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勤观察、善思考;二、勤读书、善模仿;三、讲艺术,善变化;四、教方法,善修改。
关键词 作文教学;观察;模仿;变化;修改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现在有些小学生总是害怕写作,在习作中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怎么说。因此,他们在写作中总是出现写得不具体或说假话、空话,或记“流水账”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写作能力不强。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 勤观察,善思考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也是这样,要写好作文首先得有写作应具备的“米”,这个“米”指的是写好作文的材料。那么,“米”从哪里来?应从现实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储备库”。因此,学生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勤观察,善思考,会归纳的良好习惯,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会有丰富的材料了,就不会说空话,说假话了。
此外,教师也还可进行具体的情景设置,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因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使他们在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伴随着情感,自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达到情发于衷,富有个性。
这可以结合教材,在写作前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的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环境,不过要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如小范围的体育、文艺活动,或绘画、制作表演等。然后老师随机提问,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布置写一篇作文,让学生把这一活动写下来。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而细致的写作素材,再加上学生事先进行了观察,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有话可写,乐写。这一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
如有一次,我班学生与外校同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交了笔友,进行通信联系。第一次收到笔友的来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信举在手中,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笔友来信了!”学生一听,都欢呼起来。我故意慢慢抽一封发一封,学生着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他们张着脑袋,睁大眼睛望着我。报到名字的则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讲台,拿起信迫不及待地看起信来。发信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还互相分享着快乐。最后还有几位同学未收到信,心情失望。发完信,我抓紧时机问:“你听到笔友来信有什么反应?你在等信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当你第一次收到笔友的信,感想又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高度重视。经过短暂思考,班里又立刻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布置一篇作文,学生都经过了这个活动,但每个人的体会与感受不尽相同,所以,写出来的习作也就各具特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了写作。
2 勤读书,善模仿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它是从此事物探究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到事物之间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从“模仿”人手是作文训练的一个突破。如《白杨》中有这么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针对这全文的中心段,我们就可以渗透模仿训练。首先找到“不管……不管……”,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白杨的替代“松树”等,然后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联系,探究出松树与解放军、英雄、先烈、支边工作者等人物的内在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解放軍、英雄人物代替松树,抓住先进事迹依照课文对人物进行描写,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又如:我在教《三棵银杏树》时,我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朴实、流畅、准确的语言去写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像漫画家那样以画出模特的特点为准则去观察,查找事物的特点,提炼写作的内容。学生虽然有了写作的内容,但写作时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没有条理。怎样使学生的写作条理清楚呢?我出示幻灯片,指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冬、春、夏、秋季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银杏树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掌握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认识到了“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的道理。从生活中找到了写作源泉,从书本上学到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以致用,进行练笔。于是,我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观察植物,模仿课文的写法写植物,做到学以致用。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牵牛花的:“牵牛花又叫喇叭花,很讨人喜爱。春天发芽后长出像桃子形的绿叶,长藤缠着篱笆往前爬。夏天有红、蓝、紫色喇叭形的花,每天早上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太阳落山,花儿就谢了。秋冬遇到冰霜就枯死,但却结出许多黑色种子,自己散落到地上,暮春又长出更多的牵牛花。”
教学生勤读书,学会模仿,学生就会自己去进行探究,就会在探究中有所感悟,就能从所学的文章中学到怎样写作文的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有路可走,有文可写,有话可说,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3 讲艺术,善变化
作文题目是进行作文训练的着眼点,也是决定作文训练效果的关键。选择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等于使作文训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对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亲身经历感触较深,只有这些熟悉的人与事写起来才容易,学生才能充分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有话可写。因此,作文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内容。
3.2让学生参与命题。按照传统方法,作文命题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有按题写作的份,这是作文命题上的不民主,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我认为,作文教学,同样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教师单边命题的方式,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参与命题。让学生参与命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a、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如要学生写《快乐的双休日》,对部分学生来说,不愁没话写。可是对于全班学生来说,就要大打“问号”了。因为双休日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如果将文题改为《——的双休日》,让学生根据各自在双休日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将文题补充完整,每个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b、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命题本身就是作文的一种能力。当你走上工作岗位要写文章时,总不能请别人帮助命题吧。尤其是对小学作文,教师指导要放开,要让孩子们写他们最喜欢的人和事、物和景。
