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说的“一国两制”有我们台湾的制度也需要大陆的配合。一方面是台湾没有实施的诚意,大陆对我们的了解也有限。所以才又把它提出来,希望两岸的政府了解到一个离岛的处境。金门有地理区位优势,为什么不把这优势加以发挥呢?
编者按:
金门是距离祖国大陆最近的台湾城市,最窄处仅2310米。除了现有的厦金“小三通”航线外,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在两地之间兴建一座“厦金大桥”,进一步缩短厦金两地之间的距离。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金门应该在两岸的互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李炷烽两任金门县长,赴大陆参访交流49次,为全台县长之冠。从你死我活的炮战到和平和解的谈话,他是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的亲历者见证者。虽是诸侯角色,但他视野宏大,口才很好,时时被台湾蓝、绿阵营称为“麻辣人物”。
2009年12月初,在即将卸任县长职位时,他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访问。回答了包括厦金特区、厦金大桥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并展望了金门未来的角色和作用。这也是他作为金门的地方官最后一次接受大陆媒体的采访。
将金门打造成“厦门的后花园”
《南风窗》:关于“厦金自贸区”,福建方面很积极很想推动,他们有意将这个意想中的“经贸特区”建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验区,此事在你的任上有过努力,当初你是怎样的意愿?
李炷烽:“小三通”走过了9个年头,“大三通”接着上马,两岸重要领导人互访、交流成了常态,这放在两岸历史的时空里是不可思议的,但今天做到了,意即两岸官方在“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思维及前提下,正思索着共盛共荣的可能,而金厦特区或金厦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下的一项政策构想;以金厦特区作为两岸和平试点,既是一种创意、一次历史使命,更是两岸图谋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会。
《南风窗》:在这个构想的特区中,金门充当怎样的角色?
李炷烽:“金厦特区”构建实为双赢之举,金门愿意扮演两岸政策“试验田”的角色,无论是金融、教育、旅游等各项政策,都可以在金门试行后再加以推广。我们不讳言,这是由于难以抵抗厦门乃至大陆的“吸金效应”,希望借地利之便,将金门打造成“厦门的后花园”。而经常往来两岸的台商,则希望金门早日成为两岸间的“自由经济贸易特区”。
《南风窗》:在促成这个特区的同时,福建还正在进行平潭岛的开发,你听说此事了吗?
李炷烽:选定金厦作为两岸经贸、和平的试点,非王婆卖瓜,而是基于历史因缘及区位优势发展下的必然。经济特区的划设是中国大陆一项重要的改革成就,而这项成功经验恰是“金厦特区”可行性论证的最佳保证。我当然听说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开发的事,这还真发令我们忧心。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岛屿,在海西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权力下,平潭大有取代厦门成为两岸直接对接门户的趋势。但我们相信,危机就是转机;平潭对金门而言,既是警讯,更是激励。为了保持战略高度,我们正委托台湾竞争力论坛的张亚中教授进行“金门国际自由市”规划。
《南风窗》:给金门重新定位吗?
李炷烽:我们强调的国际自由市,包含三个概念:第一,享有管理人员进出的自主权。第二,财政与税收的自主权。第三,重大建设的自主权。在这样的基础下,金门自然可以对全球开放自由流通,给予外来投资租税减免等特别支持,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海西经济特区的经济联系,成为海西最自由的运筹中心。
政治需要诉诸理想性,政策规划更要有前瞻性。我以为,“金门国际自由市”是可超越平潭“两岸共治共管”政策的前瞻战略构想;所有关心金门建设发展的朋友,或许可以以此为引子,凝聚共识,一起努力。厦金大桥的阻滞在“行政院”
《南风窗》:兴建“厦金大桥”,是你竞选时对选民作出的承诺,大桥目前的进展状况如何?你怎么向选民解释?
