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中的绿色节能与可持续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2012年6月12日至13日,中国“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风景如画的桂林隆重召开,来自我国省、市、自治区和国内外的多方行政领导与专家学者1500余位参加了这次主题为“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盛会。大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积极借鉴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共同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各类挑战。
  2012年6月12日至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倡导支持下,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国家开发银行、美国能源基金会等国内外机构协办的“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风景如画的桂林隆重召开,国内外住建委厅局长、分管市长、地市级城科会机构专家、大学教授学者等多达1500余位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主题为“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盛会。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蓝天立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严世明厅长、桂林市人民政府李志刚市长、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等领导分别到会致辞,认为大会以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为立足点,与国外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一起深入探讨和分析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将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主题论坛精彩纷呈
  在大会开幕式后的主题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作了题为《紧凑度与多样性(2.0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的主题演讲,认为表面上紧凑度与多样性、宜居性之间存在矛盾,但“高度化”并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城市紧凑度正遭受机动化和功能分区分割的挑战,因此“合理的紧凑度(1万人/km2)+开敞的自然田园风光”体现了现代低碳生态城设计的师法自然与防灾能力的紧凑与多样。
  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大城市研究所亚洲及中国研究中心(ACRP)主任张庭伟博士在《全球化2.0时期的城市发展:2008年后西方城市转型及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的主题演讲中,认为全球化2.0版具有三个特点,即社会力对全球化的抗争、发达国家中政府的地位有所增加、暴露了全球化的巨大风险及负面影响。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荣誉理学士、奥雅纳院士、董事、可持续发展顾问克里斯?泰恩作了题为《为什么生态城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的演讲,认为当今中国的总规与控规不利于发展可持续城市,表现为约25%的土地已经浪费在地块外的道路和退界上、低容积率产生不了多大的建筑经济价值、单一用途的地块丧失了混合使用生活/工作/娱乐的优点、大部分场地的建筑密度较小,导致市内交通距离更长、绿地不对公众开放的私有属性。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作了题为《大脚城市主义与低碳美学》的演讲,批评了城市贵族们为了有别于“乡巴佬”,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味”,手段是将自然赋予的健康和寻常,变为病态的异常,而城市和景观则是这种贵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宏大的展现,为此要建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与文化服务的这四个核心战略。
  二、综合论坛理念前卫
  在2天的会期中,大会综合论坛分12个场次、围绕9个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对话讨论,将我国各地在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规划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就加以介绍和研讨,并就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破解,以期寻求到科学的解决方案。下面是各分论坛部分代表的精彩发言内容。
  (一)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清基做了题为《城市碳排放指数:内涵、特征及规划应用》的演讲,对现有城市碳排放指标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从内涵、指向性、灵敏性、个性和共性等角度分析了其特征,提出了碳排放价值指数的概念,用以反映城市的能源效应,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的规划应用的探索。
  美国能源部前资深理事、金斯伯格绿色能源战略公司负责人马克?金斯伯格作了题为《绿色的21世纪城市才是成功的城市》的演讲,认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建立在生态城市的原则基础上,即综合能源规划、紧凑型混合使用社区、绿色建筑标准、可再生能源、清洁与高效的运输、工业生态学、清洁的市政环卫系统、有效的市政业务。目前,哥伦布-合肥,芝加哥-上海和夏洛特-廊坊市已建立了伙伴关系,并在寻找绿色能源的解决方案。
  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作了题为《思考与转型》的学术演讲,认为中国经历了30年的持续、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严峻挑战。我们已到了转型关键时刻,城市成为我们这个转型的核心,但转型首先应从观念转变入手,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路径依赖,“思考中的城市比亢奋中的城市更有力量”。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中际国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罗伯特?谷作了题为《ABCD规范:一种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新的低碳策略方法》的演讲,提出一种新的计量减碳成果的方法,即基于场地面积来计算减碳效果的“场地碳排放规范”。这一规范将鼓励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采取各种低碳策略,而不是在建筑物建成以后制定出针对单体建筑减少碳排放的政策。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建刚作了题为《基于生态安全建模分析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与设计》的演讲,认为针对当代中国山地城市拓展中的自然生态安全风险突出问题,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为实证对象,运用GIS栅格建模技术,发展了区域层面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城市拓展空间的洪水淹没风险分析模型、规划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及产业基地的地形适应性改造三维分析模型,该系列模型体现了“城市适应自然”的适应性规划方法是一种新的科学规划手段。
