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概念教学的三步骤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下面,笔者以“周长的认识”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
  一、概念形成前沟通知识联系——凸显本质
  概念学习涉及一个多级序列,在给概念下定义前,至少经历下面几个阶段:首先,刺激的特征,作为概念的实例和非实例一起呈现给学习者(具体水平);下一阶段,学习者识别实例和非实例(识别水平);第三阶段,使刺激的特征有所变化,仍然和非实例同时呈现(分类水平)。从“具体水平”到“识别水平”,再到“分类水平”,都是概念形成前的几个重要阶段。为最后的规范水平阶段,即从众多具体的实例(概念的外延)与非实例中,识别该实例与非实例的异同,特别是寻找实例与非实例之间的共同属性,给“概念下定义”奠定认知前提。这个过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凸显本质属性就成了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
  例如,人教版三上“周长”一课,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创设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将许多生活语言如“一圈”“从哪里出发又回到哪里”融入其中,以充分体现“周长”概念核心要素(封闭、一周、起点和终点重合)的生活原型,为后面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周是什么”提供了现实背景。
  接着,进入感知“一周”的体验环节,(1)出示如教材例题呈现的各种实物图(树叶、钟表、书本)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等),再增加一两个不是封闭的图形(非实例)。让学生感知实物图和平面图形的“一周”,从中理解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一周”的概念。此时,笔者还不急于告诉学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2)引导思考并测量“一周”的长度。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个图形,想办法测量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引申测量如腰围、胸围等的实际长度。(3)感悟“一周”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如先用绳子绕着树叶一周,再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用尺子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相加就是这个三角形一周的长度。(4)展示观察。学生反馈后,在各个图形的下方展示相应的测量结果。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发现:无论是曲线图形,还是直边图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绕曲线一周后展开的线段的长度,封闭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总和是它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揭示概念,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是线段单位长度的相加。
  二、概念建立后加强知识比较——明确外延
  突出共性、形成概念是对概念学习的初步认识,要真正理解掌握概念,不仅仅是概括内涵还要能区分外延。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防止学生把概念的外延扩大(把非实例归为实例)和把概念的外延缩小(把实例归为非实例),在呈現定义之后,教师还应列举各种例子,特别是要呈现一些与正面实例明显不同的反例,以更好地加强知识间的比较。在凸显概念内涵的同时,明确概念的外延也是概念教学的任务之一。
  例如,在给“周长”下定义后,为强化对周长内涵的认识,同时也为区分周长的外延,此时,教学进入到下面的环节。
  (1)说一说。要求学生说出实物图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各指什么。引导梳理: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长方形四条边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五角星的周长就是五角星一周10条边线的长度之和。
  (2)涂一涂。要求学生给封闭图形的周长涂色。此时,笔者给出的图形仍然是实例和非实例一起呈现,不同的是比起例题出现过的实例,其范围更大,也更复杂些,如曲线图形半圆图、心形图、五边形、不规则图形,包括没有封闭的图形等。此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周长概念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扩展周长的外延——不管是什么样的图形,只要是一周的长度,都可以说是图形的周长。
  (3)辨一辨。要求学生辨认出涂色部分是否是图形的周长,这些图形有实例,也有反例,反例如一个涂色的非封闭图形,一个涂色没有涂完一周的长方形,还有一个涂色部分指的是面积而不是周长。通过实例与反例的共同呈现,引导辨析,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明确:不是封闭图形,即使全部边相加的和也不叫周长;就算是封闭图形,只要不是全部边的总和,自然也不是它的周长;全部涂满颜色,表示的是面积的大小,但不是一周的长度,所以,也不是它的周长。
  上述三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对各种实例与非实例、实例与反例的比较,逐步深化学生对周长内涵理解的同时,其对周长概念的外延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概念应用时回归现实情境——深化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中得到检验、解释和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一旦概念建立后,除了加强知识间的比较外,还要及时回归现实,寻找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例如,应用“周长”解决现实问题阶段,笔者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试一试。一条小路环绕着一个小公园,妈妈绕着公园走了一周,一共走了多少米?(如图1)
  (2)比一比。小蚂蚁分别绕着图形走一周,它们走的路线一样吗?(如图2)
  (3)想一想。第(2)题中的这些图形都是由长方形剪拼得到的吗?它们的周长又有什么联系?
  同样的问题解决过程,蕴含的层次不同,其中的“比一比”和“想一想”是对周长概念的深化和提升,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出无论图形如何变换,只要记住: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就是各个边的长度之和。当然,计算过程需要灵活应变,善于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总之,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大致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对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教师呈现的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在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其次,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有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再进行类化,把概括而得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仅要在观念上进一步提升、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践行。然而,纵观小学英语课堂,许多教师对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融合核心素养理念做得还很不到位。因此,本文以李若涵老师执教的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eather Part B一课为例,具体剖析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一、关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期刊
【摘 要】教案是教師教学准备结果的物化表现形态,集中体现了教师对特定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图,既对教学过程起着导航作用,又是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的参照坐标。在教案撰写中,有效处理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运用好现代媒体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明确课标要求、教材意图与学生实际,作为安排预设期待的依据,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学习困
期刊
2018年秋季,我们有幸赴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研修学习。在为期十天的研修过程中,我们走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的几所高校,听取了教授们的专题讲座,了解到对方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走进了当地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走进了当地的教育局,了解了当地教育管理的方式。十天时间,讲座、交流等公务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在繁忙的活动中,我们脚步匆匆,同时也受益匪浅
期刊
许多中小学疲于应对繁重的“进校园”任务,其实不妨试试把“进校园”任务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试以“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为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二者融通的意义及其实现的路径。  一、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一)二者融通之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开展“政策法规进校园”,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转化为自觉
期刊
第一次看到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我的教育故事》时,吸引我的是浅色牛皮纸封面上那一高大又模糊的人物倒影。继续看过去,写在书名右侧的一句“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顷刻间击中了我的心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冥思、时而落泪、时而大笑,所有的文字都化作了一股气息在我心中弥漫。概而论之,我阅读本书的体悟可表达为以下三个方面。  写作,让教育更有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界的教学名师
期刊
【教学目标】  1. 认读德、扁等生字,书写扁、师等字。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了解斗笠、不料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读课文,领会领袖以身作则、同甘共苦之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佩。  3. 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4. 初步培养学生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革命精神,体会伟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体会伟人胸怀。  2.
期刊
少年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是身体发展和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习惯养成与心理成长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会有很多让人惊喜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尽如人意的突发问题。对此,如果能即时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化不利为有利、化问题为成长的转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则可以显见优秀班主任独特的智慧。  林志超老师有很多机智而又艺术应对这些问题的智慧案例,采撷一二,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学校、教师纷纷以本校学生为对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校本作业,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作业,实现“增效减负”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校本作业的设计研究过程谈谈几点看法。  一、研究作业特点,理解作业本质  一份恰當适宜的校本作业,不仅可以巩固
期刊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主题就是“大胆想象”,整个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优势,挖掘习作单元的核心内涵,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编排特点,以及提高习作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透析统编版教材
期刊
形成性测评是指把测评与教学结合起来,监控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学习状况,收集学习发生时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的方式。教师可据测评结果及时把脉正在进行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质与量。因低年级学生不适宜采用纸笔测试对其进行学习评价,形成性测评在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尤显重要。笔者拟以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课堂教学为例,探索形成性测评在教学中的把脉作用。  一、提问把脉,知学情、激思维  在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