李炷烽:建大桥是我竞选县长时给金门百姓的承诺,他们因此而选了我,你说金门的百姓支持建桥吗?当然支持。金门绝大多数百姓都对建设大桥充满了期待,只有少部分金门人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反对,但他们其实也很清楚,金门需要这座桥,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发展。所以,我一直将“建设厦金大桥”看作是建立“厦金经济生活网”计划的重要部分,不遗余力地推动。
作为金门县的县长,从民生来讲,当然是为了金门百姓的生计问题。金门基础设施一直很薄弱,水电和通讯都急需外力的补助,就拿金门的水来说,金门现在的用水有大约一半是靠地下水,但金门又是个岛,如今地下水已经抽用过度,水质变差,面临海水倒灌的危机,就说金门现在重要的支柱产业——金门高粱酒,如果水质持续下降,那未来金门高粱酒的生产都成问题。而如果能够建设厦金大桥,就能通过大桥将大陆的水电引人金门。有了水电等基础资源的保障,金门的经济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目前,具体的技术评估委托给民间一个桥梁建设机构,海底勘测基本已经完成,县政府也花费了几千万的新台币,依据专业的评估,大桥的走向暂时定在“大嶝、小嶝、五龙山”这条路线。按照这个方案,金厦跨海大桥的长度在8-11.4公里左右,开车只需20分钟。目前此项目在台湾行政单位也进入了评估阶段。
《南风窗》:据媒体的信息说,马英九多次表达了赞同大桥建设的观点,可“行政院”持回避态度,是这样吗?
李炷烽:属实吧。金厦大桥的兴建影响金门发展,马英九对此倾向支持,但是,行政院吴敦义院长却直接表明“目前不合时宜”。他认为,若兴建将使台湾和大陆领土“首度接壤”,会引发政治联想。我则以为,避谈兴建金厦大桥是“视野短,格局小”。
事实上,相关的路线规划、工程评估我们都做过了,也都准备好了,就等“行政院”点头。台湾学者甚至建议我们,发动两岸民间团体集资建桥,放手干吧!因为这绝对是兼利金厦区域繁荣、中华民族和平共荣的首等大事。希望当局真的听进我们的声音,重视金门历史定位与存在的价值,让这座两岸历史之桥早日肇建。
集两岸制度之长
《南风窗》:2006年你提出要在金门搞“一国两制”的试验,当初的动因及现在的情况如何?
李炷烽: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可以解开目前台湾法规制度对金门发展的束缚,以特区、特有法令来建构的制度,取两岸制度之长,将金门列为“特殊的行政区”,以利金门发展,为两岸开启另一种互动选项,谋求两岸双赢。
台湾现正陷于两岸纷争的政治泥淖中,不能统也不能独,试验区或许可以为台湾找一个新的出路,一条“新新中间路线”,这将是两岸在“一中”与“两国”间,重新思索和调整彼此特殊关系的最佳选项。
事实上,金门自古以来就是试验区,我们过去实施过所谓的战地政务。过去金门到台湾实行出入境管制,金门的物资进出台湾也要管制,金门所使用的货币和台 湾也不太一样。我们以前就是在“两制”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会觉得实施“一国两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两岸直接往来,这也是另外一个阶段的一种“一国两制”。
台湾制度优越的,我们学习台湾制度;大陆制度优越的,我们就学习大陆制度。制度和构想的本身就是要为两岸经贸发展和促进共荣和平,营建一个互利的平台,集两岸政经制度之所长,在金门做试验。
《南风窗》:真能实现你理想中的“一国两制”,这对金门及金门百姓有何好处?
李炷烽:假如“一国两制”的试验区能够逐步扩大,对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我所说的“一国两制”有我们台湾的制度也需要大陆的配合,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已经开始在做了,只是以前没有把正式的名称提出来而已。现在做的还不是很顺畅。一方面是台湾没有实施的诚意,大陆对我们的了解也有限。所以才又把它提出来,希望两岸的政府了解到一个离岛的处境。金门有地理区位优势,为什么不把这优势加以发挥呢?台湾每年有400多万人去大陆,当局只限定少数人可以从这里进出。让老百姓可以更省钱也更节省时间的方式不进行,舍近求远,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法律上当然必须慢慢寻求突破,现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的限制。就像我作为一个县长,和厦门那么接近也有很多来往,但是我每次去,台湾就要对我做很多限制,我觉得这不合理。
“小三通”改变金门角色
《南风窗》:金门已由过去“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的“反共前哨”,跃升为两岸交流的急先锋,是不是“小三通”改变了金门的角色?
