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趋势。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生活“语文化”,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
  【关键词】生活化 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97-02
  新课改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感悟、积淀情感、形成态度、端正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不能是课堂内的“闭门造车”,应广泛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情感体验角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引起思考。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探讨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经历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文课本的知识教学,没有把知识和知识的土壤——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效果是不显著的。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学的时空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室,而是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的大部分知识来自生活,但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高度的归纳、概括与情感的处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情绪尤其是兴趣的主导,其学习、生活、情感都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对感兴趣的东西、实践活动性环节的学习渴望要强,而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比较抗拒。结合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学生拓展思考的线索,有利于学生顺畅地与教师以及文本“对接”。比如在《读碑》一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事先所了解到的学生外出旅游以及参观的机会较多,所以在预习环节安排学生讲述自己旅行或者探亲经历中有关纪念碑、墓碑等感想。不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参观博物馆内纪念碑的情况,从碑文、碑高、碑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有些学生介绍了假期回老家祭拜先人时见到墓碑的感想,尤其是听到家里长辈谈起已故先人的一生时也引发了自己的很多感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鲜活的生活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打造生动的课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将课程讲授完,学生对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对知识的应用价值缺乏体验,对知识的应用技巧训练不够,语文对学生而言成为难以学会、难以运用的一门科目。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口语交际——拒绝”的教学设计里,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收集来的影视剧中的多样化的拒绝情境,如“遗憾型”的拒绝:“难得您开一次口,我却实在是不能答应您,真的很抱歉”;“过失型”的拒绝:“我能力不足,反而会拖您的后腿,所以不能答应你”;“替代方案” 的拒绝:“这周是不行了,下周的话我可以帮忙”,等等。由此向学生传授在交际情境中一般用到的拒绝技巧和方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甚至全息景等技术,把生活场景、自然环境、人物交流互动等影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可以化单调为多样、化枯燥为有趣,也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以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自信。
  (三)结合活动增强学生体验。传统的语文教育只重灌输、只重视知识教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是抽象的概念。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与人生体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趋于稚嫩,但是高中学生对生活积极热情,乐于尝试,爱好动手活动。可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其中,增强语文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广阔的天地,结合课文注重放开学生的手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强体验。结合书本课文的学习,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去参观烈士陵园、纪念人物、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讲解员的介绍当中吸收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主要是对外出参观活动进行记录、对某个历史人物事迹或者历史活动进行文学性的描述与议论;在学生有疑问与质疑时,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予以释疑,让学生自动内化知识。同样,笔者十分重视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体验,并汲取生活的营养,通过“我所热爱的课外游戏活动”、“我的课外兴趣”等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语文的实践,用语言去参与表达、交流与分享,积累经验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成长,打破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拓展语文教学资源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为此,学生平时应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增强生活的交流与感悟。
  (一)關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知识,时时都有语文信息的传递,生活能够提供给我们丰富而又多样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加利用。比如电视节目、杂志、广告、网络微博、博客等都涉及语文知识的应用,但是一些社会传播机构对信息的准确性的审核不够,滥用与错用语文知识的情况大量存在,笔者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如有的是一天看半小时新闻,有的是阅读报纸,有的是看一档电视节目,有的是更新博客日记等。要求学生每周分享一次:可以分享优美的词汇与句段,摘出发现的语法错误、字词误用等以提醒大家。   (二)增强生活交流与感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活动就是对语文知识的最好锻炼与运用,比如向父母汇报学校的生活,写日记、发博客记录生活的点滴,写信、写祝贺卡、看望亲朋长辈等也都是语文常识的一种生活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里,笔者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领会语文的内涵,比如在《习惯成自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自己在家里经常能够听到这句话“习惯成自然”,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借此机会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一个人应当必须养成哪些基本的习惯?现在你认为自己哪些习惯还不具备、还有欠缺?你现在最希望自己养成的习惯是什么?为此,你有怎样的养成计划和步骤呢?跟你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他们又会给你怎样的建议。生活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生活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善于去感悟、去反思,我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长。
  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课外延伸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一种结果,但不是唯一的结局,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并创造,把“课堂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动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学习,就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参考研究问题,并为每个课题编制详细的研究指导方案和展示、报告要求,供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活动,拓宽视野,自主探索,充分体验到自由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口语交际——拒绝”的教学结尾部分,给学生列举了“拒绝”的参考书:《学会说“不”》《50个小练习让你学会说“不”》《积极说“不”》《不要这样好吗:委婉表达拒绝的艺术》《生活中拒绝的艺术》等书籍,拓展学生的语言技巧与艺术修养;在《读书活动》的教学设计里,笔者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选择知识性强的书籍,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趋势。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生活“语文化”,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刍议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8(1)
  [2]刘佳明.浅论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J].科技资讯,2009 (29)
  [3]周菊.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沈丽娟.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文学教育(中),2013(7)
  (责编 刘 影)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阅读能力 文本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42-01    阅读是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小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会直接影响其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的形成。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体验,启发学生进
2013年5月29日,为期3 天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此次展会得到了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共同主办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国际化盛会。  农业部中国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先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先生,农业部规划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