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教学以场景的再现为中心,指导学生通过场景快速搭建习作结构。教学中,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掌握要素分解,抓住“境”“物”“行”要素加以呈现,选择单场景或多场景的内容架构,突出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或场景特点,就能轻松完成小学大多数习作任务。
【关键词】场景再现;习作能力;习作教学
【作者简介】陈承章,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研究”(FJJKXB19-389)
描写场景,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增强习作画面感的好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定日常生活中难忘的特定场景,对所要呈现的场景进行要素分解—要素呈现—内容架构—细节刻画,学生就能以文字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其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以及习作立意、构思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一、要素分解
场景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氛围、人物行为等。学生首先要掌握场景要素分解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分解方式,笔者设计了一个场景要素表(见表1),学生填表时很快就能把握场景描写的必需要素。
二、要素呈现
要素的呈現方式是场景再现式习作的重点。时间、地点、事件要素再现难度不大,但要呈现氛围、人物关系、人物行为等就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
1呈现“境”
“境”是指场景中或轻松、或压抑、或温馨的氛围。“境”对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情绪变化等有重要意义。习作中的氛围往往通过对环境、场面、景物的描写加以营造,只要对事物进行选择,对物态、色彩、声音、感受等多加刻画,就能营造出生动的场景氛围。
如在教授习作课程“精彩瞬间”时,笔者选取了校运会作为本次习作主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抓住紧张、激动的赛前氛围,笔者特意强调对“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赛道、大樟树、观众等景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并以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这些景物有哪些细节可以描写。经过指导,许多精彩片段就此在学生的笔下诞生。
激动人心的男子60米决赛将在操场大樟树旁的跑道举行。举目望去,棕红色的赛道上跳动着金色的阳光,是那么的夺目、耀眼、扣人心弦。赛道两旁早已被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敲得手中的加油棒“梆梆”作响,口中时不时蹦出几句加油声。一旁的大樟树仿佛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时给运动员们送来片片落叶,像是要给他们送去好运。
2呈现“物”
“物”是场景中人物活动展开的中心点,描写“物”其实也就描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场景中的“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且要居于人物关系的中心。如课文《将相和》中,和氏璧就是“物”,人物关系以和氏璧串联,事件也围绕着和氏璧展开:蔺相如从惠文王处捧璧,于秦国献璧、取璧,完璧归赵后获得赏识,同赴渑池之会被廉颇嫉妒,最终将相和平共处。文中的“物”牵动着事件中的人物,既引发事件,也推动情节展开。“物”的呈现不单需要对场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往往还伴随着人物的行为,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场景描写时抓住一个中心“物”,通过人物对“物”的行为表现习作思想情感。如布置学生习作“我学会了包水饺”,水饺便是习作中的“物”,包水饺就是通过人物对“物”的行动使得场景和习作主题得以呈现。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立了“为什么包—怎样包—会包后”的写作线索:“为什么包”是事情的起因,应该略写;“怎样包”是事情的经过,应该详写;“会包后”是事情的结果,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简单写写“大家品尝饺子”。“怎样包”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要和学生强调抓住“物”的核心来描写。比如通过妈妈的示范,自己的心神集中于手中的饺子,通过一些步骤与技巧,成功掌握了包饺子的技能(如图1)。这样一来,“物”就能在文中得到突出的呈现,“我”学习包水饺的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习作就水到渠成了。
3呈现“行”
“行”是场景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行”直接推动事件的发展,体现着人物的个性特点,是要素呈现的重点。如课文《慈母情深》中,“我”找妈妈要钱的场景里就集中写了“我”不忍要母亲的钱、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旁边的女人为母亲抱不平的三个人的行动。片段中,三个人的行为互有矛盾又相互映衬,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满心的慈爱,使得这个场景感人至深。
