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民俗中,重阳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佳节。
重阳一词来自《易经》。《易经》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而九是阳的极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逢九,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时,重阳节又称为“秋节”。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诗》中有“菊迎秋节西风急”句,宋王安石《奉和九日辛临渭序登高应制得技字诗》中明言“重九开秋节”。自汉代以来,我国的重阳节逐渐盛行,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
重阳节有很多风俗,其主要而又在各地通行的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糕。登高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据西汉《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登上高台游玩观景,从此流传登高。茱萸属落叶乔木,黄花,橘红小果,果可入药;插茱萸可避蚁虫叮咬,所以很流行。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有的品种可以入药。《梦梁录》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对于这些风俗,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故事。相传,东汉年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常出来危害百姓。汝城人桓温决心为民除害,跟随仙人游学。一天,仙人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南大难临头,瘟魔出来作祟,我给你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率人登高,才能免除灾祸。桓温回到家,向大家说了仙人的话。九月九日这一天,他率众人登上附近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每人一片,菊花酒每人喝一口。瘟魔出现了,来到山下,酒气扑鼻,茱萸异香刺心,不敢登山。桓温手持降妖青龙剑,奋不顾身,把瘟魔杀死。从此,汝河两岸百姓再不受瘟魔侵害。九九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一直流传延续。
“重阳惟嘉节”,秋高气爽。自古以来,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饮酒,赏菊吟诗,直抒胸臆,留下了许多杰作佳句。17岁的王维,独自从家乡山西永济到长安谋取功名,写下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晚年,病魔缠身,重阳到来,兴致勃发,在夔州登台欣赏九秋佳色,抒写伤时忧国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摧。”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既旷达又抑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苏轼则在《九日次韵王巩》中劝谕朋友“相逢不用忙归去,明天黄花蝶也愁”。在众多的重阳诗词中,最让人欣慰、振奋的要算毛泽东1929年抒写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的博大胸怀,前程的壮阔绚丽,跃然字里行间。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阳节,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现象,深深扎根在民间,2006年6月2日被中国政府网公布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莫让精华随逝去,留与后人乐少年。
重阳一词来自《易经》。《易经》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而九是阳的极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逢九,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时,重阳节又称为“秋节”。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诗》中有“菊迎秋节西风急”句,宋王安石《奉和九日辛临渭序登高应制得技字诗》中明言“重九开秋节”。自汉代以来,我国的重阳节逐渐盛行,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
重阳节有很多风俗,其主要而又在各地通行的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糕。登高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据西汉《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登上高台游玩观景,从此流传登高。茱萸属落叶乔木,黄花,橘红小果,果可入药;插茱萸可避蚁虫叮咬,所以很流行。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有的品种可以入药。《梦梁录》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对于这些风俗,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故事。相传,东汉年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常出来危害百姓。汝城人桓温决心为民除害,跟随仙人游学。一天,仙人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南大难临头,瘟魔出来作祟,我给你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率人登高,才能免除灾祸。桓温回到家,向大家说了仙人的话。九月九日这一天,他率众人登上附近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每人一片,菊花酒每人喝一口。瘟魔出现了,来到山下,酒气扑鼻,茱萸异香刺心,不敢登山。桓温手持降妖青龙剑,奋不顾身,把瘟魔杀死。从此,汝河两岸百姓再不受瘟魔侵害。九九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一直流传延续。
“重阳惟嘉节”,秋高气爽。自古以来,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饮酒,赏菊吟诗,直抒胸臆,留下了许多杰作佳句。17岁的王维,独自从家乡山西永济到长安谋取功名,写下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晚年,病魔缠身,重阳到来,兴致勃发,在夔州登台欣赏九秋佳色,抒写伤时忧国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摧。”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既旷达又抑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苏轼则在《九日次韵王巩》中劝谕朋友“相逢不用忙归去,明天黄花蝶也愁”。在众多的重阳诗词中,最让人欣慰、振奋的要算毛泽东1929年抒写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的博大胸怀,前程的壮阔绚丽,跃然字里行间。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阳节,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现象,深深扎根在民间,2006年6月2日被中国政府网公布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莫让精华随逝去,留与后人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