李炷烽:50年前,金门是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沿。那时的金门是连接海峡两岸的一根“军事脐带”。30多年后,金门变成了两岸的“政治脐带”。
金门自1992年11月7日解除长达半世纪的战地政务管制,经历过风光的旅游产业巅峰期,也面临着经济与产业的转型;2001年1月2日起试办“小三通”,通航9年来,累计进出境人次逾350万人次;2008年6月19日扩大“小三通”后,则面对着“大三通”的冲击。金门可谓命途多舛,但金门一如既往地斗志昂扬,不但未见预期的萎靡,反在县府及金门各界的努力下,争取到庞大的陆客赴台游中转人潮,为金门的文化观光产业注入一股活水。但金门的未来何去何从?已是不容逃避的课题。
“小三通”的成就正是金门施政成效的重要指标。金门乡亲对“小三通”的观感从“通三小”般的排斥、接纳,到今日还能从其中获取些微经济利益,县府的角色,一路走来,可谓备极艰辛、得来不易。
《南风窗》:目前两岸“小三通”已经正常化,这对厦金形成共同生活圈有何影响?
李炷烽:就如马英九所强调的,思考金门问题不能只看眼前,金门发展的愿景,未来金门与厦门这两门将是两岸和解之门、和平之门与合作之门,和平思维就是双赢思维,两岸在这个共同思维之下,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丰收季节。
我也常讲,金门的未来在大陆,而非台湾。金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经贸与观光,今后经济增长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开放,观光人口更指望大陆方面的积极挹注。
《南风窗》:“小三通”及金门在两岸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凸现之后,现在,金门还在规划“大学岛”作为招收大陆学生的“滩头堡”?
李炷烽:因地理优势,金门县近年提出“大学岛”构想,希望循“小三通”方式,让金门先行招收陆生,并由当地“立委”与教育部门、“陆委会”寻求修法的可能。目前,高雄大学已取得用地,近期动工兴建校舍;铭传大学10年前就在金门布局,以硕士在职专班作为前哨战。
《南风窗》:你亲历“小三通”的变迁过程,也经历了绿蓝执政的不同态度,你的感想如何?
李炷烽:当前,两岸政策的主导权仍死死地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政府虽说有建议权,但多数是石沉大海、杳元音讯。蓝绿执政最大的相似处,在于行政官僚总如驼鸟般把头埋在沙子里;马英九团队或许偶尔还愿意探出头来呼口气,看看周遭发生了什么事,地方的需求符不符合它的政党利益;民进党则是打着民粹的旗帜、仇共到底,对金门地方的需求根本不理。在“数人头”的民主体制里,小地方的权益总是最先被漠视的;这是身为金门人的悲哀,也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弊病所在。
《南风窗》:马英九多次表达了对金门发展的关切?
李炷烽:平心而论,马英九就职后,两岸融冰,国共互动交流已经进展到崭新的历史阶段,我想说的是:“人了洞房,不要忘记媒人。”“小三通”之于两岸“大三通”,乃至两岸重启和谈,均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贡献。金门的发展,有赖两岸关系的积极发展、有赖思想的解放,更有赖台湾政党的和解共生。父母不和的家庭的小孩子是很痛苦的,金门的未来发展不应沦为蓝绿意识形态对峙下的替罪羊。
台湾需要有远见的领导人,更需要思想与政策宽松的管理者。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分配现在的资源,制定未来的政策;前瞻、远见只是领导者必备的要件之一,魄力、执行力才能真正带领台湾走出去,迈向大中华和平共荣的新世纪。
《南风窗》:当了8年县长,如何自评?
