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间陋室,一碗炸酱面,一辆自行车,每月给身在农村的老母亲汇款300元,是侯勇扮演的“农民的儿子”某部委项目处处长的日常生活。然而,另一处,他的隐蔽豪宅里却藏着2亿多元现金,塞满了冰箱、衣橱、床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场功力颇深,用触目惊心的方式生动揭示了“小官巨腐”的双面人生。
陸毅扮演的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怒斥该贪腐官员:“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剧中人物颇具深意的对白,让我们在关注《人民的名义》反腐主题的同时,更无法忽略掉这部影视作品暗含的一条主線——人民至上。
敲响警钟 赢得喝彩
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之基,虽然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在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当今,却被部分为官者淡出了自己的视野。
贪官丁义珍潜逃前,在觥筹交错间,冠冕堂皇地说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被全场随声附和;而吴刚扮演的达康书记掏心掏肺地对自己的妻子说出“不能把我们的党组织看成是梁山的忠义堂,党性和情谊一定要分开”之类的话时,却被认为是“官话”。当“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被当作一句口号时,《人民的名义》醍醐灌顶,给为官者敲响了一记警钟,也赢得了人民的喝彩。
“我们都是为人民打工。”“唯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真真切切地为人民办好实事儿!”“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别看他官小,在老百姓眼里,那也代表着政府。”这部尺度颇大的反腐大剧,在揭露官场政治生态的同时,也在时时提醒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
令人欣慰的是,不同于以往官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部剧在表现汉东省政治生态的过程中,为人民留足了戏份。
剧中的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是围观,也不真的如网络用语所说的“吃瓜群众”,而是从拿起锄头、火把,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其中,有代价、也有成长。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可以说是鲜明的代表,而大风厂另一名职工代表王文革也是代表,这个人物虽然悲情,但却真实反映了权利被侵害者的现实困惑。
王文革们的生存困局
王文革的扮演者李学政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也是《人民的名义》的总监制、总发行人。
现实中的李学政少了剧中人的偏执和犀利,但也是一个会被人过目不忘的人,瘦骨嶙峋、眼窝深陷。他自嘲:“被导演一眼看上,说我面相比较苦情,长得又比较土,所以就觉得饰演这个工人比较合适。”该剧播出后,剧中王文革的形象被网友评价“表情到位,视死如归,随时能和你拼命。”
李学政为《民生周刊》记者诠释了他对王文革这个角色的理解。“这是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大风厂的职工代表,一生命运与大风厂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他偏执、悲情,他的全部生活来源依赖于大风厂,他的认知与阅历存在局限性,让他只能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义无反顾。”
虽然李学政的戏份不多,但还是往返了南京七八次,每次表演都跟群众演员待在一起。作为《人民的名义》投资方之一的上海利达影业总裁李贡在李学政拍戏期间前去南京探班,当时李学政刚刚拍完戏,脸上还带着大风厂大火后毁容的妆,“我们跟毁容后的王文革一起在餐厅吃饭,餐厅的客人都被他吓到了!”李贡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
李学政还向《民生周刊》记者剧透了一下后面的剧情,“接下来还会有王文革的戏,他在大火中被烧伤毁容,为了生存,他铤而走险,甚至参与了绑架,而在这场绑架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再次挺身而出,却不幸牺牲!”
