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婚不是为了逃避家庭义务和丈夫的责任,而是觉得真正合适的异性少到难以遇见。我看到的现实生活中,多数的婚姻都是以凑合和忍耐的状态存在。从进程上看,先透支二三年的美好恣意,再度过二三十年的忍耐直至麻木,才换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晚年陪伴。更遗憾的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只经历煎熬,却无缘云淡风轻的和谐年份。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享受养老金的年纪一样。交不交金?婚与不婚?细细想来,也算是当代社会生活重要困扰的一部分。对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我而言,为了美妙的两三年和夕阳无限的老来伴,搭进最有价值、最有把握的三十年,是不合算的也不合适的。
不婚,连带着不恋。男女之间,合适与否,同样直接影响到恋爱中的舒适度。情侣关系不同于朋友,是一种需要相对长时守护、陪伴、付出的人际关系。此过程中彼此间的要求和束缚也大大高于友情。若不能长期处于自发一致的节奏,施加不计得失的给予,恋人的相处会疲惫不堪,同样会制造许多麻烦。仅凭着某些闪光点造成一时的吸引是不够的,若不合适,相恋不如怀念。因此,我既不婚也不恋。
这种看似压抑人性的态度,仿佛是我故作姿态、标新立异的展示。有必要重复一下,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婚恋这桩事,更不是性意识缺失。因为良性的婚恋仅存在少数人之中。理论上,人人都适合婚恋。但适合某个具体个体的配偶却是以极少的存世量处于世界的少数角落,这种小概率的相逢并不容易,可以希望,但不宜指望。抱定用婚姻改变现状和期待一段幸福姻缘而在长期等待中度日,怀情不遇,容易降低生活的幸福感,自怨自怜,伤心伤身,得不偿失。基于对此种概率的审慎,我开始本着不婚不恋的态度生活,早做准备,提高独身生活能力,成为一个自以为不机械不教条的不婚主义者。
2008年开始,我投入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里,自然、生态、博物,由此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说来也巧,在由此结识的群体中,约一小半都是独身主义者。究其原因,估计是,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安排生活,容易形成趋同的结果吧。这其中,一个是40多岁自由职业的中年男性,一个是30多的男性编导,一个35岁左右的女医生,一个40来岁的女农主,还有一个在35岁时结束单身的独身主义女博士,连同我一道,平均学历约在硕士,精神正常,家境基本良好,既不仇视社会,也不拒绝良性的婚姻。
合适的婚姻应该是满足1 1≥2这样一个式子。也就是说,两个人结合后,在得失总和上不逊于各自独身时的状况的相加。具体说来:彼此身体基本健康,性格基本相似略有差异(大而同,小而异),价值观念趋同,生活节奏及习惯相似,最好有一些相近的爱好。如果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基本按照婚前的节奏、习惯来生活,不用持续硬性做出改变;对方的需求,在你身上与生就有,不用特别费力给予;闲暇时间,还能聊上几句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不需太多的委屈逢迎。总之,应基本达到活着不累,教子有余。另种种好处,不设上限。
2011年末,我在网络上遇到一个看起来1 1≈2的人。刚认识3个多月,我去女友的城市,因保密不周,不慎撞到家长。时逢春节,七姑八姨一拥而上,非要我立地证明不是骗子不可。当时她也在被长辈们催促去相亲的风口浪尖。他们觉得,一个上海男找一个小城女,必是在当地混不下去,无人接盘的货,非骗即缺,断欲将我们分开。
我和女友在网上认识,纯粹是无心插柳的事。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人,远不如网络资源来得多。概率使然,这个时代,以网为媒的恋情和婚姻已不足为奇。但上了年纪又不爱探知的网盲姑姨们,会觉得这样的世界充满危险。因未知而恐惧,戒心过剩,全盘否定,难以理性对待。
我们秘密相处两年,大家基本可以做到1 1>2,且有稍许生活乐趣,想来结婚基本可为。考虑到毕竟穴中鼹鼠姿态不应该是生活的主旋律,2014年,我想拿出一点愿赌服输的决心,但我能战胜那些守旧派吗?
不婚,连带着不恋。男女之间,合适与否,同样直接影响到恋爱中的舒适度。情侣关系不同于朋友,是一种需要相对长时守护、陪伴、付出的人际关系。此过程中彼此间的要求和束缚也大大高于友情。若不能长期处于自发一致的节奏,施加不计得失的给予,恋人的相处会疲惫不堪,同样会制造许多麻烦。仅凭着某些闪光点造成一时的吸引是不够的,若不合适,相恋不如怀念。因此,我既不婚也不恋。
这种看似压抑人性的态度,仿佛是我故作姿态、标新立异的展示。有必要重复一下,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婚恋这桩事,更不是性意识缺失。因为良性的婚恋仅存在少数人之中。理论上,人人都适合婚恋。但适合某个具体个体的配偶却是以极少的存世量处于世界的少数角落,这种小概率的相逢并不容易,可以希望,但不宜指望。抱定用婚姻改变现状和期待一段幸福姻缘而在长期等待中度日,怀情不遇,容易降低生活的幸福感,自怨自怜,伤心伤身,得不偿失。基于对此种概率的审慎,我开始本着不婚不恋的态度生活,早做准备,提高独身生活能力,成为一个自以为不机械不教条的不婚主义者。
2008年开始,我投入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里,自然、生态、博物,由此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说来也巧,在由此结识的群体中,约一小半都是独身主义者。究其原因,估计是,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安排生活,容易形成趋同的结果吧。这其中,一个是40多岁自由职业的中年男性,一个是30多的男性编导,一个35岁左右的女医生,一个40来岁的女农主,还有一个在35岁时结束单身的独身主义女博士,连同我一道,平均学历约在硕士,精神正常,家境基本良好,既不仇视社会,也不拒绝良性的婚姻。
合适的婚姻应该是满足1 1≥2这样一个式子。也就是说,两个人结合后,在得失总和上不逊于各自独身时的状况的相加。具体说来:彼此身体基本健康,性格基本相似略有差异(大而同,小而异),价值观念趋同,生活节奏及习惯相似,最好有一些相近的爱好。如果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基本按照婚前的节奏、习惯来生活,不用持续硬性做出改变;对方的需求,在你身上与生就有,不用特别费力给予;闲暇时间,还能聊上几句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不需太多的委屈逢迎。总之,应基本达到活着不累,教子有余。另种种好处,不设上限。
2011年末,我在网络上遇到一个看起来1 1≈2的人。刚认识3个多月,我去女友的城市,因保密不周,不慎撞到家长。时逢春节,七姑八姨一拥而上,非要我立地证明不是骗子不可。当时她也在被长辈们催促去相亲的风口浪尖。他们觉得,一个上海男找一个小城女,必是在当地混不下去,无人接盘的货,非骗即缺,断欲将我们分开。
我和女友在网上认识,纯粹是无心插柳的事。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人,远不如网络资源来得多。概率使然,这个时代,以网为媒的恋情和婚姻已不足为奇。但上了年纪又不爱探知的网盲姑姨们,会觉得这样的世界充满危险。因未知而恐惧,戒心过剩,全盘否定,难以理性对待。
我们秘密相处两年,大家基本可以做到1 1>2,且有稍许生活乐趣,想来结婚基本可为。考虑到毕竟穴中鼹鼠姿态不应该是生活的主旋律,2014年,我想拿出一点愿赌服输的决心,但我能战胜那些守旧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