为了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教师可以先以一人的“行”来设置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以个人行为描写为重点构建一篇习作。如“第一次走夜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主题,以个人“行”的呈现作为文章主体,学生也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有学生以图2的写作线索完成了写作任务,通过自己“大步往家走—口里哼起歌—大声叫喊”的行为变化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第一次走夜路的经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人的“行”,教师就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描写多人的“行”,以多人互动展现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人“行”的构篇方式,笔者选取了一篇《注视的眼睛》作为范文,帮助学生理解多人行动推动情节的写作方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商店里有个女人很喜爱一把花伞,拿在手上观看时不慎落入了自己的布袋中,女人不打算取出花伞,反而想要就此离开。同在店内的老人和少年看到了一切,少年想要揭发,但老人拉住了少年,并以注视的眼光给了女人机会。最终女人选择将花伞放回柜台。文章中三个人物的“行”如图3呈现。其中,女人是矛盾的中心,少年和老人是两个抱有相反想法的围观者,老人通过无声的注视行为督促女人还伞,并通过语言点明和少年观念上的矛盾,强调了给予他人纠正机会的中心思想。
三、内容架构
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主要内容有写人、记事、摹景、状物。如果依场景来分析,记叙文有的由单个场景构成,有的由多个场景组成。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分成单场景结构和多场景结构。 1单场景结构
单场景结构指一篇文章主要以一个时间、空间内的生活场景为主,这里的场景不是一个单独的画面,而是由连续性的画面组成。如课文《落花生》就是以“议花生”一个场景为主,场景中有儿女议花生的画面,也有父亲议花生的画面,这些连续性的画面构成了文章的主场景。单场景结构的习作在安排内容时,可以以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展开,也可以以人的行为变化或人物之间的行为互动展开。具体而言就是同上文“物”和“行”的呈现方法一样。
2多场景结构
多场景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内容由多个时间、空间内的生活场景组成,场景之间有的相互独立,有的紧密关联、前后相扣。多场景结构可以分成三种:点的结构、线的结构、面的结构。
(1)点的结构
点的结构是指组成文章的多个场景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合为一个整体(如图4)。
课文《搭石》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场景: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让搭石。每个场景都是独立的,但这三个场景又围绕一个中心——“美好的情感”组成一个整体,赞扬了故乡互助友好的精神。这种结构在小学习作中多用于写人的文章,通过几个分散的点来集中表现人物的个性或精神品质。如学生在写自己的父母这类常见题材的习作时,经常因为过于熟悉而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所写人物的一个特点(中心),再找到表现这些特点的事件(点),围绕特点将事件写清楚,一篇点结构的习作就完成了。
(2)线的结构
线的结构是指构成文章的多个场景环环相扣,形成链条式的结构,完整地叙述了一个事件。如课文《景阳冈》就是线的结构:酒店畅饮—上冈—打虎—下冈,四个场景有序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如果用示意图表示,线的结构场景构架如图5。
这种结构是小学习作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使用这种构篇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三点。一是厘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让学生先口头说说自己要写的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然后把自己所说的内容依照图5的方式简单列出顺序。二是依照所列结构图,安排好各环节的场景,确定详写和略写的部分。三是在发展与高潮部分的场景设置好转折点,使事件的发展充满曲折性。写作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如要写哪些场景和内容,为什么这部分要安排在高潮,想要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是否有趣等。通过列结构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更明晰。
(3)面的结构
面的结构一般用来描写景物或者大型的活动场面,一般架构是选取一个总体景物,再以一个个小场景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场景(如图6)。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小场景,视野开阔,处处体现出面的特点,给人感觉仿佛在观赏一幅幅画。
由于无论采用哪种多场景结构,最终都要落实到单场景结构的描写,因此教师要打好学生单场景结构的写作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多场景结构的写作能力。
四、细节刻画
一篇好的习作不单要把场景写完整、写具体,还应该在大场景下表现出细腻的描写,似一颗珍珠丰盈柔润,能反复品味,也就是要注意细节刻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1]细节刻画是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两句话、一个眼神、一处外貌特点,或是自然景观、场面气氛中某处细小的环节等。细节的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文章的灵魂。优秀的细节刻画,可以让人和景瞬间“活”过来,点亮学生和读者记忆中的生活片段。笔者从场景展现的角度总结了以下三个策略,供教师参考。
