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重在创新培训方式上做文章,改变培训工作以往 “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中寻求突破,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学习。只有这样,培训工作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口味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承载着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了解农民的想法。培训者要经常深入村屯、走到农民中间去,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民急需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农民的需求确定授课的内容,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培训者讲授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他们,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介绍给他们,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培训内容还要有相应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单一,会导致学员不愿动脑,产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丰富有趣的培训内容则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员的兴趣,有了兴趣,学员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也就越高,教学质量也会有大幅提升。
只有培训内容充分满足了农民求知的欲望,解决了实际问题,农民的学习才会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求。如: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的草编培训班,就是在充分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下,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办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了课前学员提前来、课程结束了还不愿意走的现象。老师认真教,学生更愿意学,形成了师生之间互动频繁的良好局面。参训农民普遍反映技术非常实用。部分学员的作品远销到了省外。
二、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有重点地引导学员认真看书、积极思考,切实体现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训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场合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创新培训形式和思路。
1. 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利用农民的有效时间,打破传统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走出教室来到农民中间,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课堂搬到农民的家里、田间地头,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使农民“随时随地”学会生产技能。
2. 直观性教学。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格局,从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摆脱“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束缚,轻说教、重演示,将理论讲解实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用技术传授要分条理讲解、分步骤演示。让农民学员看得到,摸得着。
3.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中,其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动态演示使农民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在观看动画过程中,学员自己就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学员的眼球,而且能长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容易被学员理解和接受。
4. 互动式教学。教学,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结合。这就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互动,更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互动的前提,即教师要善于调动农民学员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也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几种不同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力技术保证。
三、启发学员的求知欲和认知兴趣
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员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是推动学员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或者是学员经常在生产中遇到的却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结合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员在课堂上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学员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从而成为学员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师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农广校体系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柱、教学活动的主体。
由于要直接面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业务精通,更要具有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有为农民服务的真诚和责任心。因此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同时选聘技术骨干,充实师资队伍,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总之,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是对培训质量好坏最关键的衡量标准。笔者建议,应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 沈彦龙 徐明霞
一、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口味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承载着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了解农民的想法。培训者要经常深入村屯、走到农民中间去,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民急需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农民的需求确定授课的内容,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培训者讲授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他们,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介绍给他们,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培训内容还要有相应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单一,会导致学员不愿动脑,产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丰富有趣的培训内容则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员的兴趣,有了兴趣,学员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也就越高,教学质量也会有大幅提升。
只有培训内容充分满足了农民求知的欲望,解决了实际问题,农民的学习才会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求。如: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的草编培训班,就是在充分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下,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办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了课前学员提前来、课程结束了还不愿意走的现象。老师认真教,学生更愿意学,形成了师生之间互动频繁的良好局面。参训农民普遍反映技术非常实用。部分学员的作品远销到了省外。
二、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有重点地引导学员认真看书、积极思考,切实体现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训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场合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创新培训形式和思路。
1. 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利用农民的有效时间,打破传统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走出教室来到农民中间,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课堂搬到农民的家里、田间地头,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使农民“随时随地”学会生产技能。
2. 直观性教学。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格局,从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摆脱“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束缚,轻说教、重演示,将理论讲解实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用技术传授要分条理讲解、分步骤演示。让农民学员看得到,摸得着。
3.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中,其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动态演示使农民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在观看动画过程中,学员自己就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学员的眼球,而且能长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容易被学员理解和接受。
4. 互动式教学。教学,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结合。这就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互动,更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互动的前提,即教师要善于调动农民学员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也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几种不同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力技术保证。
三、启发学员的求知欲和认知兴趣
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员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是推动学员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或者是学员经常在生产中遇到的却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结合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员在课堂上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学员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从而成为学员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师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农广校体系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柱、教学活动的主体。
由于要直接面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业务精通,更要具有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有为农民服务的真诚和责任心。因此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同时选聘技术骨干,充实师资队伍,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总之,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是对培训质量好坏最关键的衡量标准。笔者建议,应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 沈彦龙 徐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