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沿镇位于崇明岛中部偏东,紧邻崇明第二大港口——堡镇港,距县城30公里,土地资源丰富、环境宜人,农业和工业为支柱产业。港沿镇商会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有会员企业87家,其中近84%的企业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土情结成为商会团结非公经济人士的主要依据和立足点。一样的成长背景、共同的创业环境,使会员单位对这片土地有着浓浓的家乡情。“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港沿镇商会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收效显著、富有本土特色的扶贫帮困新路。
注重引导 接地气
崇启大桥的顺利通车、生态岛建设的全面推进,好比是为崇明的大发展插上了一对翱翔的翅膀,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岛上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重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关停,现代农业涉及的土地合并经营等等社会问题突显,农村失业现象尤为明显。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港沿镇商会便是其中佼佼者。
港沿镇商会的大部分会员企业是小微企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厂房分散,企业家们普遍已经进入中老年,日常工作繁忙,居住地相对分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率较低,这也为商会与会员日常联系、沟通提出了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会员工作的前提下,使得扶贫工作做到常态化、更高效,商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方法。商会依托“年会、执委会、小组会”三会平台,以树典型、传新风的方式,通过短信推送、送材料上门、实地走访、执委会成员带头等形式,引领非公经济人士自觉主动的参与回报社会、扶贫帮困的事业。
商会将重点扶贫工作按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设定,变动与流转较小,这样保证了结对帮困工作的稳定性和常态化,也使得会员企业与困难群体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使帮困工作可以更加切实深入地推进。
商会的会员们大多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发展起来,这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这里有他们根深蒂固的乡情,每一次商会组织公益慈善活动,企业家们都热情响应、解囊相助,并逐渐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常态活动,没有虚华的排场也没有复杂的流程,定时、定点、包干到人,接地气、适时宜。
据悉,港沿镇商会近年来以“回报社会 感恩行动”为主题开展持续性的系列帮困活动,仅2013年,共结对36户困难户,帮困资金达40000元;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结对镇区内中小学生28名,共计捐款14000元;重阳节期间,商会会员以礼品慰问的方式走访了镇敬老院的全体老人;传递正能量,扩大影响力,使得商会从默默无闻到街知巷闻,得到了镇区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分类推进 见实绩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扶贫帮困工作出现了新的难点。港沿镇商会意识到,大而全的慈善捐助不仅会给会员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也不利于工作的做透做实,必须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将长期资助与临时募集相结合,形成有的放矢的扶贫帮困机制。
他们走访学校、医院、居委会、养老院、残疾人服务站等地了解情况,并将本阶段的重点工作确定在资助留守儿童、帮助特困群体两个方面。
由于年轻人纷纷成了“外漂”,将老人和子女留在老家,港沿镇的留守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2013年秋季入学前,商会将调查的详细资料传达给每一位会员,并表达了长期结对帮困的想法,得到会员们的广泛响应。在8月份的上学季,及时开展助学活动,对梳理后的贫困优秀学生进行了集体结对帮扶,更有会员与近20名特困学生形成长期结对资助学费。“上学季”的结对帮困也被确定为一项品牌活动将持续性展开。参与结对的会员自发形成同盟,不仅在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同时在日常生活和思想品行上成为孩子们的导师,商会会员说:孩子的微笑和优异的成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和肯定。
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商会执委会将帮扶的对象聚焦到镇域范围内的一些特困人群。港沿镇区齐力村有个村民叫施晓同,是一个年龄只有22岁的女孩,她自小父母离异,因父亲患有精神病,只能依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前年她的爷爷因病去世,刚工作不久的她又被查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急需10万多的手术费,因没钱开刀治疗,一直采取的是保守治疗法,但病情不断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表示只有手术才能挽救小施的生命。港沿镇商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召开紧急会议,引起了会员们的高度关注,会上全体执委慷慨解囊,将现场募捐的21000元送到了小施家人的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完善机制 重长效