3.3题目范围要广泛。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他们将真实的生活画面再现于作文中,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责任。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全方位地重现出生活的画面,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以下“二性”。
一是選题的广泛性。小学生的最近生活区是家庭和学校,因为他们大量时间在学校与家庭度过。因此,要从学校、家庭这些生活最近区去开拓“题源”。
二是材料的广泛性。我们总习惯于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光明面,美好面。事实上,我们应当大胆地开发题材源,美的、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可以写进文章里。
3.4命题的角度宜小宜新。如指导学生写学校运动会的内容,如果命题为《记学校运动会》,因题目大而空,没新意,学生望而犯愁,往往会写成“开幕”、“比赛”、“结束”的流水账。如果将题目改为《运动场一角》《精彩的跳高比赛》《看百米赛跑》等,题意明了,学生感觉新鲜,写作情趣和效果就会要好得多。
讲究作文命题艺术,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写的题目,他们就会乐于写,有话写,并尽力把它写好。
4 教方法,善修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对我们的作文指导很有指导意义。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是因为教师辛辛苦苦改了,学生并不去认真揣摩体会,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进步不大,写作能力提高不快。如果学生能知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与不足,并能自己去修改,那作文能力何愁提高不快呢?因此,我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找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学会修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初读自查。查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文章的中心是突出,查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2)再读自改。如果发现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批改符号逐一改正,该删的删,该换的换,该重写的重写。
(3)互读互查互改。学生交换读作文,检查用词是否恰当,层次、段落是否清楚;开头、结尾是否点题,文章详略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然后进行修改。
(4)小组改。由本人读自己的作文,小组成员提出意见,进行讨论修改。
(5)集体修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好、差各一篇,用投影仪出示,引导学生共同批改。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究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能力被增强,这自然也就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了写作,从而逐渐培养了写作能力,学生也就不会再害怕写作,不会写空话、假话、套话,不记流水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页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4页
[3]《中学生作文辞海》:吕伟编写,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5页
关键词 作文教学;观察;模仿;变化;修改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现在有些小学生总是害怕写作,在习作中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怎么说。因此,他们在写作中总是出现写得不具体或说假话、空话,或记“流水账”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写作能力不强。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 勤观察,善思考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也是这样,要写好作文首先得有写作应具备的“米”,这个“米”指的是写好作文的材料。那么,“米”从哪里来?应从现实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储备库”。因此,学生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勤观察,善思考,会归纳的良好习惯,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会有丰富的材料了,就不会说空话,说假话了。
此外,教师也还可进行具体的情景设置,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因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使他们在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伴随着情感,自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达到情发于衷,富有个性。
这可以结合教材,在写作前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的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环境,不过要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如小范围的体育、文艺活动,或绘画、制作表演等。然后老师随机提问,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布置写一篇作文,让学生把这一活动写下来。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而细致的写作素材,再加上学生事先进行了观察,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有话可写,乐写。这一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
如有一次,我班学生与外校同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交了笔友,进行通信联系。第一次收到笔友的来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信举在手中,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笔友来信了!”学生一听,都欢呼起来。我故意慢慢抽一封发一封,学生着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他们张着脑袋,睁大眼睛望着我。报到名字的则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讲台,拿起信迫不及待地看起信来。发信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还互相分享着快乐。最后还有几位同学未收到信,心情失望。发完信,我抓紧时机问:“你听到笔友来信有什么反应?你在等信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当你第一次收到笔友的信,感想又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高度重视。经过短暂思考,班里又立刻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布置一篇作文,学生都经过了这个活动,但每个人的体会与感受不尽相同,所以,写出来的习作也就各具特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了写作。
