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课题《幼儿园课程目标细化与内容选择的研究》开展以来,对于我们年级组活动最大的改变就是给了我们更多的主题素材去尝试,使我们跳出了园本课程的固有模式,更大的激发了组员们创新教案的想法,同时也给年级组长更大的挑战,使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带领大家突破自己。
我们幼儿园为了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立了不同的项目组,通过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大家创设互助的环境,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及对组员特色的点评与提升,对于大家的成长帮助很大。我们年级组内的教师尝试借助骨干后备组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主题内容。在这里仅以美术欣赏活动《奔马》为例,来介绍我们的开展过程。
一、主题演绎中寻找兴趣点
在主题开展之前,年级组会结合主题的目标、幼儿的经验、课题组给予大家的课程内容进行主题的演绎。《在农场里》的主题演绎中,我们在课题组提供的活动内容中发现了美术活动"奔马",一时大家都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来研讨这个活动。热情归热情,但美术活动是我们年级组的软肋,特别此活动是欣赏中国画,更是难上加难。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的内容后,我们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并想通过这次尝试,能给大家创设更多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机会。我们经过初步的讨论,决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奔马"及徐悲鸿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学习一些水墨画的技巧,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依据。
二、设计教案时借助项目组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首次接触中国画,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活动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通过活动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因为大班的主题中是需要幼儿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还预设了活动的目标,也将兴趣放在首位。为了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我们在预设活动流程时,还结合了二胡名曲《赛马》,通过欣赏乐曲,引出主题;通过观察,发现奔跑的马与休息的马的不同;通过比较,了解绘画工具的不同寻常;通过尝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了教案以后,项目组的教师们还提醒我们的组员在学习中国画的一些知识以外,对于毛笔的运笔等还需自己不断尝试,这才能给幼儿正确的技能。
三、教案演绎后制作教学具
有了完整的教案,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成熟的课例,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与深入地尝试。于是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学习起教案,把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口头语,特别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时候,因为是幼儿们陌生的事物,因此语言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演绎教案的同时,我们也在商量着教具的制作形式。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作品相当重要,但要找到真实的作品有难度,因此我们考虑图像呈现的方式,这就要借助电脑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绘画工具等。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家分头准备需要的教具。
四、教学实践中强调参与面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案最好的方法,也是推进精品课例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一课三研"的形式,变通为"一课六研",给所有组员尝试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每位组员教学时,我们其余的组员都会去观摩,我们还会预先分工,有的关注教师的语言、有的关注幼儿的情况、有的关注教具的效果……每次活动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师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下一位教师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样经过了六次的尝试,我们在活动的导入(以草原背景图片的猜测替换乐曲的导入)、课件的制作(多幅作品同时呈现替换单幅作品呈现方式)、幼儿的尝试(每位幼儿的独立尝试替换部分幼儿的尝试)等多个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例日趋完善。
五、教学展示时联合项目组
经过年级组内的努力,我们自我感觉课例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这未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如果能经过大家的认可,那么才能真正成为精品课例吧,这还需要借助项目组的力量。既然我们已经请求骨干后备组的帮助了,那么在她们研讨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课例作为"麻雀"来解剖,这不又是个推动课例的好机会嘛!于是在骨干后备组的活动中,我们派出李怡雯现场展示活动"奔马",在之后的课例讨论中,大家确实给出了一些中肯的调整建议,建议都集中在绘画技能这方面,这正是我们薄弱的地方,经过了大家的点拨,也解答了困扰在我们心中的疑问,我们觉得课例终于成熟了。
年级组的成员因为长期一起工作,在思维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定式,大家的看法还是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这有利有弊,但项目组的成员因为教学经验丰富,特长明显,思维碰撞更激烈,更容易有新的想法,所以通过她们的研讨,课例会有质的飞跃,这也就可以弥补年级组的缺陷了。
通过年级组精品课例"奔马"的产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充分借助项目组的力量,特别是骨干后备组、名师后备组,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年级组的压力,也能促进精品课例的成熟。特别是在活动设计及活动展示这两个环节,有了项目组的参与,不但能给年级组一些设计上的指导,也能把控活动的质量,这应该是双赢的结果吧!
