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据台湾五十年期间,为达到永久统治台湾,日人在台建立了以传授日语为主的一整套殖民机制,实行差别教育政策。表现有二:一是在学校教育级别的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限制中等和职业教育,严格控制高等教育。二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关键词]日据时期日本台湾差别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即对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兼收并蓄,一视同仁。然而,1895年清廷甲午战败,日人统治台湾后,日人在台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台湾人民的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培养可供其利用的特定的人力资源。为达到此目的,日人在台五十年教育的基本措施是实行差别教育,一方面在学校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以普及日语,同时防止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制造人为的不平等状态。
一、学校级别的设置
学校教育是台湾教育事业的主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日人在台办学是为其统治目的服务,因而在学校级别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我们以下表为例:
1212、1241—1242页。a为1917年数字,b为1943年数字。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人在台广设公学校和小学校,大力发展初等教育。1920年台湾拥有公学校、小学校625所,学生175596人,1935年917所,学生407449人,1944年1099所,学生932525人;适龄儿童就学率,从1917年的13%提高到1943年的71%。日本发展初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台人子弟普遍地掌握日语,实现其同化。正如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所说:“台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三,作为同化之必要手段”[1]。
对于台湾的中等教育,日人也有一定控制。因为他们害怕蹈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复辙,因“广设学校……他日致以其人之刃反伤其人之果”[2],因而主张:“台湾土人教育之至当措置为,以产业上之技能教育为主……尽可能不施高等之普通教育”[3]。因此把受初等教育的台胞引到专门学校、职业学校接受技能等实用性培训,以满足其统治需要的低级人力资源。为此,日人在台湾办的中等教育,从上表可以看出:1920年有中等学校6所,职业学校5所;1935年中等学校为24所,职业学校46所,1944年中等学校发展到45所,职业学校发展到117所。日人在台办的中等教育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台湾地方的需要,即课程设置安排了许多实用性的科目,并采用日式管理。其实质是为了稳定日人在台的统治,训练一批既可供其利用又不会妨碍其殖民统治安定的中下层人才。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威胁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因此严格控制。在台统治50年来,台北帝国大学是日人办的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28年设立,分文政部和理学部,后增设医学部及工学部。日人在台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到迁台日人子弟日益增多,为便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防止“回流”;另一方面,害怕台人子弟赴日和大陆求学后接触到欧战后新兴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思想,进而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待日本在台的统治,对其构成威胁。《台湾民报》曾说:“台湾人近来的向学心日渐增加,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迫切,然而台湾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者的要求,所以多数的台湾学生不得不跋涉重洋到内地中国或外国去留学。对此现象当局者以为于统治上不便当,为欲阻止台湾青年的岛外留学,于是乎着意于台湾大学之建设”[4]。从此则消息可见日人设立台北帝国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日人在台建立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出,日本统治者在台实行的是歧视性的政策,在初等教育上为普及日语,实现其顺利统治,大力发展,在中等和职业教育上为了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有所限制,而高等教育则是严格控制。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
日人在台的各级别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不平等。在台的日本人占据资源优势,而台湾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正如《台湾新民报》所说“向来教育政策有两面,即对内地人(日本人)采用积极的教育,而对台湾人实行消极的教育”[5]。
日人为了顺利实现其殖民统治,在台湾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因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在初等教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实行公学校和小学校制度,日籍儿童上小学校,台籍儿童上公学校。其次,小学校比公学校的师资力量好,教育投资大。1920年代初,小学校有资格教员占教育总数的70.9%,公学校只占42.5%;小学校教育薪金平均1099元,公学校教育薪金仅604元,相距达495元之多;小学校平均每个学生拥有教育经费67元,公学校学生为36元,后者只有前者的53.7%[6]。再次,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别。台湾儿童在公学校修完六年的总课程,其程度一般都在小学校五年级以下。即使到192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台湾教育令》颁布以后,取消了公小学校的区别,但仍有适用于日本人的第一课程表和适用于台人的第二课程表之分,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但考试是以小学校的第一号课表为准出题,因此台湾儿童处于明显的劣势。
