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将市场竞争的本质概括为经济增量的再分配,为企业间的竞争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市场竞争 本质 经济增量 再分配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的基本状态或方式。竞争推动了企业持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使消费者通过竞争的市场减少消费支出,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说,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激烈,消费者得到的实惠越多。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和改革、营销观念的变化等都是基于竞争而产生的,是企业营销手段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那么,市场竞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新旧制度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从規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角度对竞争进行了多角度和侧面地分析、论证,但唯独难以找到对市场竞争本质的论述。
主流经济学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理性经济人或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论证了市场如何通过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通过财税、货币政策这个看得见手来实现资源的分配问题,并明确得出价格的变化是市场竞争程度的指示器,价格变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动力。但当我们掀开市场竞争的面纱,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市场竞争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竞争是经济增量再分配的过程,没有经济的增量就失去了竞争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量可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既可用于经济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新发现和新产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知识、技术;第二是消费者或顾客对经济产品需求的增长量。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是对两类增量的争夺。从表面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对市场中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但实际上,对资源增量的争夺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企业占有了更多资源,才能有能力参与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
一、企业对资源增量的争夺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但自然资源,主要是有开采、使用价值的天然矿物资源需要被逐渐发现。发现自然矿产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它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劳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资金供给的增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哪一个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占据资源开采的主动权和购买设备、雇佣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增量资金的占有是自然资源增量占有的基础。
在自然矿产资源的增量占有上,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是现存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第一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虽然从名义上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实际的开采权、处置权等出卖或转让给企业。抛开中国传统的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无偿将自然资源的开采权等赋予国有企业不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取得开采权等。而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贷款能力可以较容易地购买到开采权,取得自然资源的增量控制权。第二是在国际范围内。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同样会优先得到自然资源的开采权或购买到自然资源。而势力较弱的企业要生存,只能依照强势企业的价格购买开采权或购买自然资源,且其数量必然少于需要量,从而在资源增量中的占有比例下降。这种现存企业在自然资源增量占有上的再分配为企业竞争奠定了不同基础,决定了强势企业的竞争力越发增强,弱势企业则越弱。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其总量从自然角度是固定的。土地的增量是指土地供给的增量,即可供企业占有、使用的增加量。其增量的再分配同样依据资本或资金实力的大小。
在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经营重要的要素的条件下,管理人才的增量一方面是一般管理人才的供应增量,即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人才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成长、成熟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增加,即高水平职业经理人的增加。企业对管理人才增量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职业经理人方面。目前知名职业经理人的高“转会”薪金证明了这一点。
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主要体现为专利技术的研发和占有上,当然也不能短缺对高水平科研人员的争夺。资本实力和激励机制是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在科技要素日益重要的环境下,专利技术的争夺愈演愈烈,谁抢先研发出或购买到有市场价值的新的专利技术,谁在市场竞争就拥主动权和竞争力。新的专利技术是增量。
现存的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是过去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在增量资源再分配中占有不同比例的结果。资源应该包括自然矿产、土地、资本、科学及技术、劳动力、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等。在自然矿产一定条件下,谁占有社会中所存在的资本的较大比例,谁就能更多地占有其他资源。如果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发挥正常,即不发生决策错误,那么也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够占有更多其他资源。这也是强势企业变为弱势企业以致破产和弱势企业变为强势企业的原因。进一步说,新创办企业由于拥有不同比例的资本而占有不同的新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管理人才,拥有资本相对比例大的新企业在其他资源占有上更具有较大比例。但企业管理决策的失误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命运。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首先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的争夺,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其次才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即市场占有率或对消费者(顾客)的竞争。
二、企业对消费者(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