  (二)绿色交通、公交优先策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做了题为《中国城市交通政策的顶层设计》的演讲,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内的城市管理能力有助于人们实现较高的城市交通方便性(城市机动性的提高),同时避免城市交通的外部性对城市环境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指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些曾经十分有效的政策的作用正在降低,我们必须对城市交通政策的顶层设计进行调整,以有利于我国绿色交通的发展。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作了题为《关于我国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的思考》的演讲,认为不同的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模式,决定城市和城市交通的未来。解决交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须从供需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因此交通需求管理对策不是权宜之计,始终是实现交通供需关系动态平衡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慎志作了题为《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初探》的演讲,针对当前城市灾害频发、公共避难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应成为公共避难空间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重要的防灾避难空间周边一般分布着大量慢行交通,要实现慢行交通空间的安全性和安全避难空间的系统性,必须对二者进行整合建设。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吴建平作了题为《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城市交通污染预测、预警和调控系统》的演讲,认为根据国家环保部数据,机动车快速增长使全国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因此必须结合机动车尾气和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模型、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及空气质量分布图,将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小。
  爱荷华州立大学助教授、能源基金会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顾问、博士生导师周江评作了题为《让小汽车驾驶员改变出行模式选择》的演讲,认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调研数据的分析表明,零/低票价可以短期内提高公交的使用率,甚至是把原来开车的人吸引到公交,但这些新的被吸引到公交的人,对汽油价格的变化很敏感,因此如果他们发现公交出行的时间和自驾车出行的时间相差很大时,他们将又重新开始驾车。
  福克-卡格尔马赫通信机构创始人福克?卡格尔马赫教授作了题为《重新定义交通模式:提供综合的流动性服务》的演讲,认为无缝、舒适、公众、个人和高效的交通运输的实际利率对城市流动的原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对城市的流动性和当前的发展压力的紧迫问题,要重新界定“流动性”一词,来自所有相关部门的专家和业界需要开发新的方法来提供现代化、可持续、毫不费力和环保的系统。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国华作了题为《“完整街道”的规划理念和实践——以江苏为例》的演讲,分析了“完整街道”内涵和功能,提出“完整街道”理念和目标,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路网、路段两个层级的“完整街道”的实施对策和措施。
  (三)城市生态化改造与可持续发展
  厦门规划局局长赵燕菁作了题为《建立国家土地联合储备制度》的演讲,认为严格的土地农转用指标制度,是中国土地一级市场特有的管理制度。只要我们将指标的分配方式,从现在的计划分配改造为市场分配,就可以形成一个类似货币的土地管理与分配机制。具体建议是,建立国家土地联储机构,通过土地指标生成市场化,管控各个地方政府土地“通货”的发行,从而在国家尺度配置土地资源。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崔功豪作了题为《宜人城市——“后”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趋向》的演讲,认为“后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而后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在于从“为物”到“为人”,从关注经济发展到人的发展,从建设生产环境到建设人居环境,从追求城市规模到追求城市品质。宜居只是城市发展目标的一个方面,只有构建满足人的需要的“三个环境”,即发展环境、服务环境、空间环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宜人城市。
  美国龙安集团总裁饶及人作了题为《额尔古纳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演讲,认为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他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内涵、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形态,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提出了契合额尔古纳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赵珂作了题为《数字城市规划实践》的演讲,认为数字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他在阐释数字规划对传统城市规划思维影响的基础上,介绍了建构数字城市规划体系及相关实践成果,介绍了数字城市规划体系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以及今后的展望。
  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少言作了题为《论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化路径的探讨》的演讲,认为我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化的发展似乎偏离了社会经济的理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近年城市数量化发展成为城市化的目的,因此需要从东方文化理念、人口结构、资源基础、城市管制体制、土地所有权变革、社会价值趋向等方面来研究城市化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和政策设计。
  (四)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与未来
  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部首席研究员于立作了题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及相关的指标》的演讲,认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双重的目的:一是可用于评审生态城市;二是可用于分析低碳生态城市。他阐述了指标构建的指标原理,分析了指标遴选与赋值方式,以及指标校准途径,同时对这套指标体系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使用的方向。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张一成作了题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的演讲,认为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探索已进入实施阶段,但对已进入转型期的城市而言,面临更多的任务是城市的更新改造,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区、轨道站点附近、交通枢纽地区等城市重点地区的重建。他以深圳光明门户地区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机制上有所创新。