李炷烽:我在竞选连任第四届金门县长时即宣示,这是最后一战,将来不会再从事任何公职竞选。从事公共事务这么多年来,这样的宣示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个人对当前选举风气恶质、政府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不彰的失落和不满。过去8年来,“小三通”已经渐成气候,但还没有造成具体的深化效益;假若10年后,金门完全发展起来,大家追本溯源,还有人有那个情感与记忆,记得我个人8年来涓滴的努力,我的工作就已经很有价值和成就了。
有媒体以“两岸关系发展的先锋”评价我,我认为是过誉了。所有的成就应该归于群体,个人只求尽其在我。只要对努力的目标已经尽了全力,也就俯仰无愧、不枉春秋了,下台后自然也能放下得失心,云淡风轻、自然惬意地过健康的生活。
编者按:
金门是距离祖国大陆最近的台湾城市,最窄处仅2310米。除了现有的厦金“小三通”航线外,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在两地之间兴建一座“厦金大桥”,进一步缩短厦金两地之间的距离。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金门应该在两岸的互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李炷烽两任金门县长,赴大陆参访交流49次,为全台县长之冠。从你死我活的炮战到和平和解的谈话,他是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的亲历者见证者。虽是诸侯角色,但他视野宏大,口才很好,时时被台湾蓝、绿阵营称为“麻辣人物”。
2009年12月初,在即将卸任县长职位时,他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访问。回答了包括厦金特区、厦金大桥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并展望了金门未来的角色和作用。这也是他作为金门的地方官最后一次接受大陆媒体的采访。
将金门打造成“厦门的后花园”
《南风窗》:关于“厦金自贸区”,福建方面很积极很想推动,他们有意将这个意想中的“经贸特区”建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验区,此事在你的任上有过努力,当初你是怎样的意愿?
李炷烽:“小三通”走过了9个年头,“大三通”接着上马,两岸重要领导人互访、交流成了常态,这放在两岸历史的时空里是不可思议的,但今天做到了,意即两岸官方在“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思维及前提下,正思索着共盛共荣的可能,而金厦特区或金厦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下的一项政策构想;以金厦特区作为两岸和平试点,既是一种创意、一次历史使命,更是两岸图谋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会。
《南风窗》:在这个构想的特区中,金门充当怎样的角色?
李炷烽:“金厦特区”构建实为双赢之举,金门愿意扮演两岸政策“试验田”的角色,无论是金融、教育、旅游等各项政策,都可以在金门试行后再加以推广。我们不讳言,这是由于难以抵抗厦门乃至大陆的“吸金效应”,希望借地利之便,将金门打造成“厦门的后花园”。而经常往来两岸的台商,则希望金门早日成为两岸间的“自由经济贸易特区”。
《南风窗》:在促成这个特区的同时,福建还正在进行平潭岛的开发,你听说此事了吗?
李炷烽:选定金厦作为两岸经贸、和平的试点,非王婆卖瓜,而是基于历史因缘及区位优势发展下的必然。经济特区的划设是中国大陆一项重要的改革成就,而这项成功经验恰是“金厦特区”可行性论证的最佳保证。我当然听说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开发的事,这还真发令我们忧心。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岛屿,在海西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权力下,平潭大有取代厦门成为两岸直接对接门户的趋势。但我们相信,危机就是转机;平潭对金门而言,既是警讯,更是激励。为了保持战略高度,我们正委托台湾竞争力论坛的张亚中教授进行“金门国际自由市”规划。
《南风窗》:给金门重新定位吗?
李炷烽:我们强调的国际自由市,包含三个概念:第一,享有管理人员进出的自主权。第二,财政与税收的自主权。第三,重大建设的自主权。在这样的基础下,金门自然可以对全球开放自由流通,给予外来投资租税减免等特别支持,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海西经济特区的经济联系,成为海西最自由的运筹中心。
政治需要诉诸理想性,政策规划更要有前瞻性。我以为,“金门国际自由市”是可超越平潭“两岸共治共管”政策的前瞻战略构想;所有关心金门建设发展的朋友,或许可以以此为引子,凝聚共识,一起努力。厦金大桥的阻滞在“行政院”
《南风窗》:兴建“厦金大桥”,是你竞选时对选民作出的承诺,大桥目前的进展状况如何?你怎么向选民解释?
