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傅雷是独一无二的执着学术的翻译家。对于这样一位追求正义、热爱真理、情操高洁、才华横溢的翻译巨匠,读者欣赏他什么呢?我从他清清白白的人格、纤尘不染的文品中感受到的是他充盈的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带着火热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活力,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蓬勃的朝气和恒久的力量。
欲知其人,需观其文,翻开《傅雷家书》。那时的我,正患着青春期的忧郁症:悲观厌世、彷徨烦闷。品读书中的谆谆教诲,犹如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一边品茗,一边聊着人生。不知不觉中,那些人生的迷惑不解便从生命深处衔枚疾走,悄悄撤退。傅雷先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写成的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他在给傅聪的信里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仅仅是你的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聪从慈爱严谨而又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父亲的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字字珠玑,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光芒,洋溢着关怀备至的骨肉亲情。
每当遇到痛苦挫折时,傅雷先生的谆谆教诲便在我的耳畔响起:“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当我提笔写作时,傅雷先生嘱咐我:“艺术不但不能陷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若得一两本好书,亦当喜极而泣。《贝多芬传》将贝多芬、罗曼·罗兰和傅雷这三个伟大的名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傅雷的文笔才会不辜负罗曼·罗兰的才情。一个作家遇到了一位高明的译者,犹如一位编剧寻觅到了一位好演员一样有福气。罗曼·罗兰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傅雷先生功不可没。傅雷翻译《贝多芬传》时煞费苦心,在译者序中所表白的宣言撼人心魄:“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困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瞿秋白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要这个躯壳又有何用!在彷徨与孤寂中,我一次次思考着躯体与灵魂的关系。感谢《贝多芬传》,感谢傅雷,是他高尚的灵魂唤醒了我。
在这个浮躁喧嚣、斑驳陆离的时代,人性中追求财富和安逸的欲望消解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力。各种奇观令人愕然悚然。贪官们化化廉政妆便光芒四射,速成的表演家在舞台上让观众如痴如狂,某些教授学者高价批发零售祖宗的遗产,有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了戕害病人的魔鬼。人们越来越懒于作人生价值和信仰的思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支撑。当金钱和利益消解了人们的斗志,融进了人们的欲望中时,培养心灵和重塑灵魂的神圣工作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贝多芬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了创造表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贝多芬为了艺术而献身的纯粹的信仰支撑了傅雷的一生。“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
1966年8月30日深夜,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了傅雷。红卫兵冲进了傅雷家中,从他家阁楼里查获了傅雷的“反党罪证”。原来在他夫人的姐姐寄存的一只箱子里,发现了一面破旧的小镜子和一张褪了色的旧画报。小镜子的背面嵌着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傅雷对这一切一无所知。9月2日上午10时,傅雷夫妇被拉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了高帽,大字报贴满了四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傅雷先生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花好月圆的秋夜里,傅雷先生在劫难逃,只能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士可杀不可辱!一生宁折不弯的傅雷先生在选择了生命的终点和方式后,从容不迫地给亲人留下了遗书,要送人或该还人的钱物都如数家珍,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气宇轩昂的傅雷与雍容静肃的梅馥先在室内铁窗下的空地上铺了一床柔软的带着生命气息的棉被。令人扼腕哀痛的是,他们此刻铺就的不是共寝的眠床,而是赴死的冰凉的墓园。然后从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两个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这对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就这样携手并肩,将爱河饮尽九泉之下。1966年9月3日凌晨,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走笔至此,我已泪流满面。
楼适夷在《读家书,想傅雷》中写道:“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在绝望中挣扎的不败者,他们的肉体可以被毁灭,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打败。只要人类的生活在继续,只要太阳每天照样升起,他们就是人类的阳光和星光。在傅雷的精神世界中,既有类似于火焰、浪涛,抑或鸟语花香的风和日丽的感性的美,又有近似于钻石的闪光、星月的闪光、雕刻精工的理性的美。傅雷一生入情深入事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情操给予人们的震撼力,源于他锐利无比的生命的穿透力;他的文字是他的情感和思想的赤诚的袒露,不假于人,不藉于事,因此,他的生命力是喷涌而出的,故而就有了震撼人的力量。