通过2013年的帮困实践活动,港沿商会已基本形成“帮困制度化三点一线式”机制。县、镇、商会三位一体共抓社会责任履行。县工商联部署总体工作,提出总体要求。镇党委重视商会工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布置具体工作。商会按照县工商联和镇党委的工作要求,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做到及时、准确履行社会责任。商会采取自费、会费、物质三源共振:一是自筹帮困资金,切实做到饮水思源。港沿商会2013年共结对困难户32家、困难学生28个、困难老党员共10个,帮困资金共达六万余元。二是统筹商会会费,关爱敬老院老人。今年重阳节前夕,港沿镇商会利用会费购买了生活用品、食品等,前往镇敬老院慰问全院的孤寡老人,统筹金额五千元。三是会员提供物质,送进困难家庭。上海市著名企业老杜鸭鸭,今年在中秋节前夕,为本镇的困难家庭送去了自产的板鸭,共计四万余元。
港沿镇商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困群体的贫困基因是多方面叠加的,单纯的财物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与困的问题,商会总结出两个亟待解决的方面:一、在收入来源上开展治本型的帮助,即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基本保障、实现就业、培训、深造,让他们自身具备工作创收的能力,提供或帮助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二、从心理上帮助受困群众重获自信:定期走访孤寡老人,通过电话谈心、逢年过节重点拜访等方式,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消除精神压力,给他们心灵送去温暖;针对留守儿童侧重于自尊心维护、心理干预与生活陪伴,会员们主动与受助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动态,及时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支持。
扶贫帮困需要长效机制,商会为了提升会员们的帮困自觉性与自律性,不仅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同时不定期地向全体会员进行典型案例的宣传,充分地发挥了楷模效应。
如今,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成为港沿商会团结会员、实践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工作抓手,会员们积极投身到这项火热的事业中。会员们纷纷表示:“企业的财富不是经营者个人创造的,是员工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促成的,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企业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走下去。”随着帮困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企业家们的爱心与善举不仅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也为港沿商会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浓浓的温情,化作点滴甘泉,无声地滋润着镇区困难百姓的心灵,也植根进每一位会员的精神与血液之中。
注重引导 接地气
崇启大桥的顺利通车、生态岛建设的全面推进,好比是为崇明的大发展插上了一对翱翔的翅膀,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岛上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重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关停,现代农业涉及的土地合并经营等等社会问题突显,农村失业现象尤为明显。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港沿镇商会便是其中佼佼者。
港沿镇商会的大部分会员企业是小微企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厂房分散,企业家们普遍已经进入中老年,日常工作繁忙,居住地相对分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率较低,这也为商会与会员日常联系、沟通提出了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会员工作的前提下,使得扶贫工作做到常态化、更高效,商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方法。商会依托“年会、执委会、小组会”三会平台,以树典型、传新风的方式,通过短信推送、送材料上门、实地走访、执委会成员带头等形式,引领非公经济人士自觉主动的参与回报社会、扶贫帮困的事业。
商会将重点扶贫工作按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设定,变动与流转较小,这样保证了结对帮困工作的稳定性和常态化,也使得会员企业与困难群体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使帮困工作可以更加切实深入地推进。
商会的会员们大多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发展起来,这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这里有他们根深蒂固的乡情,每一次商会组织公益慈善活动,企业家们都热情响应、解囊相助,并逐渐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常态活动,没有虚华的排场也没有复杂的流程,定时、定点、包干到人,接地气、适时宜。
