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是人类用来记录文明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来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就是说以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然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高考毕业之后,书竟成为了泄压的工具。
高考后撕书怪象
每年高考结束,总有许多考生上演“撕书狂欢”,将陪伴他们三年的书本撕得粉碎,扔上空中,释放心中的压抑。
在福建南平的某中学,高考结束后,同学们就将试卷、作业本以及不用的书籍等,全部撕成碎屑,从五楼和六楼(共有七层教学楼)向天空抛洒下去。几乎整个高三学子都参与了,高一高二学子也走出教室高声为其加油,场面十分壮观,天空一时间下起了一场“纸片雪”。“一开始撕得很碎,后来整张整张的扔,再后来整捆整捆的扔,一时间校园内卷子、纸屑漫天飞舞,犹如六月飘雪,场面非常震撼。”
有学生恨恨地说,要把试卷一张张撕掉,然后再烧掉,为逝去的青春默哀。也有的说,在高考指挥棒下,在老师、家长和亲友们的“威逼利诱”下,“我们戴着镣铐踮起脚尖拼尽全力,用未来做赌注的跳舞,谁解其中味?”“向所有曾经在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中,浴血奋战过的同胞致敬。”
对于学生撕书事件,老师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们的宣泄十分不理性,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有的老师表示,学生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也并不赞成此种行为。有位大学教授对此表示,不宜将“撕书”上纲上线,“撕书”只是学生自我发泄的方式而已,不要把它看成是“对知识的亵渎”。
学生撕书之原因
12年的“苦读”结束了。一些考生把宣泄的对象集中到书本上。此中情感,不难体会。考生撕书发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而且往往参与撕书的学生并不是学习较差的,相反是一些学习比较好的。他们撕书主要是发泄,因为高三这一年,他们在不停地为分数奋斗,整天面对教材考卷,没有一点轻松感,于是产生了厌恶情绪,所以到了最后才会选择用撕书的方式发泄。
有教师指出,学生们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这正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我们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并没有让他们认识到书籍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的真正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承受着高考这样一个重大压力的时候,选择一种方式进行释放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一个出口,考生们选择以撕书本的方式来发泄,既没有危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很多学生也表示自己会收拾干净。相对来说,这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种方式。
如今,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这种动机的产生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被称为内部动机;另一种是以学习成就之外的目标为动机的指向,并以赢得学习成就之外的奖励为满足的外部动机。
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与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叫做求知欲。只有内部动机才能更持久、更稳定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对学生提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却往往忽略了内在动机才是促进学习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这种内在动机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试想,一个学生如果以求知欲为其学习动机,书本一定会成为其获得知识的伙伴,当其学习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他一定会善待这些伙伴,怎会忍心撕毁?
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求知欲”变成“考大学、考一本、考重点”,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仍然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和毫无休止的“加班加点”,考生们的群体撕书便不难理解。只有当我们的教育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书本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一辈子的朋友,撕书发泄的怪现象才能真正消失。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应试教育是撕书的根源。学生时代,本是青春正盛的时期,是年华多彩的时候。但是堆积的试卷、练习册,把他们的青春压榨得没有了生气。张扬美丽的青春,不该只被课本压抑着,不该只为考试愁苦着。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撕书成了孩子们发泄的手段。看看漫天飞舞的纸片,这其中大多都是应付考试的什么“测试”“训练”“拉练”“检测”“导与练”“高考教练”之类的参考书,这些书除了能应付考试,不知道还能有什么价值?从这些纸片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试。这些书本、试卷是学生苦难史的最好见证。从见到它们的第一天起,学生们就已经深恶痛绝,终于有机会摆脱它们了,自然是人人得而撕之方后快。书本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代言人”,学生怎能不痛之恨之。
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军认为,撕书不理性,但这一行为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毕业仪式意识的欠缺。他说,国外高中生的毕业都相当严肃、隆重,毕业时,所有的家长都会到学校为孩子庆祝,但是目前中国缺乏这样一种仪式。“我们国家应该有这样一个有组织的仪式,让所有的高考生知道自己毕业了,成年了。”
对策:改撕书为捐书
对考生来说,高考意味着一段时期的结束,撕书让考生找到方式发泄,从这个角度看,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但是书籍等物品是一种成长的记忆,没有必要毁坏,应该以更理性的方式来调节考后情绪。因此,有专家建议,高考后,为了缓解压力,学生除了参与班级毕业旅游外,还可以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参加义工活动,或者到亲朋的企业里进行体验。
爱护书籍,尊重知识原本就是一个求学人所需要秉持的基本素养。高中三年,学生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它们是不会说话的良师益友,现在突然将其撕毁抛弃,让其变成垃圾,这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从环保角度而言,撕书不仅会破坏环境,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产生很多垃圾。有的同学建议改撕书为捐书,不仅让这些书籍重新获得了价值,同时也给高三毕业生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曾有媒体报道,在西安某中学,通过联系周围同学和网络倡导,一天时间就有80个高三毕业生捐出上千本的课本、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计划捐献给汉中的同学,圆他人的高考梦。
