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奋斗印章(报告文学)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坊的堂屋很大,正中的大石磨最显眼。像在说:磨豆腐,磨是关键。
   石清香推磨的脚步一前一后,有力的腰支撑着身体,手中的磨杆推出去一圈又一圈,划出优美的弧线。滚动的磨“吱吱嘎嘎”,张嘴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水豆儿进“奶酪儿”出。周边,摇晃滤架、灶台煮浆和一字排开的豆腐箱旁,员工在转悠着。滤帕、桶盆在各自的位置上候着。这阵势又在说:磨豆腐,是件太繁琐的事。
   推磨的背影转身,石清香看见了我们,一身苗家服饰,快步迎过来的脚步小船一般,载来甜甜的酒窝和“叮叮叮”醉人的银铃声。近了,一头的热气漂浮,衬出豆腐白嫩肤——好一个传说中的“豆腐西施”,爽言快语也喷薄而出:看这石磨像千年古董?没有那么长,百多年。可就是从晚清时起,水质好、工艺精为人称道,坪朗豆腐就是豆腐中的“名品”。
   而我却在想:这年月,大家都有钱,鬼都不推磨了,你们还推个啥磨?
   “你看看这。”石清香指着从磨齿里正滴下的奶酪般的白浆,说: 这浆,白得像奶油,滑润、油亮。这光泽,电驴子可磨不出来。再从压箱里取出一块刚出炉的四方豆腐,掂起豆腐一角,来回晃动,嫩滑豆腐居然不会断。“坪朗豆腐的嫩、香、滑、韧,除了专用本地青皮黄豆、加天然山泉水泡豆、佐手工石磨磨浆、柴火铁锅熬制……一串手中活儿,才是确保它卓越品质的‘绝招’! ”
   这品质豆腐,这石家传人!
   “上三代老爷爷到爸爸,只为糊口保温饱,都苦得没个头。像石磨总在苦槽槽里,转来转去转不出苦道道。我的命好,赶上了好时代。”一个舀豆的妇女上前抢话:到她这代,真正走上了富裕路。她呀,还富成这方天地的带头人!
   一阵铃声响起,石清香的客户电话来了,是联系系列豆腐产品的。屋外的院子里,正在挑选青皮豆的员工,全是脱了贫的乡亲邻里。阳光下,她们一脸灿烂、满心欢喜。
  在时间中等待豆腐的清香
   坪朗是个村,山间苗寨。
   出了吉首,沿着峒河一路往西,十五分钟车程就能看到一片满是鹅卵石的河滩,一座三面环山的水坪朗苗寨就在河的对岸。河滩上,石板路、木头房,青墙黑瓦,炊烟袅袅……若再行约十公里,过隧道就见到云里的彩虹——世界著名的矮寨大桥。神秘苗寨就与钢铁连接的现代时尚、与世无争的纯朴民风和谐共存。环山绕水的村寨,时间在缓缓流淌,一片岁月静好,储存下时间带不走的安然。坪朗村便成了都市人向往的“湘西后花园”。
   “石氏豆腐坊”牌匾下,石清香的父親、83岁的石光耀坐在匾下台阶上,眯眼吐烟圈。堂屋正中,晚清大石磨一圈圈地转,白色的生豆浆从石磨缝中吐出,豆香清味就在山村上空弥漫开来。石磨转啊,转啊,像老人不停转过几十年的——年轮。
   上溯几代,老人的祖上都以豆腐为生。他从小是闻着豆香长大的,睡梦中,总伴随着竹篾与石磨摩擦的吱呀声。年幼时,父亲磨豆腐,他喜欢骑在转磨的长柄上,像骑着一座古老的旋转木马。随着父亲推起爷爷交过来的沉重石磨,“三更睡五更起”,他开始拼命做豆腐。
   “我25岁那年,父亲患病去世,他是累死的……可我还得接过沉重的石磨,讨生活。”继承了豆腐坊,石光耀延续“豆腐世家”香火,也给村庄传承了一缕豆腐清香。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最先,石家独自经营豆腐,石光耀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昏黄的桐油灯下,几十斤黄豆要磨。到了下午,背着背篓,连同三个木质豆腐箱,走村串户叫卖。有钱给钱,没钱一斤黄豆换5块豆腐。晚清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光阴,磨出了无数上等苗家豆腐。他家门前曾是官道,