  英国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贾亚?斯凯达莫瑞西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的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演讲,认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最具可持续性和成为有史以来最绿的奥运会,其用于奥运会的不同建筑物的环保标准可以给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和方法。目前英国的eco-cities工作组和中国的审查标准及csu关键绩效指标(kpi),将涵盖现有的系统处理办法和评估框架,有助于生态城市的发展。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作了题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和生态城市指标研究》的演讲,他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关压力-状态-反应的PSR分析方法,介绍了过去30年中国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发展和生态足迹的生态城市指标及其分类,并指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提高以资源生产率和生态发展绩效为内容的绿色竞争力,以及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目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五)中外生态城市的理论与范例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邹涛作了题为《全球低碳生态城市案例观察与对比分析》的演讲,认为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40年,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案例不胜枚举,成绩卓著者众多,同时也不乏计划搁浅弃置的例子。他通过对全球近180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相关信息的详细对比,从空间分布、时间事件、技术特点、经济与制度倾向等方面,揭示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全球趋势和建设规律,总结了作为前车之鉴的典型案例的经验与教训。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奥雅纳(中国)规划发展总监叶祖达作了题为《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率:成本效益分析》的演讲,认为目前对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问题的全面研究比较缺乏,而建立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在对目前国内不同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调查基础上,他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并介绍了九个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效益研究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系主任秦波博士作了题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建筑碳排放——北京案例》的演讲,认为规划与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北京1?188份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他发现影响建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数、收入以及所在区域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并指出家庭建筑碳排放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随着人口密度的提升而降低,同时弹性也在减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谭纵波作了题为《开展“非规范化”城市规划的路径探索——以青海省玛多县的城市规划为例》的演讲,认为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大多依据各种法规规定、技术规范和定额标准进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规范化”途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一,全国统一的法规规定、技术规范和定额标准难以对所有的地区和城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考虑。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玛多县就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案例,它提供了解决迫切问题的“非规范化”规划路径。
  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居住事业二部总经理郭淳作了题为《绿色健康住区——结合保障房住宅区及商品房住宅区案例》的演讲,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当今我国居民对住房的大量需求亦对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可以引入对环境质量的量化分析,及针对套型辅助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从而设计出均好性强、舒适度高、百姓买得起更住得起的高品质的绿色宜居住宅。
  (六)城市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作了题为《中国城市化:内在机制与深层挑战》的演讲,认为按照Peter Hall的分类,目前世界上的城市有三类:一类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已经到了应付老龄化的成熟阶段;第二类是“对付非正式超限发展”的城市,就业、经济发展都有很多困难;第三类是“应付奋力成长”的城市,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强,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属于此类。如果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出现的各种悖论,就可以找到一个分析的立足点了。
  南开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鹤作了题为《城市产业发展低碳化的实证研究》的演讲,认为传统的能源预测主要是基于“从当前的趋势进行延伸”,除了预警功能以外,带来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价值并不是很大,因此采用反推法,结合实证研究,寻找行业节能路径,才能有针对性地重点进行宏观财政调控,并通过微观行业规模引导、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相关政策来解决节能、降耗、减排的问题。
  (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文国玮作了题为《历史名城保护交通问题解析》的演讲,认为如何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中旧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机动交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他分析了历史名城中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城市总体布局和旧城内外交通关系等方面,提出协调机动交通发展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规划思路和规划对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阳建强作了题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的演讲,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处理,长期以来主要是规划师从主观和感性的角度分析处理基础数据,存在主观随意性大和数据处理速度慢等明显缺陷。空间信息技术介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过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作了题为《城市遗产视野中的深圳城市源街区》的演讲,认为深圳是中国经济特区城市,在近3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其城市源街区(东门老街)的原有建筑几乎更新换代,但街道肌理尚存,历史文脉与商脉仍然沿续至今,虽然按今天的标准,不能被列入城市遗产(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名录,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仍然属于城市遗产保护的范畴,需加善待。
  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翔作了题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模式比较与分析》的演讲,认为有必要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一些模式(如大拆大建式、立面改造式、有机更新式等)及其利弊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在今后的项目中努力寻求“形态”与“功能”、“文态”与“业态”、“政策”与“市场”、“居民”与“开发商”等多元的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此外综合论坛还设立了“城市生态细胞-立体城市模式探索”、“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实践”分会场,探讨了我国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从研究制定低碳生态指标体系、发布建设标准或导则阶段转入全面实施关键期,亟需开展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低碳生态专项规化研究和实践,以对接上位规划、细化落实低碳生态建设目标、明确实施保障和技术路径。