1慢镜头特写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一个时间段,可以将这一片段假设为一段视频场景,那么該“视频”需要强调的细节往往会采用慢镜头来表现,让强调的细节变成一幅幅可以定格的画面,使人足以清晰地看到细节。镜头放慢时,视频会着重将人物(事物)的某一点拉长、延展,以特写着力刻画。比如在写同学投篮的瞬间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放慢投篮的动作并将之细细描绘:“肖明接过队友传来的球,双脚轻轻一点,腾空而起。只见他左手护球,右手腕向上猛地一勾,篮球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嗖’的一声准确地跳进了篮筐。”镜头放慢后,插入细节的空间充裕了,细节刻画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2聚焦特写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我们可以假设这一瞬间是场景中一段相对静态的画面,镜头通过聚焦将画面中的细节放大以达到强调的效果。转换为写作方式就是:抓住画面中要描写的重点,可以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某个外貌特点等,从多个角度反复刻画。譬如让学生试着写一小段“自己的拿手好戏”,要求使用聚焦特写的方法集中写自己是怎么完美地完成任务的。某生写了自己刻花时的一段动作,精细而富有画面感:“我睁大眼睛,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彩纸,选准了落刀点轻轻将刀尖往纸上一按,捏住刀片的拇指和食指迅速一缩。然后又一按、一缩,沿着画好的线条慢慢滑动。最后再将刀尖轻轻向旁一挑,一根精细的花蕊立时呈现在眼前。”由于字数的限制,学生的思考重点从长篇习作如何谋篇布局转向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片段写得生动、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得出彩。这就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若想把精彩的瞬间表现出来,自己应该聚焦于画面何处、特写哪些方面,才能突出想要展现的内容。
3创设特写
如果要描写的片段记忆已经模糊或是要描写想象的场景,又该如何刻画细节呢?这时就可以采用创设特写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等,从现实出发,借助日常积累补充缺失的场景。补充时要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场景所要体现的情节,以及表达的中心需求,合理地创设细节,进而展开描写。譬如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逢入京使》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创写时,古诗中出现的场景需要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猜想并还原诗人的处境,发挥想象补充“穿越戈壁”和“相遇京使”两个场景,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细节刻画上,笔者的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决定对戈壁环境以及诗人“向东远望”“落泪传语”两个动作,共三个点使用特写方式补充细节,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氛围渲染更感人。
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教学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将他们感受到的轻轻的微风、暖暖的阳光、叽叽的鸟鸣从他们的笔尖一一流淌,使他们的习作有色彩、有声音、有香味,形成一个个立体的场景,随心所欲地以写作分享七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朱晓灿)
【关键词】场景再现;习作能力;习作教学
【作者简介】陈承章,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研究”(FJJKXB19-389)
描写场景,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增强习作画面感的好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定日常生活中难忘的特定场景,对所要呈现的场景进行要素分解—要素呈现—内容架构—细节刻画,学生就能以文字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其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以及习作立意、构思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一、要素分解
场景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氛围、人物行为等。学生首先要掌握场景要素分解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分解方式,笔者设计了一个场景要素表(见表1),学生填表时很快就能把握场景描写的必需要素。
二、要素呈现
要素的呈現方式是场景再现式习作的重点。时间、地点、事件要素再现难度不大,但要呈现氛围、人物关系、人物行为等就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
1呈现“境”
“境”是指场景中或轻松、或压抑、或温馨的氛围。“境”对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情绪变化等有重要意义。习作中的氛围往往通过对环境、场面、景物的描写加以营造,只要对事物进行选择,对物态、色彩、声音、感受等多加刻画,就能营造出生动的场景氛围。
如在教授习作课程“精彩瞬间”时,笔者选取了校运会作为本次习作主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抓住紧张、激动的赛前氛围,笔者特意强调对“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赛道、大樟树、观众等景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并以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这些景物有哪些细节可以描写。经过指导,许多精彩片段就此在学生的笔下诞生。
激动人心的男子60米决赛将在操场大樟树旁的跑道举行。举目望去,棕红色的赛道上跳动着金色的阳光,是那么的夺目、耀眼、扣人心弦。赛道两旁早已被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敲得手中的加油棒“梆梆”作响,口中时不时蹦出几句加油声。一旁的大樟树仿佛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时给运动员们送来片片落叶,像是要给他们送去好运。