台湾的中等学校主要为便利据台的日人子弟升学而设。从上表1930年代初的统计可见,小学校毕业的日人约45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有2000多名,约占半数。而公学校毕业的台人250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却仅有1000余名,不及日人的1/20。原因不仅是升学考试以日人儿童上的小学校的课表为准出题,而且,日本殖民者还规定,报考中高等学校的台湾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录取名额的五分之一”[7]。这些赤裸裸的歧视政策把大部分台人的受较高教育的权利剥夺。对此,《台湾民报》曾公开批评“将台湾人所负担的租税,建设维持学校,然而受教育的恩惠的学生,不但是以收容在台的日本学生为主,甚至每年由日本内地大批移入学生。如此使台湾人负担经费,而教育由日本内地移入的学生,此岂非明白的教育的榨取?”[8]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受到高等教育威胁其统治,因而高等教育的资源基本上由日本学生独占。1928年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其首届入学新生共60人,其中台籍学生仅6人;即使在日据末期的四十年代,日籍学生占81.8%,而台籍学生仅18.9%。[9]另外,日人对于台人所受的教育专业也严格限制,禁止台生接受法律、政治等文法方面的教育。以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为例,在校学生357人中,台人仅85人,文政学部只有2人,理农学部1人,工学部2人,其中有80人为医学部学生,这是因为台湾缺乏医生,日本医生多不愿来台湾,不得不培养一些当地医生[10]。
总之,日人在台处心积虑实行差别教育政策,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受教育程度、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日人的目的是阻止台人掌握高深的学问和社会科学知识,企图使他们永远无知任其驾驭,并不是近年来某些日本人所说的台湾的教育归功于日人。
参考文献
[1]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8.
[2]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绩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331.
[3]吴密察. 从日本殖民地教育制度发展看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A].台湾近代史研究[C].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160.
[4]浪费的台湾大学[N].台湾民报. 1929-3-17.
[5]教育普及运动[N].台湾新民报. 1930-8-23.
[6]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12.
[7]台湾人中等教育的危机[N].台湾新民报. 1931-4-18.
[8]打破榨取的教育政策[N].台湾民报. 1927-9-25.
[9]台湾省51年来统计提要[Z].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编印,1946:1214-1215.
[10] 戴国辉. 台湾与台湾人[M].日本:东京研文堂. 1980:208.
[关键词]日据时期日本台湾差别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即对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兼收并蓄,一视同仁。然而,1895年清廷甲午战败,日人统治台湾后,日人在台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台湾人民的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培养可供其利用的特定的人力资源。为达到此目的,日人在台五十年教育的基本措施是实行差别教育,一方面在学校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以普及日语,同时防止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制造人为的不平等状态。
一、学校级别的设置
学校教育是台湾教育事业的主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日人在台办学是为其统治目的服务,因而在学校级别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我们以下表为例:
1212、1241—1242页。a为1917年数字,b为1943年数字。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人在台广设公学校和小学校,大力发展初等教育。1920年台湾拥有公学校、小学校625所,学生175596人,1935年917所,学生407449人,1944年1099所,学生932525人;适龄儿童就学率,从1917年的13%提高到1943年的71%。日本发展初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台人子弟普遍地掌握日语,实现其同化。正如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所说:“台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三,作为同化之必要手段”[1]。
对于台湾的中等教育,日人也有一定控制。因为他们害怕蹈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复辙,因“广设学校……他日致以其人之刃反伤其人之果”[2],因而主张:“台湾土人教育之至当措置为,以产业上之技能教育为主……尽可能不施高等之普通教育”[3]。因此把受初等教育的台胞引到专门学校、职业学校接受技能等实用性培训,以满足其统治需要的低级人力资源。为此,日人在台湾办的中等教育,从上表可以看出:1920年有中等学校6所,职业学校5所;1935年中等学校为24所,职业学校46所,1944年中等学校发展到45所,职业学校发展到117所。日人在台办的中等教育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台湾地方的需要,即课程设置安排了许多实用性的科目,并采用日式管理。其实质是为了稳定日人在台的统治,训练一批既可供其利用又不会妨碍其殖民统治安定的中下层人才。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威胁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因此严格控制。