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盱眙县中医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观察两组病情改善时间及疗效对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77.5%;5天症状改善率治疗组82.5%,对照组65%。结论:配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浊阻肺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喘证 痰浊阻肺证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高龄人群,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逐年下降,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针对痰浊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在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的基础上,配合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6~76岁;病程10-30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8~80岁;病程10-29年。均合并有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上述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8版《内科学》[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制定:①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②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为喘证(痰浊阻肺证):咳嗽或喘息而胸满闷塞,咳声重浊,痰涎壅盛质黏腻,咯出不利,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晨间或食后咳甚痰多,痰出咳缓,呕恶食少,体倦,口黏不渴,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2 治疗方法
两组西医均采取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加服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苏子15g,白芥子10g,党参10g,枳壳10g,麻黄6g,桔梗10g,厚朴9g,紫菀10g,杏仁10g,丹参10g,生姜10g,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早晚分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
随证加减:如痰食积滞,脾气尚实者,去党参,加莱菔子10g消食导滞,下气祛痰;纳少,不欲食者,加神曲10g、麦芽10g消食开胃;痰黏白多沫,怯寒背冷者,加干姜10g、细辛2g温肺化饮。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①显效:咳嗽、咳痰、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②有效:咳嗽、咳痰、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③无效:主症未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根据表1和表2结果显示,配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治疗组,治疗疗效及5天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或喘息,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其临床表现如王肯堂所言“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本病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有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可见在中医肇始之时,就已认识到本病与肺脏关系较为密切。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的完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如朱丹溪认为“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就指出本病与肺、脾、肾、气虚、阴虚、痰阻等有关。后世顾松园更是直言“喘病无不本于肺”。笔者认为本病发作之时,临床阴虚者少见,而以痰阻者为多,如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所言:实喘以痰为主,虚喘以气为主。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病治疗上祛痰之时,尚需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正如张介宾所说“发久者气无不虚,宜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总须拳拳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日甚而危者”。况且本病患者,多为年老久病,久病脾气亏虚,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正如孙一奎所言:有饮食厚味伤脾,不能运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于其治法,仲景曾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对本病的治疗当以温燥之药为主。笔者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二陈汤为止咳化痰之基本方,正如陈修园所言,“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清之费伯雄亦言: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三子养亲汤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韩氏医通》释本方云:“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兼痰”。二方相合则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功益佳。方中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等理气祛湿、化痰止咳,桔梗、枳壳、厚朴、杏仁等升降气机,以复肺之宣降,紫菀止咳化痰,麻黄宣肺平喘,肺朝百脉,如肺气不利,则血行不畅,故加丹参活血化瘀,党参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标本兼顾,巩固疗效。全方在是切中其病机,故在临床上与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联合使用,充分发挥了祖国医学特色,收效颇佳,值得推广。
表 1
表 2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关键词】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喘证 痰浊阻肺证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高龄人群,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逐年下降,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针对痰浊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在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的基础上,配合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6~76岁;病程10-30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8~80岁;病程10-29年。均合并有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上述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8版《内科学》[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制定:①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②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为喘证(痰浊阻肺证):咳嗽或喘息而胸满闷塞,咳声重浊,痰涎壅盛质黏腻,咯出不利,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晨间或食后咳甚痰多,痰出咳缓,呕恶食少,体倦,口黏不渴,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2 治疗方法
两组西医均采取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加服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苏子15g,白芥子10g,党参10g,枳壳10g,麻黄6g,桔梗10g,厚朴9g,紫菀10g,杏仁10g,丹参10g,生姜10g,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早晚分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
随证加减:如痰食积滞,脾气尚实者,去党参,加莱菔子10g消食导滞,下气祛痰;纳少,不欲食者,加神曲10g、麦芽10g消食开胃;痰黏白多沫,怯寒背冷者,加干姜10g、细辛2g温肺化饮。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①显效:咳嗽、咳痰、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②有效:咳嗽、咳痰、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③无效:主症未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根据表1和表2结果显示,配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治疗组,治疗疗效及5天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或喘息,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其临床表现如王肯堂所言“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本病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有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可见在中医肇始之时,就已认识到本病与肺脏关系较为密切。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的完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如朱丹溪认为“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就指出本病与肺、脾、肾、气虚、阴虚、痰阻等有关。后世顾松园更是直言“喘病无不本于肺”。笔者认为本病发作之时,临床阴虚者少见,而以痰阻者为多,如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所言:实喘以痰为主,虚喘以气为主。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病治疗上祛痰之时,尚需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正如张介宾所说“发久者气无不虚,宜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总须拳拳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日甚而危者”。况且本病患者,多为年老久病,久病脾气亏虚,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正如孙一奎所言:有饮食厚味伤脾,不能运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于其治法,仲景曾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对本病的治疗当以温燥之药为主。笔者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二陈汤为止咳化痰之基本方,正如陈修园所言,“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清之费伯雄亦言: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三子养亲汤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韩氏医通》释本方云:“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兼痰”。二方相合则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功益佳。方中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等理气祛湿、化痰止咳,桔梗、枳壳、厚朴、杏仁等升降气机,以复肺之宣降,紫菀止咳化痰,麻黄宣肺平喘,肺朝百脉,如肺气不利,则血行不畅,故加丹参活血化瘀,党参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标本兼顾,巩固疗效。全方在是切中其病机,故在临床上与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联合使用,充分发挥了祖国医学特色,收效颇佳,值得推广。
表 1
表 2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