2呈现“物”
“物”是场景中人物活动展开的中心点,描写“物”其实也就描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场景中的“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且要居于人物关系的中心。如课文《将相和》中,和氏璧就是“物”,人物关系以和氏璧串联,事件也围绕着和氏璧展开:蔺相如从惠文王处捧璧,于秦国献璧、取璧,完璧归赵后获得赏识,同赴渑池之会被廉颇嫉妒,最终将相和平共处。文中的“物”牵动着事件中的人物,既引发事件,也推动情节展开。“物”的呈现不单需要对场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往往还伴随着人物的行为,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场景描写时抓住一个中心“物”,通过人物对“物”的行为表现习作思想情感。如布置学生习作“我学会了包水饺”,水饺便是习作中的“物”,包水饺就是通过人物对“物”的行动使得场景和习作主题得以呈现。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立了“为什么包—怎样包—会包后”的写作线索:“为什么包”是事情的起因,应该略写;“怎样包”是事情的经过,应该详写;“会包后”是事情的结果,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简单写写“大家品尝饺子”。“怎样包”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要和学生强调抓住“物”的核心来描写。比如通过妈妈的示范,自己的心神集中于手中的饺子,通过一些步骤与技巧,成功掌握了包饺子的技能(如图1)。这样一来,“物”就能在文中得到突出的呈现,“我”学习包水饺的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习作就水到渠成了。
3呈现“行”
“行”是场景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行”直接推动事件的发展,体现着人物的个性特点,是要素呈现的重点。如课文《慈母情深》中,“我”找妈妈要钱的场景里就集中写了“我”不忍要母亲的钱、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旁边的女人为母亲抱不平的三个人的行动。片段中,三个人的行为互有矛盾又相互映衬,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满心的慈爱,使得这个场景感人至深。
为了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教师可以先以一人的“行”来设置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以个人行为描写为重点构建一篇习作。如“第一次走夜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主题,以个人“行”的呈现作为文章主体,学生也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有学生以图2的写作线索完成了写作任务,通过自己“大步往家走—口里哼起歌—大声叫喊”的行为变化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第一次走夜路的经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人的“行”,教师就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描写多人的“行”,以多人互动展现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人“行”的构篇方式,笔者选取了一篇《注视的眼睛》作为范文,帮助学生理解多人行动推动情节的写作方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商店里有个女人很喜爱一把花伞,拿在手上观看时不慎落入了自己的布袋中,女人不打算取出花伞,反而想要就此离开。同在店内的老人和少年看到了一切,少年想要揭发,但老人拉住了少年,并以注视的眼光给了女人机会。最终女人选择将花伞放回柜台。文章中三个人物的“行”如图3呈现。其中,女人是矛盾的中心,少年和老人是两个抱有相反想法的围观者,老人通过无声的注视行为督促女人还伞,并通过语言点明和少年观念上的矛盾,强调了给予他人纠正机会的中心思想。
三、内容架构
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主要内容有写人、记事、摹景、状物。如果依场景来分析,记叙文有的由单个场景构成,有的由多个场景组成。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分成单场景结构和多场景结构。 1单场景结构
单场景结构指一篇文章主要以一个时间、空间内的生活场景为主,这里的场景不是一个单独的画面,而是由连续性的画面组成。如课文《落花生》就是以“议花生”一个场景为主,场景中有儿女议花生的画面,也有父亲议花生的画面,这些连续性的画面构成了文章的主场景。单场景结构的习作在安排内容时,可以以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展开,也可以以人的行为变化或人物之间的行为互动展开。具体而言就是同上文“物”和“行”的呈现方法一样。
2多场景结构
多场景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内容由多个时间、空间内的生活场景组成,场景之间有的相互独立,有的紧密关联、前后相扣。多场景结构可以分成三种:点的结构、线的结构、面的结构。
(1)点的结构
点的结构是指组成文章的多个场景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合为一个整体(如图4)。
课文《搭石》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场景: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让搭石。每个场景都是独立的,但这三个场景又围绕一个中心——“美好的情感”组成一个整体,赞扬了故乡互助友好的精神。这种结构在小学习作中多用于写人的文章,通过几个分散的点来集中表现人物的个性或精神品质。如学生在写自己的父母这类常见题材的习作时,经常因为过于熟悉而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所写人物的一个特点(中心),再找到表现这些特点的事件(点),围绕特点将事件写清楚,一篇点结构的习作就完成了。
(2)线的结构
线的结构是指构成文章的多个场景环环相扣,形成链条式的结构,完整地叙述了一个事件。如课文《景阳冈》就是线的结构:酒店畅饮—上冈—打虎—下冈,四个场景有序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如果用示意图表示,线的结构场景构架如图5。
