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
欣闻中国“产业报苑”中大名鼎鼎的朱石川总编辑住进了养老院,晚生开玩笑地称之为“院士”。其实,这位“院士”,还真有几桩让后人不能忘却的创举,诸如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报纸头版整版刊登广告”的“革命者”;“第一家用激光照排出刊报纸的人”,得到中科院王选院士的鼎力支持和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的热情首肯。朱总创办的《中国机电报》已然成为产业报苑中一朵奇葩;桃李满天,成为今天报业的栋梁。朱总离休后,笔耕不缀,朝华夕拾,自得其乐;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幸福指数很高啊!
由这“院士”让我联想起今夕热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诟病最多的莫过于“高官”“高管”入选的话题。在首次公布的485人候选院士中,多有政府高官和国企高管。以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为例,有近半数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高管”:诸如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中石油企协会长胡文瑞,中石化副总曹耀峰……“高官”:诸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安监总局副局长闪淳昌,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和吴启迪,还有国务院某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这种“院士官僚化”的现象多遭质疑。还好,在质疑声中,有些“高官”知难而退,不失为明智之举。
《南方周末》的报道披露:一些熟悉政界的人士常常开玩笑称,“两院”(中科院和工程院)是“中国部级官员最多的单位——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人们几乎公认,院士们均享受相当于副部级待遇。还有人指出:从级别上讲,“两院”有时比科技部还高。“因为科技部长是部级,而‘两院’的离任院长很多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这种政治光环笼罩下的院士由来已久,也多有“有识之士”提出批評。周光召院士就用“重炮”直击“官本位”——“官本位制度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以‘长’来决定权威,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的因素。”徐匡迪院士更是直言,“当院士不是中进士”。培养出24位“诺奖”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验是,“经济学的圣杯不出在华盛顿。”有学者把“决定一个大学或科研机构命运的,不是科学家、教授,而是党委书记、院长、校长”的现象称之为“学妖”氛围。
“两院”类乎“养老院”和“长老院”则是另一个热议的话题。据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72岁,工程院院士为74岁。所有工程院院士中,凡80岁以上老者均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工程院资深院士有182人,科学院80岁以上院士有231人。工程院院士人数呈“高速增长”趋势。1997年,工程院增选116名新院士,1999年增选113名院士,2001年再添81名,院士总人数已达616名,还不含外籍院士24名。短短7年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增长了540%。此后在一片质疑声中,增幅方有所下降。据了解,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桂冠落在谁的头上,年底前揭晓。
鉴于此,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院士平均年龄已高达72岁,太高了!以后要注重对中青年院士的选拔。”话是讲对了,“以后”是从何日开始呢?愚以为,积重难返,如不从权重的“长老院”和幸福的“养老院”的根基上动大手术,是难以见实效的。一个老态龙钟的“两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部科学发展史表明,凡是搞出名堂的科学家,大多是在中青年时期。“七上八下”的用人潜规定也许适合“官本位”的政治架构,却不适合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的科学创新领域。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两弹一星”的领军人物也都是在青壮年时代占领主攻学科的“高地”。王选院士的肺腑之言至今让人难忘:“我现在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后就没什么创造了。我决不会贪恋岗位,一直做到67岁才下台,我一定要在60岁以前退休。”“养老‘院士’,尚能饭否”?“人老谢事,古之礼也”。
欣闻中国“产业报苑”中大名鼎鼎的朱石川总编辑住进了养老院,晚生开玩笑地称之为“院士”。其实,这位“院士”,还真有几桩让后人不能忘却的创举,诸如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报纸头版整版刊登广告”的“革命者”;“第一家用激光照排出刊报纸的人”,得到中科院王选院士的鼎力支持和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的热情首肯。朱总创办的《中国机电报》已然成为产业报苑中一朵奇葩;桃李满天,成为今天报业的栋梁。朱总离休后,笔耕不缀,朝华夕拾,自得其乐;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幸福指数很高啊!
由这“院士”让我联想起今夕热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诟病最多的莫过于“高官”“高管”入选的话题。在首次公布的485人候选院士中,多有政府高官和国企高管。以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为例,有近半数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高管”:诸如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中石油企协会长胡文瑞,中石化副总曹耀峰……“高官”:诸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安监总局副局长闪淳昌,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和吴启迪,还有国务院某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这种“院士官僚化”的现象多遭质疑。还好,在质疑声中,有些“高官”知难而退,不失为明智之举。
《南方周末》的报道披露:一些熟悉政界的人士常常开玩笑称,“两院”(中科院和工程院)是“中国部级官员最多的单位——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人们几乎公认,院士们均享受相当于副部级待遇。还有人指出:从级别上讲,“两院”有时比科技部还高。“因为科技部长是部级,而‘两院’的离任院长很多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这种政治光环笼罩下的院士由来已久,也多有“有识之士”提出批評。周光召院士就用“重炮”直击“官本位”——“官本位制度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以‘长’来决定权威,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科学技术创新的因素。”徐匡迪院士更是直言,“当院士不是中进士”。培养出24位“诺奖”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验是,“经济学的圣杯不出在华盛顿。”有学者把“决定一个大学或科研机构命运的,不是科学家、教授,而是党委书记、院长、校长”的现象称之为“学妖”氛围。
“两院”类乎“养老院”和“长老院”则是另一个热议的话题。据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72岁,工程院院士为74岁。所有工程院院士中,凡80岁以上老者均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工程院资深院士有182人,科学院80岁以上院士有231人。工程院院士人数呈“高速增长”趋势。1997年,工程院增选116名新院士,1999年增选113名院士,2001年再添81名,院士总人数已达616名,还不含外籍院士24名。短短7年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增长了540%。此后在一片质疑声中,增幅方有所下降。据了解,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桂冠落在谁的头上,年底前揭晓。
鉴于此,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院士平均年龄已高达72岁,太高了!以后要注重对中青年院士的选拔。”话是讲对了,“以后”是从何日开始呢?愚以为,积重难返,如不从权重的“长老院”和幸福的“养老院”的根基上动大手术,是难以见实效的。一个老态龙钟的“两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部科学发展史表明,凡是搞出名堂的科学家,大多是在中青年时期。“七上八下”的用人潜规定也许适合“官本位”的政治架构,却不适合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的科学创新领域。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两弹一星”的领军人物也都是在青壮年时代占领主攻学科的“高地”。王选院士的肺腑之言至今让人难忘:“我现在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后就没什么创造了。我决不会贪恋岗位,一直做到67岁才下台,我一定要在60岁以前退休。”“养老‘院士’,尚能饭否”?“人老谢事,古之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