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学生缺乏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那么在解题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运用方法和技能,自然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而新课改的推行,大力提倡深度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倾注于学习中,进而攻克难关,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的教学以及相关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是探寻知识核心进而发现事物本质的学习。针对概念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思想层面上学生与概念的融合,从而形成深度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深度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同样具有可行性,它可以从多种角度诠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打破学生思维限制,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的突破口,由此便于学生可以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概念。
一、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教学即知识的传授”是人们对教学固有的认知。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是知识传递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教学的定义,而且师生定位过于绝对化,扭曲了知识的本义,反而让教学失去了灵魂,也不具备过多的实际意义[1]。尤其是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知识,所以对学生的定位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的客体,而实际上他们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学还是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学生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師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重新定义,认识到学习知识应该是主动的行为,而不能只是被动的接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鼓励学生深度探索知识的本质,进而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学生学习迫切需要的。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强化概念对比,突出概念本质
在我国第一部教学专著《学记》当中有这样描述的:“古之学者,比物丑类”。这无疑强调了对比的重要性,而现代教育研究也指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也可以借助概念对比,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知[2]。
如青岛版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涉及众多的数学概念,它们不仅具有抽象性,在某些概念之间还具有相似性,加大了学生认知难度。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这一课时为例,教师通常直接引用课本中对“比”的定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比的认识,但是教师并未过多强调学生以自身角度出发来概括“比”的概念,因而学生对于有关比的知识只是浅显的认识,甚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就是除法的认知。如果“比”就是除法,那为什么教材要单独设立一节要求学生二次学习?寓意何在?所以这样很容易造成混淆。由此教师必须将二者进行对比,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加以区分,这样学生才能透彻感知概念进行深度思考。
(二)设计概念问题,激发概念探究
问题教学是弥补传统讲授教学的不足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设计的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高年级概念教学中这种方式同样适宜,通过教师设计渐进式的教学问题,逐步提高问题难度,让数学概念学习赋予挑战性和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概念探究欲望,最终推动概念学习走向深化。
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 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这种计算方式是否也适合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呢?首先借助课本案例提出问题:课本中玻璃的形状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其次让学生思考: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四边形,那么他们面积计算公式一样吗?这样既未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也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最后再提出问题:拼凑而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变化前后面积不变的原理,因而学生在这样层层推导中就可以自我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借助实际操作,加深概念的感悟
数学教材中对概念的定义会随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无论定义如何变化,它始终依托于语言概括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才能凸显其本质。如果小学生仍然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或阐述某个概念,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也就更加难以将概念付诸于实践,那么他们最终也无法真正获得对该概念的深刻理解[3]。由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数学概念的表述必须与操作紧密结合,才能感知概念,加深对概念理解。
如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以学生座位的编排进行问题导入:同学们,“位置与方向”相关的知识我们并不陌生,那么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告诉老师你们在什么位置吗?学生思考并说出各自的答案,有人可能会以旁边的同学作参考,也有同学以小组进行定位等,因势顺导教师可以引入“列”“行”的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数对定位法,随后再随意列举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由此进行多次实践,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对此知识的深度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根基,而深度的概念学习是当前大势所趋,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借助对比、问题导学、实践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重记背,轻理解”概念教学观念,真正将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娅欣.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文学少年,2020,(21):153.
[2]洪秀气.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探讨 [J].教师;2020,(20):49-50.
[3]胡雪霞,李国凤.以深度学习为基,让小学高年级概念教学“开花”[J].新课程·上旬,2019,(03):49.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是探寻知识核心进而发现事物本质的学习。针对概念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思想层面上学生与概念的融合,从而形成深度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深度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同样具有可行性,它可以从多种角度诠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打破学生思维限制,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的突破口,由此便于学生可以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概念。
一、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教学即知识的传授”是人们对教学固有的认知。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是知识传递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教学的定义,而且师生定位过于绝对化,扭曲了知识的本义,反而让教学失去了灵魂,也不具备过多的实际意义[1]。尤其是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知识,所以对学生的定位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的客体,而实际上他们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学还是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学生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師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重新定义,认识到学习知识应该是主动的行为,而不能只是被动的接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鼓励学生深度探索知识的本质,进而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学生学习迫切需要的。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强化概念对比,突出概念本质
在我国第一部教学专著《学记》当中有这样描述的:“古之学者,比物丑类”。这无疑强调了对比的重要性,而现代教育研究也指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也可以借助概念对比,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知[2]。
如青岛版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涉及众多的数学概念,它们不仅具有抽象性,在某些概念之间还具有相似性,加大了学生认知难度。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这一课时为例,教师通常直接引用课本中对“比”的定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比的认识,但是教师并未过多强调学生以自身角度出发来概括“比”的概念,因而学生对于有关比的知识只是浅显的认识,甚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就是除法的认知。如果“比”就是除法,那为什么教材要单独设立一节要求学生二次学习?寓意何在?所以这样很容易造成混淆。由此教师必须将二者进行对比,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加以区分,这样学生才能透彻感知概念进行深度思考。
(二)设计概念问题,激发概念探究
问题教学是弥补传统讲授教学的不足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设计的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高年级概念教学中这种方式同样适宜,通过教师设计渐进式的教学问题,逐步提高问题难度,让数学概念学习赋予挑战性和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概念探究欲望,最终推动概念学习走向深化。
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 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这种计算方式是否也适合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呢?首先借助课本案例提出问题:课本中玻璃的形状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其次让学生思考: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四边形,那么他们面积计算公式一样吗?这样既未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也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最后再提出问题:拼凑而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变化前后面积不变的原理,因而学生在这样层层推导中就可以自我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借助实际操作,加深概念的感悟
数学教材中对概念的定义会随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无论定义如何变化,它始终依托于语言概括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才能凸显其本质。如果小学生仍然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或阐述某个概念,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也就更加难以将概念付诸于实践,那么他们最终也无法真正获得对该概念的深刻理解[3]。由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数学概念的表述必须与操作紧密结合,才能感知概念,加深对概念理解。
如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以学生座位的编排进行问题导入:同学们,“位置与方向”相关的知识我们并不陌生,那么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告诉老师你们在什么位置吗?学生思考并说出各自的答案,有人可能会以旁边的同学作参考,也有同学以小组进行定位等,因势顺导教师可以引入“列”“行”的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数对定位法,随后再随意列举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由此进行多次实践,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对此知识的深度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根基,而深度的概念学习是当前大势所趋,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借助对比、问题导学、实践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重记背,轻理解”概念教学观念,真正将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娅欣.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文学少年,2020,(21):153.
[2]洪秀气.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探讨 [J].教师;2020,(20):49-50.
[3]胡雪霞,李国凤.以深度学习为基,让小学高年级概念教学“开花”[J].新课程·上旬,2019,(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