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进行到今天,的确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还是不难发现,我们一些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新”,而忽视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导致部分课堂教学环节陷入误区。
误区一: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留心一下现在的语文公开课,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场面。老师发话:下面请同学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没有分工,没有具体的要求,讨论的是无需动多少脑筋就能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老师话一停,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如果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言的总是班上的那些优秀的学生,不少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坐在旁边或是埋头不语,或是偷偷在做别的事,成了被合作学习遗忘的人。几分钟后再听得老师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首席发言者,至于其他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
误区二:滥用“鼓励性评价”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你真棒!很好!”的赞扬,回答的不好的学生老师也能给他一个“不错”的鼓励,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毫不含糊、正确地评价”,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比彼伏,让人感觉这种评价很不真实。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有些课过多依赖多媒体,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或音乐欣赏课,从而使学生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误区四:过分追求完美的课堂
多年来,“完美”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一种境界。尤其是我们的公开课,我们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开头怎么导入,中间怎么过度,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结尾如何掀起一个高潮,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我们在备课时都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师生之间回答,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可以说教师语言精练到没有一个“闲”字。
因而,这样的课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课堂上,教师在按部就班的教学,创新的理念较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没有。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到底要追求些什么呢?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指出:理想课堂应具有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的课堂应有如下几点追求: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化”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学科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
二、创造环境与时机,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新课程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自由的空间。为了使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理论和思想与学生产生“共鸣”,加强学生的“内化”,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环境与时机,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学生个体认识中最前沿的问题,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出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主动学习的保障。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1.走进学生,走进课堂 要使课堂精彩,在课前必须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再把这些问题交还给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故乡》一课,在上课之前,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类: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钱老师和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课堂气氛融洽。钱老师说:“教师的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从而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考力。”
2.巧用评价语言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要注意肯定性(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9页)
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他们多留意,多帮助,他们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学生学的活跃,教师上的轻松,除了他的教学设计巧妙外,他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不说是非常突出的特点。或表扬,或小声提示,恰到好处的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用激情塑造课堂的精彩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到课堂缺少些什么。冷静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缺少的是情感,是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师生互动的情感。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作为老师,惟有用心,才有创造生动、塑造精彩之可能。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技巧,是语文学习的生命,语文课堂要让师生激情燃烧起来。近日,我参加了省语文评优课观摩活动,无锡的胡老师用他那充满感情又带着深沉的语言朗诵了《再别康桥》,教师的激情不仅吸引了学生,同时吸引了众多的听课老师和评委,当然他的激情更加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听他的课,我仿佛在欣赏蔡琴的歌—舒缓而又深沉。
五、用你的个性点亮你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航行。
我很荣幸的参加了“2008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我尤为欣赏朱震国老师的课,朱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亲和的,儒雅的,他在课堂上具有非凡的亲和力,给学生的感觉是:可亲的,有修养的,他一流的普通话,富有磁性的朗读,让全场师生情不自禁为他喝彩(后来我才知道,他长期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主持人)。他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四问贯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向老师提问”,面对全国各地的老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敢于向自己挑战的勇气实在令人可敬!正如全国特级教师蔡老师所说:“真正精彩的语文课是在师生利用或开发语文资源的探究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精心预设的。”无疑,这种充满个性的课是精彩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是师生生命对话的舞台,“体验”与“共享”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行为动词,“真实化”和“生活化”才是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生活图景。“教学有方,但无定方”,钱梦龙曾说:“真正成功的语文老师,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因而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中)
误区一: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留心一下现在的语文公开课,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场面。老师发话:下面请同学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没有分工,没有具体的要求,讨论的是无需动多少脑筋就能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老师话一停,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如果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言的总是班上的那些优秀的学生,不少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坐在旁边或是埋头不语,或是偷偷在做别的事,成了被合作学习遗忘的人。几分钟后再听得老师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首席发言者,至于其他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
误区二:滥用“鼓励性评价”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你真棒!很好!”的赞扬,回答的不好的学生老师也能给他一个“不错”的鼓励,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毫不含糊、正确地评价”,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比彼伏,让人感觉这种评价很不真实。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有些课过多依赖多媒体,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或音乐欣赏课,从而使学生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误区四:过分追求完美的课堂
多年来,“完美”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一种境界。尤其是我们的公开课,我们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开头怎么导入,中间怎么过度,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结尾如何掀起一个高潮,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我们在备课时都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师生之间回答,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可以说教师语言精练到没有一个“闲”字。
因而,这样的课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课堂上,教师在按部就班的教学,创新的理念较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没有。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到底要追求些什么呢?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指出:理想课堂应具有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的课堂应有如下几点追求: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化”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学科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
二、创造环境与时机,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新课程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自由的空间。为了使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理论和思想与学生产生“共鸣”,加强学生的“内化”,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环境与时机,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学生个体认识中最前沿的问题,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出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主动学习的保障。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1.走进学生,走进课堂 要使课堂精彩,在课前必须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再把这些问题交还给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故乡》一课,在上课之前,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类: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钱老师和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课堂气氛融洽。钱老师说:“教师的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从而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考力。”
2.巧用评价语言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要注意肯定性(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9页)
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他们多留意,多帮助,他们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学生学的活跃,教师上的轻松,除了他的教学设计巧妙外,他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不说是非常突出的特点。或表扬,或小声提示,恰到好处的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用激情塑造课堂的精彩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到课堂缺少些什么。冷静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缺少的是情感,是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师生互动的情感。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作为老师,惟有用心,才有创造生动、塑造精彩之可能。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技巧,是语文学习的生命,语文课堂要让师生激情燃烧起来。近日,我参加了省语文评优课观摩活动,无锡的胡老师用他那充满感情又带着深沉的语言朗诵了《再别康桥》,教师的激情不仅吸引了学生,同时吸引了众多的听课老师和评委,当然他的激情更加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听他的课,我仿佛在欣赏蔡琴的歌—舒缓而又深沉。
五、用你的个性点亮你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航行。
我很荣幸的参加了“2008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我尤为欣赏朱震国老师的课,朱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亲和的,儒雅的,他在课堂上具有非凡的亲和力,给学生的感觉是:可亲的,有修养的,他一流的普通话,富有磁性的朗读,让全场师生情不自禁为他喝彩(后来我才知道,他长期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主持人)。他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四问贯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向老师提问”,面对全国各地的老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敢于向自己挑战的勇气实在令人可敬!正如全国特级教师蔡老师所说:“真正精彩的语文课是在师生利用或开发语文资源的探究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精心预设的。”无疑,这种充满个性的课是精彩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是师生生命对话的舞台,“体验”与“共享”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行为动词,“真实化”和“生活化”才是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生活图景。“教学有方,但无定方”,钱梦龙曾说:“真正成功的语文老师,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因而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