李炷烽:建大桥是我竞选县长时给金门百姓的承诺,他们因此而选了我,你说金门的百姓支持建桥吗?当然支持。金门绝大多数百姓都对建设大桥充满了期待,只有少部分金门人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反对,但他们其实也很清楚,金门需要这座桥,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发展。所以,我一直将“建设厦金大桥”看作是建立“厦金经济生活网”计划的重要部分,不遗余力地推动。
作为金门县的县长,从民生来讲,当然是为了金门百姓的生计问题。金门基础设施一直很薄弱,水电和通讯都急需外力的补助,就拿金门的水来说,金门现在的用水有大约一半是靠地下水,但金门又是个岛,如今地下水已经抽用过度,水质变差,面临海水倒灌的危机,就说金门现在重要的支柱产业——金门高粱酒,如果水质持续下降,那未来金门高粱酒的生产都成问题。而如果能够建设厦金大桥,就能通过大桥将大陆的水电引人金门。有了水电等基础资源的保障,金门的经济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目前,具体的技术评估委托给民间一个桥梁建设机构,海底勘测基本已经完成,县政府也花费了几千万的新台币,依据专业的评估,大桥的走向暂时定在“大嶝、小嶝、五龙山”这条路线。按照这个方案,金厦跨海大桥的长度在8-11.4公里左右,开车只需20分钟。目前此项目在台湾行政单位也进入了评估阶段。
《南风窗》:据媒体的信息说,马英九多次表达了赞同大桥建设的观点,可“行政院”持回避态度,是这样吗?
李炷烽:属实吧。金厦大桥的兴建影响金门发展,马英九对此倾向支持,但是,行政院吴敦义院长却直接表明“目前不合时宜”。他认为,若兴建将使台湾和大陆领土“首度接壤”,会引发政治联想。我则以为,避谈兴建金厦大桥是“视野短,格局小”。
事实上,相关的路线规划、工程评估我们都做过了,也都准备好了,就等“行政院”点头。台湾学者甚至建议我们,发动两岸民间团体集资建桥,放手干吧!因为这绝对是兼利金厦区域繁荣、中华民族和平共荣的首等大事。希望当局真的听进我们的声音,重视金门历史定位与存在的价值,让这座两岸历史之桥早日肇建。
集两岸制度之长
《南风窗》:2006年你提出要在金门搞“一国两制”的试验,当初的动因及现在的情况如何?
李炷烽: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可以解开目前台湾法规制度对金门发展的束缚,以特区、特有法令来建构的制度,取两岸制度之长,将金门列为“特殊的行政区”,以利金门发展,为两岸开启另一种互动选项,谋求两岸双赢。
台湾现正陷于两岸纷争的政治泥淖中,不能统也不能独,试验区或许可以为台湾找一个新的出路,一条“新新中间路线”,这将是两岸在“一中”与“两国”间,重新思索和调整彼此特殊关系的最佳选项。
事实上,金门自古以来就是试验区,我们过去实施过所谓的战地政务。过去金门到台湾实行出入境管制,金门的物资进出台湾也要管制,金门所使用的货币和台 湾也不太一样。我们以前就是在“两制”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会觉得实施“一国两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两岸直接往来,这也是另外一个阶段的一种“一国两制”。
台湾制度优越的,我们学习台湾制度;大陆制度优越的,我们就学习大陆制度。制度和构想的本身就是要为两岸经贸发展和促进共荣和平,营建一个互利的平台,集两岸政经制度之所长,在金门做试验。
《南风窗》:真能实现你理想中的“一国两制”,这对金门及金门百姓有何好处?
李炷烽:假如“一国两制”的试验区能够逐步扩大,对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我所说的“一国两制”有我们台湾的制度也需要大陆的配合,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已经开始在做了,只是以前没有把正式的名称提出来而已。现在做的还不是很顺畅。一方面是台湾没有实施的诚意,大陆对我们的了解也有限。所以才又把它提出来,希望两岸的政府了解到一个离岛的处境。金门有地理区位优势,为什么不把这优势加以发挥呢?台湾每年有400多万人去大陆,当局只限定少数人可以从这里进出。让老百姓可以更省钱也更节省时间的方式不进行,舍近求远,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法律上当然必须慢慢寻求突破,现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的限制。就像我作为一个县长,和厦门那么接近也有很多来往,但是我每次去,台湾就要对我做很多限制,我觉得这不合理。
“小三通”改变金门角色
《南风窗》:金门已由过去“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的“反共前哨”,跃升为两岸交流的急先锋,是不是“小三通”改变了金门的角色?
