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影像表现与临床相关性探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影像表现,并探讨临床相关性。方法:复习36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CT或(和)MRI检查的脑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瘤6例,颅咽管瘤5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垂体腺瘤2例,郎罕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28例行MRI检查病例中,除了2例具有正常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外,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柄异常1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比例较高,且病因各异,因此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非常有必要做CT或(和)MRI检查。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61
  尿崩症是儿童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以多饮、多尿及持续性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按发病部位分为中枢性和肾性。中枢性尿崩症(CDI)主要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任何部位遭受破坏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1]。CT或MRI对下丘脑、垂体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显示具有极佳效果,因此对诊断中枢性尿崩症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36例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对脑部影像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相关性作探讨。
  临床资料
  中枢性尿崩症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2.6:1;年龄6个月~15岁,平均7.8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多饮、多尿症状,尿比重为1.000~1.006,平均1.002,禁水试验后尿比重平均为1.005,垂体加压素试验尿比重平均为0.014。36例中枢性尿崩症病例中,28例行MRI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MRI检查: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鞍区冠状面及矢状面(SE序列T1WI、T2WI)扫描,必要时加横断面,层厚为3mm,16例同时作Gd-DTPA增强扫描。CT扫描使用双层螺旋CT机,以横断面为主,5例加鞍区冠状面,层厚约3mm,4例作增强扫描。
  结 果
  36例中枢性尿崩症中,颅内肿瘤15例。鞍区生殖细胞瘤4例,CT扫描显示,鞍上生殖细胞瘤伴室间孔旁、中间帆腔转移,MRI矢状面增强扫描,鞍上肿瘤明显强化侵犯鞍内,室间孔旁及中间帆腔见结节样强化灶。其中1例扫描时发现肿瘤沿脑脊液播散;松果体生殖细胞瘤2例,表现为松果体区巨大团状实性占位性病灶,其中1例同时累及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柄增粗达1cm;颅咽管瘤5例,CT扫描显示,鞍上颅咽管瘤,MRI矢、冠状面增强扫描,鞍上肿瘤为囊性,囊壁强化。其中2例压迫视交叉,但临床无视力障碍;垂体腺瘤2例,CT扫描显示:鞍区脑垂体腺瘤,MRI矢、冠状面增强扫描:鞍区肿瘤不规则环状强化,鞍上池受压。均上压迫视交叉,垂体柄被肿瘤组织所代替;下丘脑胶质瘤2例。郎罕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主要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其中1例下丘脑还见软组织结节。28例中枢性尿崩症行MRI检查,除2例具有正常的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其余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前后径为3.9~8.0mm,左右径为6.1mm,高度约2.2~5.7mm,平均为3.5mm,垂体上缘隆突1例,CT扫描显示,脑垂体上缘隆突,MRI矢、冠状面T1WI:脑垂体高度约6.8mm,上缘隆突。
  其中2例表现为空蝶鞍。垂体柄异常共16例,其中垂体柄细3例,垂体柄上份增粗5例,垂体柄中断8例,其中2例头部具有外伤史,4例具有非正常头位产及生后窒息史。
  讨 论
  儿童尿崩症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尿崩症,极少数为肾性尿崩症,以肾脏对抗利尿激素无效为特征,以性联遗传为主,主要由于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尿浓缩功能受损而导致尿崩症。对临床确诊的肾性尿崩症无须作影像检查。
  中枢性尿崩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所谓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是指特发性或家族性,由于原因不明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能分泌抗利尿激素所致,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视上核及室旁核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2]。继发性是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下丘脑或下丘垂体通路而引起。较早期文献报道,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占50%,然而近期研究认为,除了常见的鞍区肿瘤、垂体发育不良、炎症等外,头部外伤、鞍区手术后引起的尿崩症占有较大比例。有学者报道,119例中枢性尿崩症中,头部外伤、垂体或下丘脑手术后产生者占50%,,特发性尿崩症只占25%,8%为下丘脑转移癌,8%为脑内恶性肿瘤,6%与非外伤脑软化有关,3%与组织细胞增生病X症有关。
  在儿童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中,肿瘤为主要原因,本组占42%,其中以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为主,胶质瘤次之,垂体瘤很少见。本组15例颅内肿瘤中,肿瘤组织均侵犯到垂体,临床上除脑积水外,常见内分泌紊乱主要表现如尿崩症、性早熟等;其中生殖细胞5例,颅咽管瘤5例,垂体腺瘤2例。有文献报道,如果中枢性尿崩症出现后跟踪4年,仍未发现有颅内肿瘤,方可认为这种尿崩症为原发性,因为有许多中枢性尿崩症出现很长时间后方可以查出颅内肿瘤。
  在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其他原因中,郎罕氏细胞组织症、先天性垂体发育异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大约有2/3的中枢性尿崩症累及下丘脑垂体轴,郎罕氏细胞组织症占病因的首位,为23%。本组5例(15%),郎罕氏细胞组织症脑内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垂体和下丘脑,影像主要表现垂体柄增粗或下丘脑软组织结节,以尿崩症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有人报道,垂体正常前后径为6.5~12.0mm,平均9.1mm,高度4.0~9.6mm,平均6.2mm。本组8例患者的垂体各径测得值均比此值缩小。垂体柄异常16例,据报道,正常垂体柄在视交叉水平为3.25~0.56mm;在与垂体交界处为1.19~0.40mm;在中点2.88mm。我们测得的垂体柄变细或上端增粗均与此值有明显差异。
  过去中枢性尿崩症多数通过临床进行诊断,不易查出其真正原因。影像学尤其MRI的发展,对揭示中枢性尿崩症的原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RI是目前显示垂体、下丘脑及其邻近结构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没有骨伪影,且无须变换体位可行三维方面扫描。90%以上的正常垂体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特征性高信号的垂体后叶,能与前叶清楚区分。垂体后叶的结节状短T1高信号影,目前认为是由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与其运载蛋白构成晶体颗粒,被覆磷脂膜,沿鞘神经纤维轴突经垂体柄转运到垂体后叶贮存,调节机体的水代谢,而抗利尿激素具有明显的短T1效应,因此形成了垂体后叶较为特征性的MRI信号特征[3]。尿崩症患者T1加权像垂体后叶的高信号消失反映了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或分泌不足。本组26例MRI检查均有见此表现,因此认为此MRI征象是中枢性尿崩症最有意义的特点,不过我们应认真观察垂体、下丘脑及其邻近结构有无病变,以除外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因鞍区病变与垂体柄关系密切,肿瘤常压迫、损伤下丘脑及垂体柄,垂体柄损伤将导致ADH分泌障碍[4]。损伤位置的高低和程度决定了尿崩症的发生和程度,越靠近下丘脑,尿崩症的发生率越高[5]。通常认为如果垂体柄完全受损或离断,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顽固性尿崩症。