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社会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具备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它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讲解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期,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创新思维是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下面就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的有利条件。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打破思维定式,鼓励求异思维
思维定势会使学生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总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适时融于语文教学中。当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而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我们应相信,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期,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创新思维是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下面就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的有利条件。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打破思维定式,鼓励求异思维
思维定势会使学生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总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适时融于语文教学中。当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而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我们应相信,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