从表面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表现为对市场的竞争,即对消费者或顾客及需求量的竞争。而其本质,则是对消费者或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能够夺得需求增量的较大份额,就提高了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可能垄断市场。
企业对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增量争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现有产品现有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第二种是对消费者潜在需求增量的争夺。并且第二种情况最终要转化为第一种情况。在市场竞争战略方面,目前存在两种战略模式,被分别称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战略对应第一种竞争情况,蓝海战略对应第二种情况。
红海战略是指在现存产品市场上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渠道、价格、促销策略和产品更新策略是主要的营销策略。但这种在红海中的市场竞争是你死我活式的,可以演化为恶性竞争。这种状况下的市场竞争,有两种竞争状态,一是市场需求的总量是不变的,第二种是市场需求的总量处于增长中。应该可以推论,第一种状态至少是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的,因为在此状态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必然有企业退出这种产品的市场;况且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市场生命周期,企业会主动更新产品退出饱和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结束的产品市场。因此,市场竞争的常态是对现有产品市场需求增量的竞争。
市场需求总量处于增长中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单纯市场需求增量的争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正确、有效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销售数量增加,相反有些企业会因策略失误而丢失原有的市场和减小市场占有率,直至退出竞争甚至破产。现实中此种情况经常出现。
所谓蓝海战略是一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营销战略,即“创造市场”战略。他主张避开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从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蓝海战略中的新产品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也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重大改进和创新。如果新产品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通过这种战略,企业可以成为这种产品的领导者,占据市场的较大份额。但这种新产品会迅速被相关企业所模仿,从而使整个市场进入到红海状态。况且,一般一个企业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从反垄断的角度出发也不允许完全垄断市场的存在。蓝海是暂时的,红海是常态的。
三、总结
将市场竞争的本质概括为经济增量的再分配,一方面提示企业的竞争应该从经济资源开始,通过合法手段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为竞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开品新的市场,实施蓝海战略;第三,企业要判断市场需求是否能够增长,不要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上进行你死我活式的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上。因为利润的争夺造成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使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消费者因企业的竞争而减少了货币支出,得到了方便、不断提升的服务。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利润,必须从消费者角度着想,从如何增加消费者需求着手,从增量中占有更多份额,而不是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
参考文献:
[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宓译: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
[关键词] 市场竞争 本质 经济增量 再分配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的基本状态或方式。竞争推动了企业持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使消费者通过竞争的市场减少消费支出,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说,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激烈,消费者得到的实惠越多。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和改革、营销观念的变化等都是基于竞争而产生的,是企业营销手段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那么,市场竞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新旧制度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从規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角度对竞争进行了多角度和侧面地分析、论证,但唯独难以找到对市场竞争本质的论述。
主流经济学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理性经济人或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论证了市场如何通过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通过财税、货币政策这个看得见手来实现资源的分配问题,并明确得出价格的变化是市场竞争程度的指示器,价格变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动力。但当我们掀开市场竞争的面纱,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市场竞争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竞争是经济增量再分配的过程,没有经济的增量就失去了竞争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量可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既可用于经济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新发现和新产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知识、技术;第二是消费者或顾客对经济产品需求的增长量。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是对两类增量的争夺。从表面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对市场中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但实际上,对资源增量的争夺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企业占有了更多资源,才能有能力参与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
一、企业对资源增量的争夺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但自然资源,主要是有开采、使用价值的天然矿物资源需要被逐渐发现。发现自然矿产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它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劳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资金供给的增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哪一个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占据资源开采的主动权和购买设备、雇佣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增量资金的占有是自然资源增量占有的基础。