这种结构是小学习作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使用这种构篇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三点。一是厘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让学生先口头说说自己要写的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然后把自己所说的内容依照图5的方式简单列出顺序。二是依照所列结构图,安排好各环节的场景,确定详写和略写的部分。三是在发展与高潮部分的场景设置好转折点,使事件的发展充满曲折性。写作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如要写哪些场景和内容,为什么这部分要安排在高潮,想要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是否有趣等。通过列结构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更明晰。
(3)面的结构
面的结构一般用来描写景物或者大型的活动场面,一般架构是选取一个总体景物,再以一个个小场景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场景(如图6)。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小场景,视野开阔,处处体现出面的特点,给人感觉仿佛在观赏一幅幅画。
由于无论采用哪种多场景结构,最终都要落实到单场景结构的描写,因此教师要打好学生单场景结构的写作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多场景结构的写作能力。
四、细节刻画
一篇好的习作不单要把场景写完整、写具体,还应该在大场景下表现出细腻的描写,似一颗珍珠丰盈柔润,能反复品味,也就是要注意细节刻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1]细节刻画是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两句话、一个眼神、一处外貌特点,或是自然景观、场面气氛中某处细小的环节等。细节的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文章的灵魂。优秀的细节刻画,可以让人和景瞬间“活”过来,点亮学生和读者记忆中的生活片段。笔者从场景展现的角度总结了以下三个策略,供教师参考。
1慢镜头特写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一个时间段,可以将这一片段假设为一段视频场景,那么該“视频”需要强调的细节往往会采用慢镜头来表现,让强调的细节变成一幅幅可以定格的画面,使人足以清晰地看到细节。镜头放慢时,视频会着重将人物(事物)的某一点拉长、延展,以特写着力刻画。比如在写同学投篮的瞬间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放慢投篮的动作并将之细细描绘:“肖明接过队友传来的球,双脚轻轻一点,腾空而起。只见他左手护球,右手腕向上猛地一勾,篮球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嗖’的一声准确地跳进了篮筐。”镜头放慢后,插入细节的空间充裕了,细节刻画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2聚焦特写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我们可以假设这一瞬间是场景中一段相对静态的画面,镜头通过聚焦将画面中的细节放大以达到强调的效果。转换为写作方式就是:抓住画面中要描写的重点,可以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某个外貌特点等,从多个角度反复刻画。譬如让学生试着写一小段“自己的拿手好戏”,要求使用聚焦特写的方法集中写自己是怎么完美地完成任务的。某生写了自己刻花时的一段动作,精细而富有画面感:“我睁大眼睛,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彩纸,选准了落刀点轻轻将刀尖往纸上一按,捏住刀片的拇指和食指迅速一缩。然后又一按、一缩,沿着画好的线条慢慢滑动。最后再将刀尖轻轻向旁一挑,一根精细的花蕊立时呈现在眼前。”由于字数的限制,学生的思考重点从长篇习作如何谋篇布局转向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片段写得生动、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得出彩。这就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若想把精彩的瞬间表现出来,自己应该聚焦于画面何处、特写哪些方面,才能突出想要展现的内容。
3创设特写
如果要描写的片段记忆已经模糊或是要描写想象的场景,又该如何刻画细节呢?这时就可以采用创设特写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等,从现实出发,借助日常积累补充缺失的场景。补充时要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场景所要体现的情节,以及表达的中心需求,合理地创设细节,进而展开描写。譬如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逢入京使》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创写时,古诗中出现的场景需要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猜想并还原诗人的处境,发挥想象补充“穿越戈壁”和“相遇京使”两个场景,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细节刻画上,笔者的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决定对戈壁环境以及诗人“向东远望”“落泪传语”两个动作,共三个点使用特写方式补充细节,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氛围渲染更感人。
小学场景再现式习作教学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将他们感受到的轻轻的微风、暖暖的阳光、叽叽的鸟鸣从他们的笔尖一一流淌,使他们的习作有色彩、有声音、有香味,形成一个个立体的场景,随心所欲地以写作分享七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