   “那时,部队军官路过这里,都会买我家的豆腐吃。”石光耀说起这些一脸荣耀。
   转动石磨也转动了年轮,当一个孩童成为八旬老人,推动石磨的人变成了他的幺女石清香。女儿接过一份家族手艺、更是民族技艺的那份传承——她,成为坪朗豆腐第四代传承人。
   2009年,石清香在吉首开了家“乡巴佬厨房”,开始走出去经营豆腐。餐馆大部分蔬菜都是村里老百姓种的菜,鱼、桃花虫都是村民从河里捞的。主打菜“坪朗豆腐煮鱼子火锅”,用的是石磨手工的豆腐。从开业的第一天,就成为慕名而来的客户必点的美味。加上她自己熏制腊肉、香肠、腊猪脚,确保了绿色原生态满桌飘香。
   餐馆被城市居民热捧,“乡巴佬厨房”火了,火了吉首城,也火了连接坪朗苗寨20多公里沿线。
   石清香在这条线上忙活。豆腐在坪朗做好,15分钟的车程,清晨送往吉首市区的餐馆,制作当天的菜肴。豆腐香嫩细滑,石清香热情大方。再往后,顾客不满足在店里吃,希望能买到豆腐。于是,位于坪朗的豆腐坊加大了生产量,在供应餐馆之余,又开始对外销售。
   前些年,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村子,成了个空壳。拾捡传统手艺,传承前辈技艺,乡村本该是新生活一缕永远的清香。如今,美味到处买得到,可真正传统食材越来越少、纯正的味道越来越淡。没有自己参与劳作的食材,像农村人对土地失去了感情;没有乡亲们一起制作的乐趣,人与人之间像没了纽带。留住人的根本是什么,石清香老在想……
   “毕竟豆腐不容易携带,不突破很难真正走出大山。”石清香继续思考,探索。
   2012年,省城热闹的农博会上,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方石磨,推磨人是石清香的老父亲石光耀。一个简易的磨制流程,却精致到晚清大石磨、青皮黄豆,甚至几桶坪朗的山泉水,都是从家带来的。现场磨豆腐,展示原生态。突然,音乐响起,围帘后面身着银铃苗饰、唱着苗歌的石清香,带着一队苗家阿妹端出热腾腾的豆浆、香喷喷的豆腐脑儿。盯着现场研制,品着独特的香,观众一下把还没有包装的豆腐干、酱豆腐一扫而光。推磨人石光耀省城露脸,也领回了“豆腐大王”的称号。
   “我是想清楚就不犹豫。马上策划,把村里10多名姑娘小伙带到乾州古城,又在吉首市开了第一家坪朗豆腐专卖店兼体验坊,生意依然很好。”    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工业化”潮流中按下“快捷键”,豆腐行也不例外。粒大饱满的黄豆,电动打磨,机器压制,规范化的程序似乎让做豆腐变得简单容易和高效,告别了起早贪黑的辛苦。可峒河边的“石氏豆腐坊”,屋内,古董石磨吱呀吱呀的摩擦声,四季不变;窗外,春花夏雨秋风冬雪,终年不同。熟记豆腐秘诀的石清香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于是——
   她的工作,每天从别人熟睡的深夜开始。
   “睡前,我得选豆泡豆。其实,员工都选过了,养成习惯了,就要在豆盆里扒拉一阵,偶尔挑出几粒霉坏的颗粒,就觉得可能的苦涩被我挡拒,明天的豆腐纯净得只有清香。”
   接过接力棒的石清香,宁可少出门,也要守住祖传的品质。“工艺可以复制,流程可以重复,只有豆腐制作中的山泉水不可代替。”她告诉我们,有几次,泉水管道出问题,她们去山上挑,也要用山泉水24小时浸泡豆子。再石磨磨浆,柴火烧制,化入石膏,最后在时间中等待豆腐的清香。
