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白衬衫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讳言,写这本书(《梁光正的光》),是因为我的父亲。
  在父亲生命后期,我和他才有机会较长时间亲密相处。因为写梁庄,他陪着我,拜访梁庄的每一户人家,又沿着梁庄人打工的足迹,去往二十几个城市,行走于中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夸张地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书。对于我而言,因为父亲,梁庄才得以如此鲜活而广阔地存在。
  那是我们的甜蜜时光。但是,我想,我并不真的了解他,虽然父亲特别擅长于叙说,在写梁庄时,我也曾把他作为其中一个人物而做了详细访谈。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太过庞杂,我无法完全明白。
  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而所有疑问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他的白衬衫。

  那时候,吴镇通往梁庄的老公路还丰满平整,两旁是挺拔粗大的白杨树,父亲正从吴镇往家赶,我要去镇上上学,我们就在这路上相遇了。他朝我笑着,惊喜地说,咦,长这么大啦。在遮天蔽日的绿荫下,父亲的白衬衫干净体面,柔软妥帖,闪闪发光。我被那光闪得睁不开眼。其实,我是被泪水迷糊了双眼。在我心中,父亲和别人太不一样,我既因此崇拜他,又因此充满痛苦。
  他的白衬衫从哪儿来?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全家连基本的食物都难以保证,那青色的深口面缸总是张着空荡荡的大嘴,等待有人往里面充实内容。父亲是怎么竭力省出一点钱来,去买这样一件颇为昂贵的不实用的奢侈品?他怎么能长年保持白衬衫一尘不染?他是一个农民,他要锄地撒种拔草翻秧,要搬砖扛泥打麦,哪一样植物的汁液都是吸附高手,一旦沾到衣服上,很难洗掉,哪一种劳作都要出汗,都会使白衬衫变黄。他的白衬衫洁净整齐。梁庄的路是泥泞的,梁庄的房屋是泥瓦房,梁庄的风黄沙漫天。他的白衬衫散发着耀眼的光。他带着这道光走过去,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嘲笑和鄙夷。
  在讲述当年被批斗的细节时,父亲说,“白衬衫上都沾满了血”,在他心中,“白衬衫沾满了血”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严重到过了几十年之后,在随意的聊天中,他还是很愤怒。对他来讲,那件白衬衫,到底意味着什么?尊严,底线,反抗,或者,仅仅只是可笑的虚荣?
  为了破解这件闪光的白衬衫,我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一点点拼凑已成碎片的过去,进入并不遥远却已然被遗忘的时代,寻找他及他那一代人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我赋予他一个名字,梁光正,给他四个子女,冬雪勇智冬竹冬玉,我重新塑造梁庄,一个广义的村庄。我和他一起下地干活,种麦冬种豆角种油菜,一起逃跑挨打做小偷,一起寻亲报恩找故人。我揣摩他的心理。我想看他如何在荒凉中厮杀出热闹,在颠倒中高举长矛坚持他的道理,看他如何在无限低的生活中,努力抓获他终生渴望的情感。
  时间永无尽头,人生的分叉远超出想象。你抽出一个线头,无数个线头纷至而来,然后,整个世界被团在了一起,不分彼此。也是在不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个家庭的破产并不只是一家人的悲剧,一个人的倔强远非只是个人事件,它们所荡起的涟漪,所经过的、到达的地点,所产生的后遗症远远大于我们所能看到的。唯有不断往更深和更远处看,才能看到一点点真相。
  小说之事,远非编织故事那么简单。它是与风车作战,在虚拟之中,把散落在野风、街市、坟头或大河之中的人生碎片重新勾连起来,让它们拥有逻辑,并产生新的意义。
  然而,梁光正是谁?即使在写了十几万字之后,我还没有完全了解他,甚至,可以说,是更加迷惑了。我只知道,他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的经历也许我们未曾经历,但他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所昭示的人性,却值得我们思量再三。
  这本书,唯有这件白衬衫是纯粹真实、未经虚构的。但是,你也可以说,所有的事情、人和书中出现的物品,又都是真实的。因为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相互的争吵索取,人性的光辉和晦暗,都由它而衍生出来。它们的真实感都附着在它身上。
  我想念父亲。
  我想念书中那个十六岁的少年。他正在努力攀爬麦地里的一棵老柳树,那棵老柳树枝叶繁茂,孤独傲立于原野之中。他看着东西南北、无边无际的麦田,大声喊着,麦女儿,麦女儿,我是梁光正,梁庄来的。没有人回应他。但我相信,藏身于麦地的麦女儿肯定看到他了,看到了那个英俊聪明的少年———她未来将要相伴一生的丈夫。
  那一刻,金黄的麦浪起伏飘摇,饱满的麦穗锋芒朝天,馨香的氣息溢满整个原野。丰收的一年就要到来,梁光正的幸福生活即将开始。
  选自《梁光正的光》