李炷烽:50年前,金门是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沿。那时的金门是连接海峡两岸的一根“军事脐带”。30多年后,金门变成了两岸的“政治脐带”。
金门自1992年11月7日解除长达半世纪的战地政务管制,经历过风光的旅游产业巅峰期,也面临着经济与产业的转型;2001年1月2日起试办“小三通”,通航9年来,累计进出境人次逾350万人次;2008年6月19日扩大“小三通”后,则面对着“大三通”的冲击。金门可谓命途多舛,但金门一如既往地斗志昂扬,不但未见预期的萎靡,反在县府及金门各界的努力下,争取到庞大的陆客赴台游中转人潮,为金门的文化观光产业注入一股活水。但金门的未来何去何从?已是不容逃避的课题。
“小三通”的成就正是金门施政成效的重要指标。金门乡亲对“小三通”的观感从“通三小”般的排斥、接纳,到今日还能从其中获取些微经济利益,县府的角色,一路走来,可谓备极艰辛、得来不易。
《南风窗》:目前两岸“小三通”已经正常化,这对厦金形成共同生活圈有何影响?
李炷烽:就如马英九所强调的,思考金门问题不能只看眼前,金门发展的愿景,未来金门与厦门这两门将是两岸和解之门、和平之门与合作之门,和平思维就是双赢思维,两岸在这个共同思维之下,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丰收季节。
我也常讲,金门的未来在大陆,而非台湾。金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经贸与观光,今后经济增长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开放,观光人口更指望大陆方面的积极挹注。
《南风窗》:“小三通”及金门在两岸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凸现之后,现在,金门还在规划“大学岛”作为招收大陆学生的“滩头堡”?
李炷烽:因地理优势,金门县近年提出“大学岛”构想,希望循“小三通”方式,让金门先行招收陆生,并由当地“立委”与教育部门、“陆委会”寻求修法的可能。目前,高雄大学已取得用地,近期动工兴建校舍;铭传大学10年前就在金门布局,以硕士在职专班作为前哨战。
《南风窗》:你亲历“小三通”的变迁过程,也经历了绿蓝执政的不同态度,你的感想如何?
李炷烽:当前,两岸政策的主导权仍死死地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政府虽说有建议权,但多数是石沉大海、杳元音讯。蓝绿执政最大的相似处,在于行政官僚总如驼鸟般把头埋在沙子里;马英九团队或许偶尔还愿意探出头来呼口气,看看周遭发生了什么事,地方的需求符不符合它的政党利益;民进党则是打着民粹的旗帜、仇共到底,对金门地方的需求根本不理。在“数人头”的民主体制里,小地方的权益总是最先被漠视的;这是身为金门人的悲哀,也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弊病所在。
《南风窗》:马英九多次表达了对金门发展的关切?
李炷烽:平心而论,马英九就职后,两岸融冰,国共互动交流已经进展到崭新的历史阶段,我想说的是:“人了洞房,不要忘记媒人。”“小三通”之于两岸“大三通”,乃至两岸重启和谈,均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贡献。金门的发展,有赖两岸关系的积极发展、有赖思想的解放,更有赖台湾政党的和解共生。父母不和的家庭的小孩子是很痛苦的,金门的未来发展不应沦为蓝绿意识形态对峙下的替罪羊。
台湾需要有远见的领导人,更需要思想与政策宽松的管理者。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分配现在的资源,制定未来的政策;前瞻、远见只是领导者必备的要件之一,魄力、执行力才能真正带领台湾走出去,迈向大中华和平共荣的新世纪。
《南风窗》:当了8年县长,如何自评?
李炷烽:我在竞选连任第四届金门县长时即宣示,这是最后一战,将来不会再从事任何公职竞选。从事公共事务这么多年来,这样的宣示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个人对当前选举风气恶质、政府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不彰的失落和不满。过去8年来,“小三通”已经渐成气候,但还没有造成具体的深化效益;假若10年后,金门完全发展起来,大家追本溯源,还有人有那个情感与记忆,记得我个人8年来涓滴的努力,我的工作就已经很有价值和成就了。
有媒体以“两岸关系发展的先锋”评价我,我认为是过誉了。所有的成就应该归于群体,个人只求尽其在我。只要对努力的目标已经尽了全力,也就俯仰无愧、不枉春秋了,下台后自然也能放下得失心,云淡风轻、自然惬意地过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