我们幼儿园为了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立了不同的项目组,通过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大家创设互助的环境,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及对组员特色的点评与提升,对于大家的成长帮助很大。我们年级组内的教师尝试借助骨干后备组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主题内容。在这里仅以美术欣赏活动《奔马》为例,来介绍我们的开展过程。
一、主题演绎中寻找兴趣点
在主题开展之前,年级组会结合主题的目标、幼儿的经验、课题组给予大家的课程内容进行主题的演绎。《在农场里》的主题演绎中,我们在课题组提供的活动内容中发现了美术活动"奔马",一时大家都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来研讨这个活动。热情归热情,但美术活动是我们年级组的软肋,特别此活动是欣赏中国画,更是难上加难。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的内容后,我们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并想通过这次尝试,能给大家创设更多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机会。我们经过初步的讨论,决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奔马"及徐悲鸿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学习一些水墨画的技巧,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依据。
二、设计教案时借助项目组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首次接触中国画,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活动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通过活动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因为大班的主题中是需要幼儿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还预设了活动的目标,也将兴趣放在首位。为了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我们在预设活动流程时,还结合了二胡名曲《赛马》,通过欣赏乐曲,引出主题;通过观察,发现奔跑的马与休息的马的不同;通过比较,了解绘画工具的不同寻常;通过尝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了教案以后,项目组的教师们还提醒我们的组员在学习中国画的一些知识以外,对于毛笔的运笔等还需自己不断尝试,这才能给幼儿正确的技能。
三、教案演绎后制作教学具
有了完整的教案,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成熟的课例,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与深入地尝试。于是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学习起教案,把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口头语,特别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时候,因为是幼儿们陌生的事物,因此语言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演绎教案的同时,我们也在商量着教具的制作形式。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作品相当重要,但要找到真实的作品有难度,因此我们考虑图像呈现的方式,这就要借助电脑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绘画工具等。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家分头准备需要的教具。
四、教学实践中强调参与面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案最好的方法,也是推进精品课例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一课三研"的形式,变通为"一课六研",给所有组员尝试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每位组员教学时,我们其余的组员都会去观摩,我们还会预先分工,有的关注教师的语言、有的关注幼儿的情况、有的关注教具的效果……每次活动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师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下一位教师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样经过了六次的尝试,我们在活动的导入(以草原背景图片的猜测替换乐曲的导入)、课件的制作(多幅作品同时呈现替换单幅作品呈现方式)、幼儿的尝试(每位幼儿的独立尝试替换部分幼儿的尝试)等多个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例日趋完善。
五、教学展示时联合项目组
经过年级组内的努力,我们自我感觉课例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这未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如果能经过大家的认可,那么才能真正成为精品课例吧,这还需要借助项目组的力量。既然我们已经请求骨干后备组的帮助了,那么在她们研讨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课例作为"麻雀"来解剖,这不又是个推动课例的好机会嘛!于是在骨干后备组的活动中,我们派出李怡雯现场展示活动"奔马",在之后的课例讨论中,大家确实给出了一些中肯的调整建议,建议都集中在绘画技能这方面,这正是我们薄弱的地方,经过了大家的点拨,也解答了困扰在我们心中的疑问,我们觉得课例终于成熟了。
年级组的成员因为长期一起工作,在思维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定式,大家的看法还是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这有利有弊,但项目组的成员因为教学经验丰富,特长明显,思维碰撞更激烈,更容易有新的想法,所以通过她们的研讨,课例会有质的飞跃,这也就可以弥补年级组的缺陷了。
通过年级组精品课例"奔马"的产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充分借助项目组的力量,特别是骨干后备组、名师后备组,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年级组的压力,也能促进精品课例的成熟。特别是在活动设计及活动展示这两个环节,有了项目组的参与,不但能给年级组一些设计上的指导,也能把控活动的质量,这应该是双赢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