   我突然想说:美味是时间里沉淀的精华,更在执著中凝聚成了信仰!石清香却把这感触化作一句利索话:“做供不应求的豆腐,品质高,好吃是王道。”
  西施叫你坪朗吃豆腐
   “西施叫你坪朗吃豆腐咯——”一位调皮游客的喊话,在临近中餐的坪朗上空回旋、震荡。踩着跳岩进寨子的我们,胃口鲜活活地被调起来。
   跳岩上眺望:潺潺的溪水边,几位大嫂在洗菜,笑着今天的幸福;高高的老屋旁,苗族阿婆抽旱烟,聊着几十年的过往。碧绿的江水平缓蜿蜒,江畔一侧是依山而上的苗家吊脚楼,另一侧则是郁郁葱葱的婆娑竹林。湘西多水,河溪纵横,许多村寨都依水而建,跳岩成为苗寨重要的“交通设施”,如棋子般散落在溪水中的大石块,既不阻挡河水流淌,又能像桥一样连接苗寨与寨子外的世界。
   这个传统的苗族村落,保存了相对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借着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坪朗人动了起来,与时代相融合,乘势脱贫致富,奔美丽乡村。
   “乡巴佬厨房”,高大的吊脚楼建筑,坐落在宽阔的石滩滩头。在“掌舵舱的位置”,与整个水上寨子结构成一艘雄伟的“航空母舰”。 “到坪朗,吃了腊肉、桃花虫、黄牛肉都不算,一定记得‘吃豆腐’”。
   刚说着,“咚咚咚——”,苗鼓迎客了;一进门,热豆浆端上了。还有,白嫩嫩的豆腐脑也上了桌。
   “豆腐于我,那是一种关乎乡情、关乎童年的记忆。记得小的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种黄豆,每逢节日或有客人来访,爸爸磨的豆腐不用出门就抢光了。难以忘怀那口齿留香的儿时记忆……我就下决心,城里一个‘乡巴佬餐厅’,乡里一个‘乡巴佬厨房’,吉首、坪朗,豆腐经营真正城乡一体化。”
   接过父亲的豆腐担子,继承手工制作的淳朴工艺,追求的是颜色正、香味浓,韧而香嫩、薄而不碎的豆腐品质。石清香一步步亲力亲为,奋斗拼搏,却绝不像老爸挑担叫卖。
   “看到外面的车了吗?”那是一台起亚越野,透着勇猛,可见幺妹坚定的性格。开着车,城里卖、乡里送、还网上销。吉首市每天几十家餐饮店,自己的餐馆、体验店,已消化了她每天200多斤豆子。剩下的,就得提前预定,有的要提前一周……
   慕名而来的坪朗游客,都会在乡巴佬餐馆点一盘豆腐,石清香只能更忙。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四家店的老板娘,也是第一个将坪朗豆腐产业化的女汉子。
   这厨房2012年开张,石清香成坪朗村农家乐第一人,旅游序幕也由她最先拉开。特色小吃、传统苗绣、喧天鼓舞,集坪朗旅游资源,能上的都上。在旅游这个大主题上,打好民族牌,生态牌。她挂在嘴边的是: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啊,借力使力,市场运作重在特色,坪朗豆腐一定要跳出来。
   可真是高出一头,石清香靠石头顶磨盘——硬碰硬!她办千人长龙豆腐宴、万人坪朗豆腐节;建四月八传承场、打造村民第一台春晚,做的是影响;她人财物、产供销一肩挑,把豆腐融进旅游名村、生态兴村的整体布局,接的是地气。不久,慕名市民、外地游客、左右乡邻,观光、游览的络绎不绝。
   石家姐姐说话了:她是峒河边嘻戏着长大,天生有不服输的胆量和性格。随着坪朗村知名度越来越高,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人给这个一根筋、敢拼命的幺妹取了一个敦实的名字:石头。
   石头?不还是个夯实的——磨!