2 勤读书,善模仿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它是从此事物探究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到事物之间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从“模仿”人手是作文训练的一个突破。如《白杨》中有这么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针对这全文的中心段,我们就可以渗透模仿训练。首先找到“不管……不管……”,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白杨的替代“松树”等,然后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联系,探究出松树与解放军、英雄、先烈、支边工作者等人物的内在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解放軍、英雄人物代替松树,抓住先进事迹依照课文对人物进行描写,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又如:我在教《三棵银杏树》时,我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朴实、流畅、准确的语言去写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像漫画家那样以画出模特的特点为准则去观察,查找事物的特点,提炼写作的内容。学生虽然有了写作的内容,但写作时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没有条理。怎样使学生的写作条理清楚呢?我出示幻灯片,指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冬、春、夏、秋季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银杏树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掌握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认识到了“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的道理。从生活中找到了写作源泉,从书本上学到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以致用,进行练笔。于是,我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观察植物,模仿课文的写法写植物,做到学以致用。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牵牛花的:“牵牛花又叫喇叭花,很讨人喜爱。春天发芽后长出像桃子形的绿叶,长藤缠着篱笆往前爬。夏天有红、蓝、紫色喇叭形的花,每天早上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太阳落山,花儿就谢了。秋冬遇到冰霜就枯死,但却结出许多黑色种子,自己散落到地上,暮春又长出更多的牵牛花。”
教学生勤读书,学会模仿,学生就会自己去进行探究,就会在探究中有所感悟,就能从所学的文章中学到怎样写作文的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有路可走,有文可写,有话可说,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3 讲艺术,善变化
作文题目是进行作文训练的着眼点,也是决定作文训练效果的关键。选择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等于使作文训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对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亲身经历感触较深,只有这些熟悉的人与事写起来才容易,学生才能充分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有话可写。因此,作文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内容。
3.2让学生参与命题。按照传统方法,作文命题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有按题写作的份,这是作文命题上的不民主,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我认为,作文教学,同样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教师单边命题的方式,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参与命题。让学生参与命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a、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如要学生写《快乐的双休日》,对部分学生来说,不愁没话写。可是对于全班学生来说,就要大打“问号”了。因为双休日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如果将文题改为《——的双休日》,让学生根据各自在双休日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将文题补充完整,每个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b、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命题本身就是作文的一种能力。当你走上工作岗位要写文章时,总不能请别人帮助命题吧。尤其是对小学作文,教师指导要放开,要让孩子们写他们最喜欢的人和事、物和景。
3.3题目范围要广泛。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他们将真实的生活画面再现于作文中,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责任。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全方位地重现出生活的画面,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以下“二性”。
一是選题的广泛性。小学生的最近生活区是家庭和学校,因为他们大量时间在学校与家庭度过。因此,要从学校、家庭这些生活最近区去开拓“题源”。
二是材料的广泛性。我们总习惯于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光明面,美好面。事实上,我们应当大胆地开发题材源,美的、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可以写进文章里。
3.4命题的角度宜小宜新。如指导学生写学校运动会的内容,如果命题为《记学校运动会》,因题目大而空,没新意,学生望而犯愁,往往会写成“开幕”、“比赛”、“结束”的流水账。如果将题目改为《运动场一角》《精彩的跳高比赛》《看百米赛跑》等,题意明了,学生感觉新鲜,写作情趣和效果就会要好得多。
讲究作文命题艺术,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写的题目,他们就会乐于写,有话写,并尽力把它写好。
4 教方法,善修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对我们的作文指导很有指导意义。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是因为教师辛辛苦苦改了,学生并不去认真揣摩体会,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进步不大,写作能力提高不快。如果学生能知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与不足,并能自己去修改,那作文能力何愁提高不快呢?因此,我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找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学会修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初读自查。查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文章的中心是突出,查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2)再读自改。如果发现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批改符号逐一改正,该删的删,该换的换,该重写的重写。
(3)互读互查互改。学生交换读作文,检查用词是否恰当,层次、段落是否清楚;开头、结尾是否点题,文章详略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然后进行修改。
(4)小组改。由本人读自己的作文,小组成员提出意见,进行讨论修改。
(5)集体修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好、差各一篇,用投影仪出示,引导学生共同批改。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究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能力被增强,这自然也就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了写作,从而逐渐培养了写作能力,学生也就不会再害怕写作,不会写空话、假话、套话,不记流水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页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4页
[3]《中学生作文辞海》:吕伟编写,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