在自然矿产资源的增量占有上,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是现存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第一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虽然从名义上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实际的开采权、处置权等出卖或转让给企业。抛开中国传统的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无偿将自然资源的开采权等赋予国有企业不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取得开采权等。而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贷款能力可以较容易地购买到开采权,取得自然资源的增量控制权。第二是在国际范围内。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同样会优先得到自然资源的开采权或购买到自然资源。而势力较弱的企业要生存,只能依照强势企业的价格购买开采权或购买自然资源,且其数量必然少于需要量,从而在资源增量中的占有比例下降。这种现存企业在自然资源增量占有上的再分配为企业竞争奠定了不同基础,决定了强势企业的竞争力越发增强,弱势企业则越弱。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其总量从自然角度是固定的。土地的增量是指土地供给的增量,即可供企业占有、使用的增加量。其增量的再分配同样依据资本或资金实力的大小。
在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经营重要的要素的条件下,管理人才的增量一方面是一般管理人才的供应增量,即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人才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成长、成熟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增加,即高水平职业经理人的增加。企业对管理人才增量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职业经理人方面。目前知名职业经理人的高“转会”薪金证明了这一点。
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主要体现为专利技术的研发和占有上,当然也不能短缺对高水平科研人员的争夺。资本实力和激励机制是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在科技要素日益重要的环境下,专利技术的争夺愈演愈烈,谁抢先研发出或购买到有市场价值的新的专利技术,谁在市场竞争就拥主动权和竞争力。新的专利技术是增量。
现存的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是过去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在增量资源再分配中占有不同比例的结果。资源应该包括自然矿产、土地、资本、科学及技术、劳动力、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等。在自然矿产一定条件下,谁占有社会中所存在的资本的较大比例,谁就能更多地占有其他资源。如果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发挥正常,即不发生决策错误,那么也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够占有更多其他资源。这也是强势企业变为弱势企业以致破产和弱势企业变为强势企业的原因。进一步说,新创办企业由于拥有不同比例的资本而占有不同的新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管理人才,拥有资本相对比例大的新企业在其他资源占有上更具有较大比例。但企业管理决策的失误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命运。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首先是资源的增量或经济要素的供给增量的争夺,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其次才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即市场占有率或对消费者(顾客)的竞争。
二、企业对消费者(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
从表面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表现为对市场的竞争,即对消费者或顾客及需求量的竞争。而其本质,则是对消费者或顾客需求增量的争夺。能够夺得需求增量的较大份额,就提高了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可能垄断市场。
企业对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增量争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现有产品现有消费者需求增量的争夺;第二种是对消费者潜在需求增量的争夺。并且第二种情况最终要转化为第一种情况。在市场竞争战略方面,目前存在两种战略模式,被分别称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战略对应第一种竞争情况,蓝海战略对应第二种情况。
红海战略是指在现存产品市场上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渠道、价格、促销策略和产品更新策略是主要的营销策略。但这种在红海中的市场竞争是你死我活式的,可以演化为恶性竞争。这种状况下的市场竞争,有两种竞争状态,一是市场需求的总量是不变的,第二种是市场需求的总量处于增长中。应该可以推论,第一种状态至少是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的,因为在此状态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必然有企业退出这种产品的市场;况且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市场生命周期,企业会主动更新产品退出饱和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结束的产品市场。因此,市场竞争的常态是对现有产品市场需求增量的竞争。
市场需求总量处于增长中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单纯市场需求增量的争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正确、有效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销售数量增加,相反有些企业会因策略失误而丢失原有的市场和减小市场占有率,直至退出竞争甚至破产。现实中此种情况经常出现。
所谓蓝海战略是一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营销战略,即“创造市场”战略。他主张避开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从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蓝海战略中的新产品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也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重大改进和创新。如果新产品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通过这种战略,企业可以成为这种产品的领导者,占据市场的较大份额。但这种新产品会迅速被相关企业所模仿,从而使整个市场进入到红海状态。况且,一般一个企业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从反垄断的角度出发也不允许完全垄断市场的存在。蓝海是暂时的,红海是常态的。
三、总结
将市场竞争的本质概括为经济增量的再分配,一方面提示企业的竞争应该从经济资源开始,通过合法手段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为竞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开品新的市场,实施蓝海战略;第三,企业要判断市场需求是否能够增长,不要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上进行你死我活式的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上。因为利润的争夺造成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使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消费者因企业的竞争而减少了货币支出,得到了方便、不断提升的服务。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利润,必须从消费者角度着想,从如何增加消费者需求着手,从增量中占有更多份额,而不是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
参考文献:
[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宓译: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