据悉,港沿镇商会近年来以“回报社会 感恩行动”为主题开展持续性的系列帮困活动,仅2013年,共结对36户困难户,帮困资金达40000元;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结对镇区内中小学生28名,共计捐款14000元;重阳节期间,商会会员以礼品慰问的方式走访了镇敬老院的全体老人;传递正能量,扩大影响力,使得商会从默默无闻到街知巷闻,得到了镇区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分类推进 见实绩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扶贫帮困工作出现了新的难点。港沿镇商会意识到,大而全的慈善捐助不仅会给会员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也不利于工作的做透做实,必须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将长期资助与临时募集相结合,形成有的放矢的扶贫帮困机制。
他们走访学校、医院、居委会、养老院、残疾人服务站等地了解情况,并将本阶段的重点工作确定在资助留守儿童、帮助特困群体两个方面。
由于年轻人纷纷成了“外漂”,将老人和子女留在老家,港沿镇的留守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2013年秋季入学前,商会将调查的详细资料传达给每一位会员,并表达了长期结对帮困的想法,得到会员们的广泛响应。在8月份的上学季,及时开展助学活动,对梳理后的贫困优秀学生进行了集体结对帮扶,更有会员与近20名特困学生形成长期结对资助学费。“上学季”的结对帮困也被确定为一项品牌活动将持续性展开。参与结对的会员自发形成同盟,不仅在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同时在日常生活和思想品行上成为孩子们的导师,商会会员说:孩子的微笑和优异的成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和肯定。
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商会执委会将帮扶的对象聚焦到镇域范围内的一些特困人群。港沿镇区齐力村有个村民叫施晓同,是一个年龄只有22岁的女孩,她自小父母离异,因父亲患有精神病,只能依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前年她的爷爷因病去世,刚工作不久的她又被查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急需10万多的手术费,因没钱开刀治疗,一直采取的是保守治疗法,但病情不断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表示只有手术才能挽救小施的生命。港沿镇商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召开紧急会议,引起了会员们的高度关注,会上全体执委慷慨解囊,将现场募捐的21000元送到了小施家人的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完善机制 重长效
通过2013年的帮困实践活动,港沿商会已基本形成“帮困制度化三点一线式”机制。县、镇、商会三位一体共抓社会责任履行。县工商联部署总体工作,提出总体要求。镇党委重视商会工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布置具体工作。商会按照县工商联和镇党委的工作要求,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做到及时、准确履行社会责任。商会采取自费、会费、物质三源共振:一是自筹帮困资金,切实做到饮水思源。港沿商会2013年共结对困难户32家、困难学生28个、困难老党员共10个,帮困资金共达六万余元。二是统筹商会会费,关爱敬老院老人。今年重阳节前夕,港沿镇商会利用会费购买了生活用品、食品等,前往镇敬老院慰问全院的孤寡老人,统筹金额五千元。三是会员提供物质,送进困难家庭。上海市著名企业老杜鸭鸭,今年在中秋节前夕,为本镇的困难家庭送去了自产的板鸭,共计四万余元。
港沿镇商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困群体的贫困基因是多方面叠加的,单纯的财物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与困的问题,商会总结出两个亟待解决的方面:一、在收入来源上开展治本型的帮助,即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基本保障、实现就业、培训、深造,让他们自身具备工作创收的能力,提供或帮助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二、从心理上帮助受困群众重获自信:定期走访孤寡老人,通过电话谈心、逢年过节重点拜访等方式,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消除精神压力,给他们心灵送去温暖;针对留守儿童侧重于自尊心维护、心理干预与生活陪伴,会员们主动与受助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动态,及时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支持。
扶贫帮困需要长效机制,商会为了提升会员们的帮困自觉性与自律性,不仅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同时不定期地向全体会员进行典型案例的宣传,充分地发挥了楷模效应。
如今,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成为港沿商会团结会员、实践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工作抓手,会员们积极投身到这项火热的事业中。会员们纷纷表示:“企业的财富不是经营者个人创造的,是员工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促成的,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企业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走下去。”随着帮困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企业家们的爱心与善举不仅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也为港沿商会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浓浓的温情,化作点滴甘泉,无声地滋润着镇区困难百姓的心灵,也植根进每一位会员的精神与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