在台统治50年来,台北帝国大学是日人办的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28年设立,分文政部和理学部,后增设医学部及工学部。日人在台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到迁台日人子弟日益增多,为便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防止“回流”;另一方面,害怕台人子弟赴日和大陆求学后接触到欧战后新兴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思想,进而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待日本在台的统治,对其构成威胁。《台湾民报》曾说:“台湾人近来的向学心日渐增加,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迫切,然而台湾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者的要求,所以多数的台湾学生不得不跋涉重洋到内地中国或外国去留学。对此现象当局者以为于统治上不便当,为欲阻止台湾青年的岛外留学,于是乎着意于台湾大学之建设”[4]。从此则消息可见日人设立台北帝国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日人在台建立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出,日本统治者在台实行的是歧视性的政策,在初等教育上为普及日语,实现其顺利统治,大力发展,在中等和职业教育上为了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有所限制,而高等教育则是严格控制。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
日人在台的各级别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不平等。在台的日本人占据资源优势,而台湾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正如《台湾新民报》所说“向来教育政策有两面,即对内地人(日本人)采用积极的教育,而对台湾人实行消极的教育”[5]。
日人为了顺利实现其殖民统治,在台湾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因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在初等教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实行公学校和小学校制度,日籍儿童上小学校,台籍儿童上公学校。其次,小学校比公学校的师资力量好,教育投资大。1920年代初,小学校有资格教员占教育总数的70.9%,公学校只占42.5%;小学校教育薪金平均1099元,公学校教育薪金仅604元,相距达495元之多;小学校平均每个学生拥有教育经费67元,公学校学生为36元,后者只有前者的53.7%[6]。再次,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别。台湾儿童在公学校修完六年的总课程,其程度一般都在小学校五年级以下。即使到192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台湾教育令》颁布以后,取消了公小学校的区别,但仍有适用于日本人的第一课程表和适用于台人的第二课程表之分,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但考试是以小学校的第一号课表为准出题,因此台湾儿童处于明显的劣势。
台湾的中等学校主要为便利据台的日人子弟升学而设。从上表1930年代初的统计可见,小学校毕业的日人约45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有2000多名,约占半数。而公学校毕业的台人250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却仅有1000余名,不及日人的1/20。原因不仅是升学考试以日人儿童上的小学校的课表为准出题,而且,日本殖民者还规定,报考中高等学校的台湾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录取名额的五分之一”[7]。这些赤裸裸的歧视政策把大部分台人的受较高教育的权利剥夺。对此,《台湾民报》曾公开批评“将台湾人所负担的租税,建设维持学校,然而受教育的恩惠的学生,不但是以收容在台的日本学生为主,甚至每年由日本内地大批移入学生。如此使台湾人负担经费,而教育由日本内地移入的学生,此岂非明白的教育的榨取?”[8]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受到高等教育威胁其统治,因而高等教育的资源基本上由日本学生独占。1928年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其首届入学新生共60人,其中台籍学生仅6人;即使在日据末期的四十年代,日籍学生占81.8%,而台籍学生仅18.9%。[9]另外,日人对于台人所受的教育专业也严格限制,禁止台生接受法律、政治等文法方面的教育。以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为例,在校学生357人中,台人仅85人,文政学部只有2人,理农学部1人,工学部2人,其中有80人为医学部学生,这是因为台湾缺乏医生,日本医生多不愿来台湾,不得不培养一些当地医生[10]。
总之,日人在台处心积虑实行差别教育政策,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受教育程度、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日人的目的是阻止台人掌握高深的学问和社会科学知识,企图使他们永远无知任其驾驭,并不是近年来某些日本人所说的台湾的教育归功于日人。
参考文献
[1]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8.
[2]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绩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331.
[3]吴密察. 从日本殖民地教育制度发展看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A].台湾近代史研究[C].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160.
[4]浪费的台湾大学[N].台湾民报. 1929-3-17.
[5]教育普及运动[N].台湾新民报. 1930-8-23.
[6]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12.
[7]台湾人中等教育的危机[N].台湾新民报. 1931-4-18.
[8]打破榨取的教育政策[N].台湾民报. 1927-9-25.
[9]台湾省51年来统计提要[Z].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编印,1946:1214-1215.
[10] 戴国辉. 台湾与台湾人[M].日本:东京研文堂. 19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