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语文教学不断的改革,如今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但前几年,许多一线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成语言文字课来上。因此,纵观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容易就能看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几乎是枯燥乏味的汉字、词语、课文理解等内容的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以及人文性几乎很难实现。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程充满感性,才能让课堂更加活跃,更加充满活力。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互相统一的,这是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统一是指语文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几个方式,不断的进行拓展与实践。
根据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要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将课文进行梳理分析,对一篇文章进行综合理解,然后再逐段进行理解,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对于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学生生搬硬套,甚至是照抄答案,没有半点创新与突破。学生原本的创新本能和思想都慢慢的被磨灭了,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方式,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机械地将看到的和学到的文字直接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应该通过自己内部言语进行加工,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变原来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思想看法,不断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许多学生在深度的理解文章后,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文章能够感受到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保持一致,深度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是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教师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替代学生阅读的思考与探索。学生阅读能力是在对文章的中获得独特见解与认识、感受与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将某些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单独的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与理解,也没有必要把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单独挑出来进行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进行探究,真正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2 纵观全文,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对于语文课文的教学仅仅是教学案例而已,对语文学习完全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感悟、用心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不断的从文本中剥离出来,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然后进行逐个击破式的理解分析,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不断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去感悟,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的进行文章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这种做法,不但能使得每个学生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能主动地联想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不断地进行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信息加工,进而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让学生真正的透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内涵。
3 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思考
学生是一个独立学习的个体,不能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彼此保持互动探究性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渴望的学习精神,期待的心理特点和批判的学习精神进行阅读。遇到疑难问题时,要敢于想象,大胆的提出假设,积极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大胆地进行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不断的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同时感悟对语言文字的灵魂。让后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常用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移情体验法,让学生走入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平常的阅读感悟课文时,只是粗略的进行阅读,很少切身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到课文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法进行阅读学习,让学生唤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自己的看法联系到文章人物中。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找学习素材。
3.2 读、思、写相结合,加深理解和运用这种学习办法,帮助学生进行透彻的感悟。读写训练选择能否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思是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整合,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写是对知识的再现,通过写,把自己的思想感受、看法见解再现出来。因此,只有读、思、写三者相结合,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学生的思想与课文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思维,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 根据课本人物角色扮演,使得情景再现,切身感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流露。学生的表演必须在透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出各种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是对课本教材人物内化后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在对文章的的见解与认知,并且把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文章的人物环境相互融合,借助自己表演动作、表达语言、变现神态等手段来展现情绪状态,展示自我的方式。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景进行编补对话,还可以外加一些动作,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想象性的创造。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也就是说不要死死的盯着课本教材进行学习,而是要跳出语文教材,通过课堂内外获取信息,通过课堂内外,不断拓展去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活力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世界名著、看电视、上网等获取的信息联系到课内学习中,使课内、课外知识相互融化、互相贯通。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表演,大胆想象,将自身的情感置于文章中,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互相统一的,这是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统一是指语文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几个方式,不断的进行拓展与实践。
根据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要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将课文进行梳理分析,对一篇文章进行综合理解,然后再逐段进行理解,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对于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学生生搬硬套,甚至是照抄答案,没有半点创新与突破。学生原本的创新本能和思想都慢慢的被磨灭了,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方式,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机械地将看到的和学到的文字直接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应该通过自己内部言语进行加工,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变原来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思想看法,不断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许多学生在深度的理解文章后,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文章能够感受到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保持一致,深度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是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教师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替代学生阅读的思考与探索。学生阅读能力是在对文章的中获得独特见解与认识、感受与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将某些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单独的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与理解,也没有必要把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单独挑出来进行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进行探究,真正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2 纵观全文,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对于语文课文的教学仅仅是教学案例而已,对语文学习完全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感悟、用心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不断的从文本中剥离出来,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然后进行逐个击破式的理解分析,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不断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去感悟,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的进行文章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这种做法,不但能使得每个学生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能主动地联想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不断地进行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信息加工,进而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让学生真正的透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内涵。
3 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思考
学生是一个独立学习的个体,不能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彼此保持互动探究性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渴望的学习精神,期待的心理特点和批判的学习精神进行阅读。遇到疑难问题时,要敢于想象,大胆的提出假设,积极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大胆地进行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不断的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同时感悟对语言文字的灵魂。让后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常用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移情体验法,让学生走入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平常的阅读感悟课文时,只是粗略的进行阅读,很少切身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到课文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法进行阅读学习,让学生唤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自己的看法联系到文章人物中。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找学习素材。
3.2 读、思、写相结合,加深理解和运用这种学习办法,帮助学生进行透彻的感悟。读写训练选择能否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思是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整合,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写是对知识的再现,通过写,把自己的思想感受、看法见解再现出来。因此,只有读、思、写三者相结合,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学生的思想与课文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思维,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 根据课本人物角色扮演,使得情景再现,切身感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流露。学生的表演必须在透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出各种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是对课本教材人物内化后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在对文章的的见解与认知,并且把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文章的人物环境相互融合,借助自己表演动作、表达语言、变现神态等手段来展现情绪状态,展示自我的方式。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景进行编补对话,还可以外加一些动作,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想象性的创造。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也就是说不要死死的盯着课本教材进行学习,而是要跳出语文教材,通过课堂内外获取信息,通过课堂内外,不断拓展去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活力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世界名著、看电视、上网等获取的信息联系到课内学习中,使课内、课外知识相互融化、互相贯通。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表演,大胆想象,将自身的情感置于文章中,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