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居人事少,独坐小楼中。五月江深处,梅花落晚风。”枝山允明。钤:祝允明印、希哲子,二印。收藏印:啬道人观男孝同孝肃孝宽女孝英侍。
此幅作品通篇看去,书法强劲、奔放、激越,格调雄奇、跌宕,变化多端,艺术风格自然天成。行与行之间距离很紧,互为呼应,互相渗透,有时完全打破行距;字与字,笔与笔之间亦有穿插,在对应之中求一致,使长短、大小、正斜、曲直、连断、轻重、虚实等表现手段得以充分运用,给人以变化莫测、千姿百态的感觉。用笔急速、流转之中有波动,连带之中有断笔;点、戳、剔、挑、闪、越、腾、挪,生动活泼。行笔急中有缓,动中有静。加上硬毫笔的特有效果,尤显刚劲、苍拙。波画大胆伸张,横画力若担山。这些在作品中表现得都极为醒目。一方面体现着黄豫章的笔意,另一方面突显着祝允明本人的个性神采。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追求目标。为达此目标,他认为必须“性”与“功”并重。所谓“性”是指人的精神,而“功”则是创作的能力和功夫。在他的“性、功”并重说中,只有功夫而无精神,无以显神采,只有精神而缺乏表达的功夫,仍无以显神采,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兼备。对于“功”,他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当时不愿学习传统,或把学传统称之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曾写下《奴书订》予以批驳。他晚年在其著作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种理论完全基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刻认识。在他的理论中: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已,在根本上对此法则是不能改变的。在他看来,唐代之书法能循前人之理,按法则来写;宋初也还不算太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异于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才算有赵孟頫扭转了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源必须向晋唐学习,在熟悉了传统之后必须在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否则便不能达到祝允明对“功”的最终要求。他在著述中还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楚霸王项羽和五代时后汉名将史弘肇的勇猛,用以开拓自己的书艺雄风。所以说,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反对真正意义上的“奴书”,即所谓一味泥古,并泥古不化的風气。祝允明对书法创作中所谓“性”的理论没有太多的论述,在这方面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应该说祝允明的书法创作得益于他精辟的书艺理论的修养,也就是对书法创作较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认识;另外,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亦为明朝大书法家,他的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前面提到他的岳父李应祯也是一代名家。李应祯曾说自己学书四十年才有所得。其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有很深的影响。祝允明在谈自己学习书法时说:前辈从不让他学近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他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在书艺上的发展做了铺垫。
祝允明,字希哲,生而枝指,因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弘治五年(壬子,一四九二)举人,后授广东兴宁知县,稍迁应天(今南京)通判。谢病归家。嘉靖五年丙戍(一五二六)卒,年六十七岁。上推应生于天顺四年庚辰(一四六〇),“工书,名动海内。”善诗文,有《怀星堂集》三十卷等行于世。小传详见《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允明楷法出入魏、晋,晚年狂草奇纵。《名山藏》评为“国朝第一”。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云:“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
行草五言绝句 明 祝允明
水墨纸本轴
纵一百五十一.五厘米 横三十八.五厘米
此幅作品通篇看去,书法强劲、奔放、激越,格调雄奇、跌宕,变化多端,艺术风格自然天成。行与行之间距离很紧,互为呼应,互相渗透,有时完全打破行距;字与字,笔与笔之间亦有穿插,在对应之中求一致,使长短、大小、正斜、曲直、连断、轻重、虚实等表现手段得以充分运用,给人以变化莫测、千姿百态的感觉。用笔急速、流转之中有波动,连带之中有断笔;点、戳、剔、挑、闪、越、腾、挪,生动活泼。行笔急中有缓,动中有静。加上硬毫笔的特有效果,尤显刚劲、苍拙。波画大胆伸张,横画力若担山。这些在作品中表现得都极为醒目。一方面体现着黄豫章的笔意,另一方面突显着祝允明本人的个性神采。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追求目标。为达此目标,他认为必须“性”与“功”并重。所谓“性”是指人的精神,而“功”则是创作的能力和功夫。在他的“性、功”并重说中,只有功夫而无精神,无以显神采,只有精神而缺乏表达的功夫,仍无以显神采,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兼备。对于“功”,他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当时不愿学习传统,或把学传统称之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曾写下《奴书订》予以批驳。他晚年在其著作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种理论完全基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刻认识。在他的理论中: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已,在根本上对此法则是不能改变的。在他看来,唐代之书法能循前人之理,按法则来写;宋初也还不算太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异于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才算有赵孟頫扭转了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源必须向晋唐学习,在熟悉了传统之后必须在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否则便不能达到祝允明对“功”的最终要求。他在著述中还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楚霸王项羽和五代时后汉名将史弘肇的勇猛,用以开拓自己的书艺雄风。所以说,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反对真正意义上的“奴书”,即所谓一味泥古,并泥古不化的風气。祝允明对书法创作中所谓“性”的理论没有太多的论述,在这方面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应该说祝允明的书法创作得益于他精辟的书艺理论的修养,也就是对书法创作较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认识;另外,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亦为明朝大书法家,他的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前面提到他的岳父李应祯也是一代名家。李应祯曾说自己学书四十年才有所得。其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有很深的影响。祝允明在谈自己学习书法时说:前辈从不让他学近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他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在书艺上的发展做了铺垫。
祝允明,字希哲,生而枝指,因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弘治五年(壬子,一四九二)举人,后授广东兴宁知县,稍迁应天(今南京)通判。谢病归家。嘉靖五年丙戍(一五二六)卒,年六十七岁。上推应生于天顺四年庚辰(一四六〇),“工书,名动海内。”善诗文,有《怀星堂集》三十卷等行于世。小传详见《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允明楷法出入魏、晋,晚年狂草奇纵。《名山藏》评为“国朝第一”。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云:“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
行草五言绝句 明 祝允明
水墨纸本轴
纵一百五十一.五厘米 横三十八.五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