(编辑/张金余)
欲知其人,需观其文,翻开《傅雷家书》。那时的我,正患着青春期的忧郁症:悲观厌世、彷徨烦闷。品读书中的谆谆教诲,犹如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一边品茗,一边聊着人生。不知不觉中,那些人生的迷惑不解便从生命深处衔枚疾走,悄悄撤退。傅雷先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写成的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他在给傅聪的信里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仅仅是你的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聪从慈爱严谨而又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父亲的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字字珠玑,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光芒,洋溢着关怀备至的骨肉亲情。
每当遇到痛苦挫折时,傅雷先生的谆谆教诲便在我的耳畔响起:“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当我提笔写作时,傅雷先生嘱咐我:“艺术不但不能陷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若得一两本好书,亦当喜极而泣。《贝多芬传》将贝多芬、罗曼·罗兰和傅雷这三个伟大的名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傅雷的文笔才会不辜负罗曼·罗兰的才情。一个作家遇到了一位高明的译者,犹如一位编剧寻觅到了一位好演员一样有福气。罗曼·罗兰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傅雷先生功不可没。傅雷翻译《贝多芬传》时煞费苦心,在译者序中所表白的宣言撼人心魄:“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困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瞿秋白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要这个躯壳又有何用!在彷徨与孤寂中,我一次次思考着躯体与灵魂的关系。感谢《贝多芬传》,感谢傅雷,是他高尚的灵魂唤醒了我。
在这个浮躁喧嚣、斑驳陆离的时代,人性中追求财富和安逸的欲望消解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力。各种奇观令人愕然悚然。贪官们化化廉政妆便光芒四射,速成的表演家在舞台上让观众如痴如狂,某些教授学者高价批发零售祖宗的遗产,有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了戕害病人的魔鬼。人们越来越懒于作人生价值和信仰的思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支撑。当金钱和利益消解了人们的斗志,融进了人们的欲望中时,培养心灵和重塑灵魂的神圣工作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贝多芬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了创造表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贝多芬为了艺术而献身的纯粹的信仰支撑了傅雷的一生。“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
1966年8月30日深夜,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了傅雷。红卫兵冲进了傅雷家中,从他家阁楼里查获了傅雷的“反党罪证”。原来在他夫人的姐姐寄存的一只箱子里,发现了一面破旧的小镜子和一张褪了色的旧画报。小镜子的背面嵌着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傅雷对这一切一无所知。9月2日上午10时,傅雷夫妇被拉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了高帽,大字报贴满了四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傅雷先生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花好月圆的秋夜里,傅雷先生在劫难逃,只能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士可杀不可辱!一生宁折不弯的傅雷先生在选择了生命的终点和方式后,从容不迫地给亲人留下了遗书,要送人或该还人的钱物都如数家珍,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气宇轩昂的傅雷与雍容静肃的梅馥先在室内铁窗下的空地上铺了一床柔软的带着生命气息的棉被。令人扼腕哀痛的是,他们此刻铺就的不是共寝的眠床,而是赴死的冰凉的墓园。然后从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两个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这对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就这样携手并肩,将爱河饮尽九泉之下。1966年9月3日凌晨,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走笔至此,我已泪流满面。
楼适夷在《读家书,想傅雷》中写道:“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在绝望中挣扎的不败者,他们的肉体可以被毁灭,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打败。只要人类的生活在继续,只要太阳每天照样升起,他们就是人类的阳光和星光。在傅雷的精神世界中,既有类似于火焰、浪涛,抑或鸟语花香的风和日丽的感性的美,又有近似于钻石的闪光、星月的闪光、雕刻精工的理性的美。傅雷一生入情深入事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情操给予人们的震撼力,源于他锐利无比的生命的穿透力;他的文字是他的情感和思想的赤诚的袒露,不假于人,不藉于事,因此,他的生命力是喷涌而出的,故而就有了震撼人的力量。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