其他文献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問题,但要开刀。懵懵懂懂,并不觉得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
我从小跟数学不对付,对数学课的恐惧几度超越一切。别人怀念校园时光的时候,我一想到数学就心如止水。早恋和小霸王学习机再好玩,我也不想回到与数学角斗的岁月去。最初对数学产生恍惚的恶感,跟刚上小学时参加的智商测试有关。其他题目记不清了,但有这么一道题,我放下笔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一年有几个月?”我记得自己的震惊,又怕周围同学发现我的犹豫,只好在混乱的心情里写下我认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11”。放学回家后
出租车送我到圣卡瑟琳学院门口,已是半夜了。学院守门人从柜台后站起来,是个穿制服的粗壮汉子,一边办手续,一边问先生来剑桥有何贵干。我填写老式的登记表,顺口说早上要去帝国战争博物馆。他扬了扬眉毛,伦敦的,还是剑桥郡的达克斯福德?我没仔细看过日程表。这时从手机里打开邮件附件,研讨班主题是中日战争,第二周的周二上午我主讲,周一没课,集体出游达克斯福德。守门人略一低头,说Lovely,回来一定要去鹰喝杯啤酒
《寒风吹彻》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有些教师认为不适合学生阅读。我想,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中过早呈现了人生的寒冷和死亡的主题,才会让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看到人生终极的某些消息:死亡只是别人的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跟我们活着的所有人都有关系。我现在在新疆的一个村庄里面养老,尽管,老还很远,但是在一个村里面边耕读,边散步,边经历一个村庄的白天和黑夜,边等待老之将至。就在去年冬天,我们还经历了一个村里面的老
以前,我写很多很多小说。多到自己都懒得统计了。那时候我刚结婚,刚有了孩子。半夜起来给她冲了奶粉吃,吃了之后,得抱着她,否则她会全吐出来。我就抱着她写。那时候我在文化馆工作,我买了一台电脑放在单位。白天一到单位,我就开始写。后来,我母亲患了癌症,经常进医院。我就在医院写。直到她弥留之际,我守在她病榻边,手里一支笔,一个本子,还在写。我为什么要写?我似乎从来也不问自己。也没有人问我。我只是想写,愿意写
对于初到青岛的人来说,岛城的丽姿自会令之倾倒,甚至有那么一部分文人墨客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常恨人间无仙境,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叹。于是就生了对青岛的留恋和向往。及至如此,也就有了对岛城的许多褒奖。人们一提起青岛,自然会将她与那广袤万顷,碧波浩渺的大海连在一起。也有人戏称岛城与大海是一对连体姊妹。没有了大海的广阔无垠,也就没有岛城的婀娜多姿;没有大海的碧波荡漾,也就没有岛城的玲珑剔透与风情万种。如果说
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中上初小,我读了《封神演义》和《红楼梦》。在安国县上高小,我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和新杂志,但集中读书,还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的六年。那时中学,确是一个读书环境。学校收费,为的是叫人家子弟多读些书;学生上学,父
巩乃斯是一个地域的名称,说起巩乃斯在全国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如果提起伊犁地区美丽的空中大草原那拉提,很多人都会耳熟能详。巩乃斯,哈萨克语意为“太阳出来的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是《史记》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里乌孙古国的核心属地,也是乌孙后裔哈萨克人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域。这里生活的人们习惯于把巩乃斯河流域,称呼为巩乃斯,当然也就包括著名景区那拉提草原及新源县全境了。每一个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河流,巩乃斯河被
每天都用手机。每天都离不开手机。但是每每,会有一个潜在冲动:去他的手机!每每过江,幻想中都会有一个豪迈动作:奋力扔出去!更新换代太快的手机,适应新手机的焦虑,或许是短暂的。但如果加上黑屏、数据丢失、拒认密码、密集诈骗电话、病毒时时来袭以及许多意想不到故障呢?你得承认,你会抓狂。就一只手机,足以让你患上密集焦虑症。我使用手机近20年,最初是想亲朋好友保持聯络加深感情。惊回首,才发现,手机并没有让友谊
一到开资的日子,工人们就放下手里的工作,喜笑颜开地聚到财会室,一边聊天,一边等着我叫名字。我叫到谁的名字,谁就拿着手戳过来,在印泥盒里粘上通红的印泥,往工资表上盖。盖完手戳,便笑呵呵地从王会计手里接过工资袋,抽出钱来一张一张地数。当然也有不爱说话的人。梁师傅就不爱吱声。他个子不高,后背微驼,苍老的目光稍显呆滞。他通常都是坐在财会室的长条椅上,冷漠地看着别人打闹。也难怪他不爱吱声,他不是我们厂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