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究竟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呢?下面本人就近年来实践的关于教学过渡技巧与大家分享。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小壁虎说:“________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___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_______。”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的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黄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究竟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呢?下面本人就近年来实践的关于教学过渡技巧与大家分享。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小壁虎说:“________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___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_______。”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的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黄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