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作用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之南,总人口456.5万,其中农业人口382.5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益阳市推行农业产业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近几年来,益阳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总体谋划,制定了《五大农业产业链规划》,重点打造优质稻米产业、林纸板材产业、棉麻纺织产业、水产畜禽产业、油蔬菜果产业。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逐渐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已经初具规模。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作用
1.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益阳市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以业主制经营为突破口,将农业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三年来,农村信用社年均累计放贷近42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产口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佳综合效益。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6%。
3.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促使农业产业改变单纯提供原料产品和简单劳动力状况,延伸二、三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比较效益。2007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林业增长18%,牲猪增长39%,渔业增长5%。
(二)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1.企业规模快速发展,规模经济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225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1家,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27家。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建设提质扩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均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面积达600万亩。基地建设的提质扩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3.专合组织异军突起,组织经营日趋完善。目前,全市拥有正式注册、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746个,建立农产品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吸纳转移剩余劳力近20万人。
4.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5.引资融资倾向多元,后续资金不断增加。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前农村资金运行的特点与变化
1.融资主体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主体资格、资质和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分散的农户相对缩小,组织型的客户上升,目前面对单个农户为主的融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亟待金融创新。
2.资金流动环节由单一向多极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途径,农业产业由单一的种养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伸展,由单一业态向产业群体扩张,使传统的单一资金投向和资金回流,转向资金流向多渠道、现金回流的多环节。如果长期坚守着单笔单向的融资模式,将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求。
3.资金回流周期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延续。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逐渐减弱,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季节性周期的波幅缩小、周期延长,甚至出现明显的反周期。所以,长期以来种植业为基础形成的农业贷款春借秋还冬不贷的管理考核模式,明显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把从季节性周期管理转向常年延续的市场周期管理。
4.资金需求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现代化生产型转变。目前益阳市非粮食类高效经济作用已有70多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预计今年农民对现代农业经济物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到3亿元以上。
5.资金形态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资金需求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每年从农产品深加工和涉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直接获得经济收入近10亿元,人均200多元。为此,市农信系统在去年向造纸、纺织、食品、种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以“公司+农户+协会”为特征的集约型农村经济组织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向这些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提高20个百分点的贷款,主要满足广大农民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6.资金额度由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资金需求转变。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额农贷受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制约,在种养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较好的村镇,已逐步被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模式取代,广大农民对大额农贷的需求越来越旺。
7.资金投向由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向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转变。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减弱,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势头。湖区四家信用联社今年用于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占四家信用联社总贷款的20%,以后逐年还将增加。
8.融资环境由压抑向宽松转变。目前由应对不良环境而形成的融资条件,如严厉的担保、抵押、质押、评级、公证、登记、核销等融资条件控制必须有所调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认证、需求时效性强化、经济评估性的延伸、融资安全性的标准、风险管理的控制都需要有较明显的改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金融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却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的高要求与金融机构现状不相适应。一是机构大量精减,金融服务弱化。二是业务种类少,存款业务仅有活期、定期等常规储种,贷款业务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而消费信贷、科技信贷和助学信贷基本空白。三是结算手段落后,以手工为主要方式,侧重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而大多数地区电子化还没有涉及;四是缺乏服务观念,普遍存在“等贷”现象。四是经营机制僵化,导致管理上、经营上的低效益;五是资金分流严重,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农村网点把部分农村储蓄转移到非农领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务更加薄弱。
2.信贷供应与需求的差距大。目前,农村企业及农户对金融的要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巨增。据调查,全市有乡镇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93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40家,科技示范户8万户。每年资金需求量大,大约需要投入80个亿左右,其中需财政拨款10个亿,金融部门集体贷入30个亿,民间借贷10个亿,引进外资30个亿,才能基本上 满足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贷款额度增加。在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量成倍发展,远远超出农民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
3.农业贷款投向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大。调查的市农村信用社年累放农业贷款34亿元中,田间生产12亿元,占比为35%,而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占比仅28%,其他各种农产品深加工、新兴种植业等只获少量贷款支持,相关基础设施贷款则几乎为空白。
4.农业资金来源单一与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矛盾大。目前我国支农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金融部门中又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乡镇,发放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信用社贷款质量不佳,不良贷款占经为28%,乡镇欠贷多、范围广。一旦乡镇农村信用社受贷款质量、存贷比例的影响,无法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贷款需求,农户难以寻找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5.资金短缺与资金外流的矛盾深。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有着巨大潜力。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外流。安化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1.5%,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贷款80万元,仅占全县贷款的0.04%,大部分邮政储蓄上存;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也几乎全部上存,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6.农村金融市场形态低级,资金分流严重。从目前益阳市的情况看,“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仍没多大改变,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了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行也撤消了大批的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县或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资产质量低下,缺乏独立支撑能力。无力实现支持“三农”的合作目标、政策目标和盈利目标。同时农村资金流失严重,缺资金反哺“三农”。资金的大量分流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与深度。
7.“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度不够。据市联社统计监测,到2007年末,辖内农户共有78万户,有贷款需求的38万户,而符合贷款的仅贷款需求总户数的43%,创建信用乡镇仅为20%,农村依和工程建设力度欠缺。
8.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应配套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特别需要资金启动。对金融而言,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信贷风险高,加之缺少相应的信贷保证、保险机制和必要的政策保护,以致于农村信用社陷入支农与自身利益难两全的境地。
