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情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构建一个灵动的课堂景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巧用电教——因趣而灵动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课堂的使命就是点燃这火种,致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紧扣题眼“望”字,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瞪大双眼,看着美丽的画面,一会儿便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随势引导——因疑而灵动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
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只有疑问解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体会美、享受美。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基础上,富于感情去深刻的领悟,得到感染、熏陶,这不但可使学生认识情景,更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悟想象——因嚼而灵动
打破传统的教师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品悟鉴赏,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学、逢读、自悟,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发挥想象的空间。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先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柳树形象的感受。然后,教师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进行范读全诗。之后,要求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古筝曲中,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一下通过读,借助诗中语言文字表象的联想,脑海中又产生了一幅什么样的柳树形象。通过前后两个不同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借助“碧玉”“绿丝绦”“细叶”“春风”等词语表象联想所产生的柳树形象是灵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鉴赏的兴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这样的问题:再读古诗,看作者都描写了柳树的哪些方面?都是用什么来作比的?通过细读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写了“柳树的枝叶”把它比作了“碧玉”,写了“柳树的枝条”,把它比作了“丝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枝叶”与“碧玉”、“柳条”与“丝带”的比对中,品悟到作者对柳树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的教学,仍然从“二月春风”与“剪刀”的比对中展开,使学生把柳树美好的形象与春天联系起来,品悟出作者写柳树实则是赞美春天的感情。最后,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中,让学生采用他最喜爱的方式,或自由朗读,或自行涂画,将所感受到的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创新。于是在这无心的插柳式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这样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开辟了另一个美的课堂景观。
综上所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充分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景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朱宝羡,教师,现居福建厦门。
一、巧用电教——因趣而灵动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课堂的使命就是点燃这火种,致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紧扣题眼“望”字,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瞪大双眼,看着美丽的画面,一会儿便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随势引导——因疑而灵动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
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只有疑问解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体会美、享受美。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基础上,富于感情去深刻的领悟,得到感染、熏陶,这不但可使学生认识情景,更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悟想象——因嚼而灵动
打破传统的教师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品悟鉴赏,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学、逢读、自悟,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发挥想象的空间。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先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柳树形象的感受。然后,教师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进行范读全诗。之后,要求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古筝曲中,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一下通过读,借助诗中语言文字表象的联想,脑海中又产生了一幅什么样的柳树形象。通过前后两个不同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借助“碧玉”“绿丝绦”“细叶”“春风”等词语表象联想所产生的柳树形象是灵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鉴赏的兴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这样的问题:再读古诗,看作者都描写了柳树的哪些方面?都是用什么来作比的?通过细读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写了“柳树的枝叶”把它比作了“碧玉”,写了“柳树的枝条”,把它比作了“丝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枝叶”与“碧玉”、“柳条”与“丝带”的比对中,品悟到作者对柳树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的教学,仍然从“二月春风”与“剪刀”的比对中展开,使学生把柳树美好的形象与春天联系起来,品悟出作者写柳树实则是赞美春天的感情。最后,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中,让学生采用他最喜爱的方式,或自由朗读,或自行涂画,将所感受到的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创新。于是在这无心的插柳式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这样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开辟了另一个美的课堂景观。
综上所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充分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景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朱宝羡,教师,现居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