   一个叫石梅香的大姐坐在我们面前,她是连续三年在石清香合作社“分红”收益的20户贫困户之一。“我们坪朗村,说么子‘扶持资金跟着穷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处。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让我们自己‘造血’。脱了贫就不得返,哪个不想一直富哟。”说着说着大姐就打开嗓子唱起来:
   “感谢党的政策好,项目分红到农家;产业四级覆盖好,我們都要奔小康……”
   唱着唱着,石梅香拉着清香的手:“好妹子,致富不忘帮乡亲。三年了,年年腊月搞分红。24万分我们,我们脱贫了,你都累病了……”石清香眼圈有点红,却站起一声大喊:“开饭啦——”
   楼上楼下,一桌桌热气腾腾;屋里屋外,滩头露天满是席桌。鱼籽炖豆腐,芹菜炒卤干,熏干焖牛肉,原味煎豆腐……香气扑鼻、笑声朗朗。乡厨们把坪朗炒得喷喷香,宾客还嚷着——再加一盘香豆腐!
  一枚特殊的奋斗印章
   年轮般的石磨吱吱呀呀,磨出了草长莺飞,春华秋实;磨出了满池荷香,满树蝉鸣。豆腐虽软,历经石磨,就印上了坚韧与担当。那意象就是——压力与责任并存。
   有人类以来,“民以食为天”。奋斗的国人,自古向往返璞归真、健康生态,告别添加剂的绿色生活。石磨重出江湖,再一次体现自身的价值,散发出昔日的光芒,谱写着生态营养的文明交响。
   可是,时间这推手,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也会磨出人间烟火中不一样的味道。
   “磨,就是磨人,磨死人……”石清香话语有些低沉:“我知道,一个品牌的建立,哪有一帆风顺。何况,一个现代时尚里还强留住传统文明,注定像家里那方老石磨,要不停地扛和奋斗!其实,勤劳、坚韧、不屈、向上,就是我们民族的品性!我,天生就有与它相似的品质。”    现实,是石清香没想到的艰难。
   2016年,为合作社20位贫困户投资能迅速分红,她开建一个新项目,挖土填坑、施工建设……热火朝天的过年前,却勒令停工。百把万砸进去,全没了。股东失望,家人怪怨,兄弟姐妹都面临反目,事业总也起不来,她精神一下垮了。大年初六晚上,心脏病突发,差点送命……
   不久以后,市场上又冒出许多坪朗豆腐,那是假牌套货、不按规矩出牌,差点没把她的市场冲死。可都是些乡里乡亲,想说的话堵心里,想干的事又不忍心。活生生的急,她第二次倒下,生意一落千丈。
   那段时间,石清香落到了人生最低谷,却只干两件事:推磨,击鼓。
   石磨碾豆的“吱吱呀呀”是她快乐童年最美的音符。敦厚、坚实的磨盘,研磨着沧桑岁月,将大山般淳朴渗入到石磨旁长大的农家孩子的血液里,成为镌刻到苗家阿妹骨子的坚强……
   击鼓,是鼓舞,是激活。“咚咚咚……”又是宣言!重振旗鼓的鼓声中——有老父亲常常的念叨:以前日子苦,现在好了,什么都有了。乡里乡亲的,一起做、共同富……
   她突然想通了。穷怕了的乡亲都想奔好日子,与其这样,不如和他们一起,抱团干!单打独斗力量小,矛盾多,聚集拢来抱成团,大家乐。自古“坪朗豆腐河溪醋”,村里15户村民在做豆腐规模化经营,一天下来每户要打200斤以上黄豆。既然不止她一家做豆腐,就做这个领头羊——她成立了坪朗豆腐合作社,抱团做豆腐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经营,并注册“坪朗豆腐”商标,将产品整体推向市场。
   石清香原本安逸,丈夫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受他影响,她想走出家门自己创业。跌跌撞撞这十年,辛劳委屈不容易,丈夫不忍心,从原来很好的单位辞职,回坪朗帮她。
   接下来,她做了些大家想不到的事:石氏豆腐作坊一店、坪朗乡巴佬厨房体验二店、向阳坪乡巴佬厨房体验三店、团结西路坪朗豆腐专卖店体验四店,一起向乡民敞开。尤其,村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35家,安置四个偏远贫困村建档立卡户135人。她,一起帮!
