本质力量的要求,也是消除思想政治课目中无人的现象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不包揽一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思考、自主选折。政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政治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为教学目标,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三)教学活动的生活性、探究性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叶圣陶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二、构建政治“生命”课堂的途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
生命不仅是活或死的问题,现在与过去、快乐不快乐等二分法的问题,哲学家关于生命的论述中主要将生命的层面与境界归纳为三方面:生存(生理)、生活(内涵)、存在(超越)。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生命”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政治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政治学科的说服力。如利用网络学习自然界是客观的、我国的政党制度等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说教为情景交融的事实。
(三)改变教学静态设计,增进课堂生命活力
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静态设计主要是教师根据新的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采取静态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课堂具有丰富生成性,课堂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造成教师常常只见教案而不见人的情况。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是临时的。“生命”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生机。
因此,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要让政治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走到课堂的中心。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课堂;政治教育;课程意识
一、“生命”课堂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
相比于以知识传授的“刚性”课堂,“生命”课堂是一种“柔性”课堂,这种“柔性”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政治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政治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政治现象、探讨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要打破教参或课文“提示”的权威。例如对合理消费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节俭的理解,还可以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理解,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断理解。所谓生成性,就是课堂内容有保证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创造的活动,如对价值规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主体性、发展性
学生进入中学后,特别是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课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社会价值的本质力量的要求,也是消除思想政治课目中无人的现象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不包揽一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思考、自主选折。政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政治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为教学目标,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三)教学活动的生活性、探究性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叶圣陶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二、构建政治“生命”课堂的途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
生命不仅是活或死的问题,现在与过去、快乐不快乐等二分法的问题,哲学家关于生命的论述中主要将生命的层面与境界归纳为三方面:生存(生理)、生活(内涵)、存在(超越)。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生命”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政治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政治学科的说服力。如利用网络学习自然界是客观的、我国的政党制度等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说教为情景交融的事实。
(三)改变教学静态设计,增进课堂生命活力
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静态设计主要是教师根据新的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采取静态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课堂具有丰富生成性,课堂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造成教师常常只见教案而不见人的情况。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是临时的。“生命”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生机。
因此,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要让政治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走到课堂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