MRI能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垂体柄的关系,并能准确显示垂体柄增粗、变形、移位,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是目前诊断中枢性尿崩症的重要方法,在发现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病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像学检查对引起继发性尿崩症的大部分鞍区病变能够做出定性诊断,但部分征象仍需要和其他一些病变相鉴别。其中组织细胞增殖症有时与胶质瘤或生殖细胞瘤鉴别诊断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虽然CT对显示垂体、下丘脑不能与MRI相提并论,但CT检查费用相对低,且检查时间短,尤其对钙化等明显优于MRI,它能很好地显示鞍区颅咽管瘤,同样对于鞍上生殖细胞瘤显示也较满意[6]。由于颅咽管瘤与生殖细胞瘤占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中绝大多数,因此CT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总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有必要作CT或(和)MRI检查,以除外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对于某些难治性原发性尿崩症,尤其是那些垂体柄增粗者,更要进行MRI(或)CT检查随访。因此CT或/和MRI检查对诊断中枢性尿崩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伟君,姚庆华.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MRI表现与神经垂体功能相关性讨论.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556.
  2 李玉华,朱铭,张永平,等.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及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5):316.3 张雪君,张云亭.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8):627.
  4 刘影,李传福,张扬,等.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324.
  5 赵艺蕾,程敬亮,白悦心.82例中枢性尿崩症MRI特点与临床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8):942.
  6 轩昂,史大鹏,李永丽.中枢性尿崩症27例MRI和CT表现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3):65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通过对19例产后沮丧的的出院产妇及家人进行访视前评估、心理教育、行为干预等举措,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以及专业知识宣教上给予产妇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达到稳定产妇情绪,关心爱护婴儿,生理、心理行为正常。结果:19例有17例进入母亲角色,能正确示范护理新生儿的技巧及相关知识,2例表现为产后抑郁,给予药物治疗。结论:出院后及早识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07    临床资料    2005~2007年收治肺癌患者45例,男41例,女4例,年龄40~65岁。病理类型:鳞癌27例,腺癌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大细胞癌4例。术前支气管镜、CT、X线检查均证实为肺癌,均在全麻下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均较顺利。    结 果    本组病例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例,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1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1日~12月30日对我院性病门诊就诊患者进行HIV 和STI 等血清学、病原学免费检测并对患者进行行为学方面的咨询。  病例选择:13岁及以上的性病门诊初次就诊者,包括性医学咨询者,不包括皮肤性病科中的皮肤病就诊者。  检测的病种:国家规定的几种性病,包括淋病、梅毒、艾滋病、非淋
期刊
摘 要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公共卫生监测和动植物检验检疫等领域,因此建立PCR实验室,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本文对疾病控制中心的PCR实验室的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区域的设置、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污染及处理污染的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控制、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仪器设备的校准及保养维护、实验室安全等几方面的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为临床检测和诊断提供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收治58例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植入人工股骨头。对术前消除思想顾虑、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重视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手术顺利并均全部治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20天。出院时能离床扶拐下地部分负重,术后下床时间为7天,X线片显示置换位置良好。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没有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周期性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四肢软瘫,腱反射呈多样性,肌张力均低,病理征均未引出,经积极口服补钾与静滴钾治疗后,疗效明显,预后佳,症状缓解。结论:根据周期性麻痹的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处理,预防误诊和漏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周期性麻痹 低血钾 临床分析
期刊
摘 要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满意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5月~2009年5月,采用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伤21例。结果:21例中19例皮瓣成活良好,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供区创面愈合欠佳,其中21例获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4~7m、患指捏持正常、供足行走自如。结论: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解剖恒定、位置表浅隐蔽、
期刊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速与交流,即人与人间交流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新护理模式下提高工作质量的手段,护士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职业要求,除了要达到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作用外,还能起到治疗作用,现将护患沟通技巧体会报告如下。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引起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132例脑出血病人,观察使用甘露醇后,病人的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分析甘露醇对肾脏的损害。结果:年龄较大,甘露醇用量偏高,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急性肾损伤。结论: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可逆行肾损害,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肾功能指标,尽早预防并予以治疗。  关键词 甘露醇 脑出血 肾损害  doi:10.3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MMSE对157例患者进行痴呆程度测评,并对影响VD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评定。结果:战略部位的卒中易致血管性痴呆,其发病率和卒中灶数目与卒中次数成正相关。结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VD的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scula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