   200多亩的黄豆地,是石清香和村民一起致富的聚拢地。这里的青皮黄豆,她比高于市场价收购;
   帮助40多位村民就业,2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她的豆腐坊、体验店、大餐馆工作并分红。
   好山好水好豆腐,石清香,成了乡亲们暖心的小棉袄,成了坪朗村一张大名片!
   接下来,她被村民推选为市人大代表,看她的提案,有总结:“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242户特色民居改造、500平方米综合楼暨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及一批古街巷、古渡口的维修改造。”更有村里后续的致富办法: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双带双加”的旅游发展路子。
   …………
   秋雨过后,天空放晴,恰逢周末,一辆辆私家车接踵而至,村内游人如织,沿路的农家乐都好不热闹。顺着上年全村接待游客上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今年,撸着袖子加油干,坪朗村要实现整村脱贫!
   可她还记得,2017年村民“收入+分红”之后,还有一户没脱贫。那年,石清香与脱贫的乡亲说:我们不奢望大成功,但绝不甘心这么奋斗,幸福路上还落下一个人!只有不甘心,生命才会不断奔跑——
   接着干!
   石清香将一系列行动融入到“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有豆腐的地方,就有村里的贫困户、异地搬迁户。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真富。再组建苗鼓、苗歌、舞狮等文艺队伍,特色旅游、新农村示范,不仅带领村民走向致富大道,更让他们精神愉悦享受美丽新农村。
   新近投资300多万元,石清香的合作社在坪朗村修建集生產、加工、包装、体验、展示、休闲、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坪朗豆腐坊”,年产值将达1500万。“坪朗豆腐”做成产业,旅游配上新口号——品坪朗豆腐,享特色美食; 采坪朗鲜果,享田园乐趣。
   “现在我不焦虑了,多付出、少赚钱,能帮乡亲更是积德。市场大家一起拓,合伙就没大争议,好。”
   又回到“石氏豆腐坊”。
   “每一个明媚早晨,我都在心里种下希望。奋斗、创新,帮扶,济困,同乡亲们共同致富。”石清香仍然在她的晚清石磨旁,忙乎。
   一圈一圈转,石磨不停歇。“石磨不能停,像生活永远在转。”看着石清香和磨坊的乡邻们忙着、转着,我知道,他们在转一枚枚圆圆的日子、转一方圆圆的梦想,更转着一圈又一圈结实的年轮……
   石磨,何止是磨制工具,它是中华民族品性的积淀,也是开拓者一枚特别的——奋斗印章!
  
   余艳,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其他文献
记忆是条狗,总是向我汪汪叫。  我走出故乡的视线越远,我的肉体和灵魂就越警醒,回眸故乡的身影就愈加清晰,投入故乡怀抱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我常感觉自己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风筝,风筝越飞越高,没于云际,但牵拽风筝的线始终在故乡的手里。故乡的手,就是那狗时而混浊时而清澈的叫声,时而小桥流水般地低吟,时而天崩地裂地狂吠。  我的故乡是雪峰山脚一个名叫高渡的村庄,当然现在被日益膨胀的洞口县城吞噬了。但就是洞口
期刊
我和杰克从小就是邻居,都住在老街东大街。   杰克家是书香门第,家里几代人都是教书匠。杰克家有一间房子,房间里都是高高大大的书柜,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上小学的时候,杰克就指着其中的一个书柜,说,这里的小人书我都读完了。   我张大了嘴巴,杰克小大人似地拍拍我的肩膀,你呀,节奏太慢,要跟上节奏。   杰克走路的速度也快,从东关大街到学校,他走的是捷径。上学放学路上,他目不斜视,也不看热闹,