高考结束后很多课本、学习资料都是新的,当废纸卖太可惜了,送给困难地区的同学不仅作用比较大,还能交朋友获得友谊。
(编辑 王娜)
高考后撕书怪象
每年高考结束,总有许多考生上演“撕书狂欢”,将陪伴他们三年的书本撕得粉碎,扔上空中,释放心中的压抑。
在福建南平的某中学,高考结束后,同学们就将试卷、作业本以及不用的书籍等,全部撕成碎屑,从五楼和六楼(共有七层教学楼)向天空抛洒下去。几乎整个高三学子都参与了,高一高二学子也走出教室高声为其加油,场面十分壮观,天空一时间下起了一场“纸片雪”。“一开始撕得很碎,后来整张整张的扔,再后来整捆整捆的扔,一时间校园内卷子、纸屑漫天飞舞,犹如六月飘雪,场面非常震撼。”
有学生恨恨地说,要把试卷一张张撕掉,然后再烧掉,为逝去的青春默哀。也有的说,在高考指挥棒下,在老师、家长和亲友们的“威逼利诱”下,“我们戴着镣铐踮起脚尖拼尽全力,用未来做赌注的跳舞,谁解其中味?”“向所有曾经在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中,浴血奋战过的同胞致敬。”
对于学生撕书事件,老师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们的宣泄十分不理性,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有的老师表示,学生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也并不赞成此种行为。有位大学教授对此表示,不宜将“撕书”上纲上线,“撕书”只是学生自我发泄的方式而已,不要把它看成是“对知识的亵渎”。
学生撕书之原因
12年的“苦读”结束了。一些考生把宣泄的对象集中到书本上。此中情感,不难体会。考生撕书发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而且往往参与撕书的学生并不是学习较差的,相反是一些学习比较好的。他们撕书主要是发泄,因为高三这一年,他们在不停地为分数奋斗,整天面对教材考卷,没有一点轻松感,于是产生了厌恶情绪,所以到了最后才会选择用撕书的方式发泄。
有教师指出,学生们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这正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我们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并没有让他们认识到书籍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的真正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承受着高考这样一个重大压力的时候,选择一种方式进行释放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一个出口,考生们选择以撕书本的方式来发泄,既没有危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很多学生也表示自己会收拾干净。相对来说,这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种方式。
如今,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这种动机的产生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被称为内部动机;另一种是以学习成就之外的目标为动机的指向,并以赢得学习成就之外的奖励为满足的外部动机。
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与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叫做求知欲。只有内部动机才能更持久、更稳定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对学生提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却往往忽略了内在动机才是促进学习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这种内在动机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试想,一个学生如果以求知欲为其学习动机,书本一定会成为其获得知识的伙伴,当其学习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他一定会善待这些伙伴,怎会忍心撕毁?
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求知欲”变成“考大学、考一本、考重点”,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仍然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和毫无休止的“加班加点”,考生们的群体撕书便不难理解。只有当我们的教育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书本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一辈子的朋友,撕书发泄的怪现象才能真正消失。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应试教育是撕书的根源。学生时代,本是青春正盛的时期,是年华多彩的时候。但是堆积的试卷、练习册,把他们的青春压榨得没有了生气。张扬美丽的青春,不该只被课本压抑着,不该只为考试愁苦着。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撕书成了孩子们发泄的手段。看看漫天飞舞的纸片,这其中大多都是应付考试的什么“测试”“训练”“拉练”“检测”“导与练”“高考教练”之类的参考书,这些书除了能应付考试,不知道还能有什么价值?从这些纸片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试。这些书本、试卷是学生苦难史的最好见证。从见到它们的第一天起,学生们就已经深恶痛绝,终于有机会摆脱它们了,自然是人人得而撕之方后快。书本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代言人”,学生怎能不痛之恨之。
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军认为,撕书不理性,但这一行为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毕业仪式意识的欠缺。他说,国外高中生的毕业都相当严肃、隆重,毕业时,所有的家长都会到学校为孩子庆祝,但是目前中国缺乏这样一种仪式。“我们国家应该有这样一个有组织的仪式,让所有的高考生知道自己毕业了,成年了。”
对策:改撕书为捐书
对考生来说,高考意味着一段时期的结束,撕书让考生找到方式发泄,从这个角度看,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但是书籍等物品是一种成长的记忆,没有必要毁坏,应该以更理性的方式来调节考后情绪。因此,有专家建议,高考后,为了缓解压力,学生除了参与班级毕业旅游外,还可以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参加义工活动,或者到亲朋的企业里进行体验。
爱护书籍,尊重知识原本就是一个求学人所需要秉持的基本素养。高中三年,学生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它们是不会说话的良师益友,现在突然将其撕毁抛弃,让其变成垃圾,这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从环保角度而言,撕书不仅会破坏环境,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产生很多垃圾。有的同学建议改撕书为捐书,不仅让这些书籍重新获得了价值,同时也给高三毕业生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曾有媒体报道,在西安某中学,通过联系周围同学和网络倡导,一天时间就有80个高三毕业生捐出上千本的课本、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计划捐献给汉中的同学,圆他人的高考梦。
高考结束后很多课本、学习资料都是新的,当废纸卖太可惜了,送给困难地区的同学不仅作用比较大,还能交朋友获得友谊。
(编辑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