  总之,“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紧紧围绕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与发展模式转型、数字化和城市管理、城市生态、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建筑与生态住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碳减排技术与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低碳循环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先进案例与控制性详规编制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学术研讨。会议积极借鉴先行国家的先进经验、创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参与和深入探讨下,为共同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各类挑战提供了高规格的学界交流的专业舞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使城市呈现更多的生态魅力。
  责任编辑:张炜
其他文献
导读:汉语的动物文化词本身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搭配意义、象征意义等,这是来自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动物文化词时的难点,因此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  汉语教学教什么?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重视结构→既重视结构又重视功能→结构、功能、文化并重的嬗变。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对文化的重视成为对外汉语教
期刊
导读:微时代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既因转型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引发,也因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从对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的表现与政府应对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网络不甚了解,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以及应对经验不足、方法使用不当、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其中,有关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的滞后与缺失更成为政府监管失利的重要原因。基于当前网
期刊
一、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提出问题一定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解决问题;而提不出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一个能发现问题的管理者是称职的,能发现很多问题的管理者是出色的。  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你就什么也不是。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是什么、应该干什么、为谁而存在,不然,你就什么也成就不了。  三、不在质量上斤斤计较,就难在数量上绰绰有余。在生活中,“放下”和“提
期刊
导读:法治社会不应当仅仅依靠“硬法”来治理,还应当借鉴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充分发挥“软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性,运用协商性的文明执法方式来解决争议。本文以扬州市江都区城管局的调研结果为依据,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期找到走出执法困境的可能性方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小商贩占道经营的问题成为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小商贩与城市管
期刊
导读:京津冀一体化为建设“大保定”带来了很多机遇,但路网通达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区划内部小城市之间的联系,保定行政区划以外的附近区域与保定间的“断头路”问题也影响了京津保一体化,只有构建“大保定”才能够促进京津保一体化发展。在“大保定”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提高路网的通达程度,还需要将保定的发展思路从“一城三星一淀”扩展为“一核三群一线”。“一核”即“一城三星”思路下的保定,“三群”即保定群、涿州群和定
期刊
导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科技交流已经成为维系我国与邻邦日本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2012年6月21日假座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2012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本部间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也是汇聚中日工程技术智慧、增进民间工程技术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论坛所展开的热烈交流,既造福两国人民,更受益人类未来。  2012年
期刊
导读: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过程中,城管执法能力已成为包括过程管理能力、服务公众能力、公众参与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体系。对济南城管的实地调研和市民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市民对城管工作效率、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公众参与组织和制度建设以及先进城管技术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城管危机应对能力、执法态度与服务能力、公众回应能力和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满之处。因此,提升城管执法能力需着重
期刊
导读:现代法治文明社会,城市管理的核心是依法规范。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群众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繁重、复杂多样。如何保持城市环境的整洁有序,城市运行的平稳安全,以及市民生活的和谐安定,关键要有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作支撑和保障。  “十二五”期间,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
期刊
导读:要使绿色交通成为现实,不仅需要政策和技术、规划与实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被出行者普遍接受并主动采用,这就要求绿色交通方式及相关技术满足并能够更好地实现交通系统的核心功能——可达性和机动性。基于这两者在发展绿色交通中的关键意义,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6项系统措施及建立基于GIS平台的可达性计算方法,有助于构建面向环境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对策和下一代环境友好驾驶反馈系统,为发展具有优良可达性的绿色交通提
期刊
本文面世日(7月25日),正值伦敦奥运会即将鸣锣开场时(7月27日)。四年前,为彰显泱泱大国之风,北京奥运会不惜投入巨资,竭尽豪华排场之能事;四年后,伦敦奥运会反其道而行之,倡导“勤俭办奥运”,尽显英国人崇尚简约之习俗。所以,此时续说“勤俭”,不得不要提及伦敦奥运会。  首先,两届奥运场馆建设的耗费相差悬殊,北京总投资是130亿美元,伦敦总预算是24亿美元;其次,两届奥运开幕落幕的场面规模难以比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