期刊
细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毁容》《是谁埋了我》、短篇小说《酒摊》,不禁让人感慨、遐想。作家用他的艺术视野,聚焦“现实”、穿越“历史”,洞察了1949年前后那场改朝换代的“大变局”,对整个社会与各种人物的巨大改变与深远影响,书写了三位命运突转人物的艰难生存与精神蜕变,发掘了他们身上传统文化性格与品格在历史巨变中的种种情状。作家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底,精心组织故事情节,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努力提炼主题意蕴,
期刊
一   夕阳掳走了最后一缕余晖,窗外的远山也渐渐地隐去了青黛色的轮廓。一只红蜻蜓忽然穿窗而入,进入到昏暗的堂屋后,便又奇迹般地褪去了耀眼的颜色。   嚯,你也不过就是一只披着夕辉当彩衣的普通蜻蜓呀!躺在病榻上的传灯先生稍微侧了一下身子,冷不丁就丢出这么一句寡淡的话来,然后又觑了一眼窗外。   对面禾坪里一株柚樹的叶子忽然颤动起来,堂屋里时大夫给病友搭脉听诊的桌子上,几页处方也跟着翻动了纸角,
期刊
雪是从除夕夜落起的,到初一的黄昏还没有停。   两个小蛇皮袋各装了八斤红色的桔子,袋口绞在一起,撂到肩膀上,前后各一坨。红色代表红红火火,“八”寓意发,加在一起十六,都是吉祥的意思。   脚一拐,他就挪出了寒碜的家。去二十里外的前妻家看女儿和外孙。   踩出的雪窝子一深一浅。他的右小腿被打断过,愈合后短了一些。这只跛脚的历史要追究到二十多年前那个秋天的下午。那个秋天太漫长了,长得一路延长下来
期刊
这几天刘支书为评审几个特困户的事伤透了脑筋,村委代表会开了几轮,村党员代表会也研究了好几次,各组组长也都进行了个别谈话。但村委会为主的几个人至今都还是没有很明确的表态。指标就那么几个,申请书却有几十份,可镇政府辦公室限定上交名单的最后日期就在后天……   刘支书为这事真伤透了脑筋,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相当复杂,就单从高坪村全村人基本都是一笔难写两个刘字的方面考虑就够他喝一壶的,但上面的政策与精
期刊
高处流淌的蓝风就要来了  野性的小鸟是你闪光的信物  在矢车菊盛开的早晨,你把黎明带回家  之前那些迟钝的晦暗的事情将豁然开朗  生活的奇迹少之又少,像一餐一饭一样平淡  但默念是其中的盼望,你愿意花费多一些的时间  亲近社区那里的树木,当你无法远足山林  儆醒每一个日子,荣誉建筑在高天之上  一个人站在二月灰暗的门槛  你目睹了解冻的霞光,风窃得明亮的動词  一个盈动的瞬间来到纸上  学习敏锐,
期刊
庄牯出行的这天终于到来。日子是良艾向卖酒佬讨的,为此还费去几斤糖果的钱。她巴望这趟出行能带来好运。   这个叫荒冲的村子仍残存着传统的诞育风习,初生小儿三日后,择双日,好天气,由其父抱至大街转一圈,谓之出行。   庄牯二十出头时与刚死去丈夫的良艾成家,不久,下田洒农药中毒,一瘫就二十多年。如今,一日好似一日,站起来能走,走起来不瘸不抖。一个瘫了近二十年要站起来的人,犹如十月怀胎孕出的婴儿,异曲
期刊
孟长安祖籍陕西长安,出生时,爷爷说,“这孩子生在长安,日后望他长久平安,就叫长安吧。”   百日抓周,一支羊毛笔,一张百元钞票,一把小手枪。他首先抓了一支笔,眉眼一转,扔了;抓住小手枪,手晃了晃,扔了;抓住紅钞票,裂开小嘴,笑了。爷爷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这孩子了得,日后必赚大钱!”   长安长大后,考取著名的凌江大学。父亲德贵眉目舒展。彼时,爷爷已走了一年多。他想起长安抓周趣事,想起爷爷的话语
期刊
一   不锈钢洗碗槽乌蒙蒙的,摸上去有股油腻感,从漏水孔里透出一股微微的酸腐味儿,洗碗槽早就该用钢丝团蘸着洗洁精擦洗了。门菇很注意厨房的保洁,厨房跟床一样。她常常这么想。她回头往客厅望了一眼,看见她的丈夫——很奇怪,她一直觉得他很陌生,有时她正在沉思什么,忽然被他的脚步声或他弄出的其它什么声响惊动了,她蓦然回神,撞见他四方的、已然赘肉横生的脸,心底便有种惊惧,这个显然已处于中年末尾的男人和她有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