让人又哭又笑的作品
《人民的名义》不仅有各路老戏骨,也有各种小人物,不仅反映了大风厂职工的股权权益问题,也反映了像达康书记妹妹一样的企业教师事业编制的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民意。
“这是一部让人又哭又笑的影视作品,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看乐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述,“当老检察长陈岩石在省委常委会上讲到‘共产党员的特权就是背炸药包’时,我哭了;当达康书记让孙连城在信访窗口前半蹲半站,而省委书记沙瑞金用同样的方式让达康书记也体验了一把信访窗口的奇葩设计时,我乐了。”
哭笑总关情,无论是哭是笑,总之,《人民的名义》是打动人心的,而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人民的名义》自热播以来,好评不断。热播的最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反腐主题,但之所以能够收获满堂彩,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部剧关注了民生,聚焦了民意,抓住了民心。
与其说《人民的名义》是观众人数收视率的大满贯,不如说是人民群众“民心所向,民意所指”,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大至为官理政,小到影视创作,只有将出发点回归到人民,一切才能有最好的结局。
陸毅扮演的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怒斥该贪腐官员:“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剧中人物颇具深意的对白,让我们在关注《人民的名义》反腐主题的同时,更无法忽略掉这部影视作品暗含的一条主線——人民至上。
敲响警钟 赢得喝彩
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之基,虽然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在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当今,却被部分为官者淡出了自己的视野。
贪官丁义珍潜逃前,在觥筹交错间,冠冕堂皇地说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被全场随声附和;而吴刚扮演的达康书记掏心掏肺地对自己的妻子说出“不能把我们的党组织看成是梁山的忠义堂,党性和情谊一定要分开”之类的话时,却被认为是“官话”。当“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被当作一句口号时,《人民的名义》醍醐灌顶,给为官者敲响了一记警钟,也赢得了人民的喝彩。
“我们都是为人民打工。”“唯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真真切切地为人民办好实事儿!”“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别看他官小,在老百姓眼里,那也代表着政府。”这部尺度颇大的反腐大剧,在揭露官场政治生态的同时,也在时时提醒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
令人欣慰的是,不同于以往官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部剧在表现汉东省政治生态的过程中,为人民留足了戏份。
剧中的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是围观,也不真的如网络用语所说的“吃瓜群众”,而是从拿起锄头、火把,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其中,有代价、也有成长。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可以说是鲜明的代表,而大风厂另一名职工代表王文革也是代表,这个人物虽然悲情,但却真实反映了权利被侵害者的现实困惑。
王文革们的生存困局
王文革的扮演者李学政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也是《人民的名义》的总监制、总发行人。
现实中的李学政少了剧中人的偏执和犀利,但也是一个会被人过目不忘的人,瘦骨嶙峋、眼窝深陷。他自嘲:“被导演一眼看上,说我面相比较苦情,长得又比较土,所以就觉得饰演这个工人比较合适。”该剧播出后,剧中王文革的形象被网友评价“表情到位,视死如归,随时能和你拼命。”
李学政为《民生周刊》记者诠释了他对王文革这个角色的理解。“这是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大风厂的职工代表,一生命运与大风厂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他偏执、悲情,他的全部生活来源依赖于大风厂,他的认知与阅历存在局限性,让他只能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义无反顾。”
虽然李学政的戏份不多,但还是往返了南京七八次,每次表演都跟群众演员待在一起。作为《人民的名义》投资方之一的上海利达影业总裁李贡在李学政拍戏期间前去南京探班,当时李学政刚刚拍完戏,脸上还带着大风厂大火后毁容的妆,“我们跟毁容后的王文革一起在餐厅吃饭,餐厅的客人都被他吓到了!”李贡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
李学政还向《民生周刊》记者剧透了一下后面的剧情,“接下来还会有王文革的戏,他在大火中被烧伤毁容,为了生存,他铤而走险,甚至参与了绑架,而在这场绑架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再次挺身而出,却不幸牺牲!”
让人又哭又笑的作品
《人民的名义》不仅有各路老戏骨,也有各种小人物,不仅反映了大风厂职工的股权权益问题,也反映了像达康书记妹妹一样的企业教师事业编制的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民意。
“这是一部让人又哭又笑的影视作品,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看乐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述,“当老检察长陈岩石在省委常委会上讲到‘共产党员的特权就是背炸药包’时,我哭了;当达康书记让孙连城在信访窗口前半蹲半站,而省委书记沙瑞金用同样的方式让达康书记也体验了一把信访窗口的奇葩设计时,我乐了。”
哭笑总关情,无论是哭是笑,总之,《人民的名义》是打动人心的,而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人民的名义》自热播以来,好评不断。热播的最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反腐主题,但之所以能够收获满堂彩,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部剧关注了民生,聚焦了民意,抓住了民心。
与其说《人民的名义》是观众人数收视率的大满贯,不如说是人民群众“民心所向,民意所指”,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大至为官理政,小到影视创作,只有将出发点回归到人民,一切才能有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