9.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弱质性。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资本动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是,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致使其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多为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10.不良贷款潜在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普遍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且风险难以预测。2008年3月末,益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账面余额63311万元,不良率13.32%,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看,认定已形成不良贷款还要更多。
11.抵押担保安全系数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业、养殖业,以苗木等地上附着作物抵押,该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相当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银信部门难以贷款 。
12.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需求。
13.同时,央行支农再贷款对发放对象的限制,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支持重点,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拓展信贷业务、实现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金融机构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相融”的信贷投放观念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互协作,适度竞争,“抓龙头、强龙身、助龙尾”,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要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同时,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社担保体系。此外 ,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整体合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补充、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允许其介入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但市场风险较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项目,增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其与农行、信用社功能互补。二是农业银行信贷服务要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并集中扶贫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提供大额农户担保抵押贷款,以满足农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四是人民银行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延续性,增强政策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方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银行和信用社还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形成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的合力优势。
(四)改进信贷管理,区别对待,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考虑到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当前,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信贷发放,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以区别对待。
(五)加强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确定业务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不断创新适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根据重点龙头企业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申请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方式,简化审批手续,为特别优秀的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派驻客户经理,实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一条龙”综合服务,提供信贷、票据承兑贴现、信用证、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贷款方式,如农民房产抵押等贷款方式。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机制
一是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逐步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的问题。二是政府对龙头公司的扶持机制。财政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外贸、海关优先帮助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证;落实对企业的税收减免、出口退税政策等等。三是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政府协调财政、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以已经评估的可抵押资主入股设立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提供中介分险渠道。
(七)加大扶持,给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倾斜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信用社。首先应先一步实行农村利率市场化。充许农村信用社追逐利润最大化,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其次,中央财政应对农村信用社以往承担保值贴补息、乡镇企业改制导致的债务悬空等改革成本,给予专项政策补贴,支持信用社轻装上阵。其三,实行统一法人改革,健全授权授信制度,给县级农村信用社以更大、更为灵活的自主经营权,使其金融服务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其四,中央银行要继续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必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搭建平台,主动寻找实现社农“双赢”的结合点
就农村信用社而言,首先,行业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都要加快学习、认识、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巩固支持农户基本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支农空间,开辟新的支农阵地。其次,要坚持“审慎”原则,在目前自我认知水平有限,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的前提下,应把重点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比较成熟的项目上。还不宜提前介入那些市场未知,农民还没有尝到甜头的新兴项目。但是要做好未来提前介入、全过程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准备。在理论上、信贷制度上、多功能金融服务上做好准备,毕竟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课题主持人:黄厚兴 成员:朱振球、唐雅琴、熊俊柯、洪浚、郑年华张红梅、高利和、李学清 执笔:熊俊柯)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之南,总人口456.5万,其中农业人口382.5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益阳市推行农业产业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近几年来,益阳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总体谋划,制定了《五大农业产业链规划》,重点打造优质稻米产业、林纸板材产业、棉麻纺织产业、水产畜禽产业、油蔬菜果产业。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逐渐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已经初具规模。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作用
1.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益阳市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以业主制经营为突破口,将农业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三年来,农村信用社年均累计放贷近42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产口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佳综合效益。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6%。
3.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促使农业产业改变单纯提供原料产品和简单劳动力状况,延伸二、三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比较效益。2007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林业增长18%,牲猪增长39%,渔业增长5%。
(二)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1.企业规模快速发展,规模经济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225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1家,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27家。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建设提质扩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均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面积达600万亩。基地建设的提质扩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3.专合组织异军突起,组织经营日趋完善。目前,全市拥有正式注册、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746个,建立农产品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吸纳转移剩余劳力近20万人。
4.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5.引资融资倾向多元,后续资金不断增加。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前农村资金运行的特点与变化
1.融资主体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主体资格、资质和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分散的农户相对缩小,组织型的客户上升,目前面对单个农户为主的融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亟待金融创新。
2.资金流动环节由单一向多极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途径,农业产业由单一的种养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伸展,由单一业态向产业群体扩张,使传统的单一资金投向和资金回流,转向资金流向多渠道、现金回流的多环节。如果长期坚守着单笔单向的融资模式,将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求。
3.资金回流周期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延续。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逐渐减弱,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季节性周期的波幅缩小、周期延长,甚至出现明显的反周期。所以,长期以来种植业为基础形成的农业贷款春借秋还冬不贷的管理考核模式,明显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把从季节性周期管理转向常年延续的市场周期管理。
4.资金需求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现代化生产型转变。目前益阳市非粮食类高效经济作用已有70多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预计今年农民对现代农业经济物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到3亿元以上。
5.资金形态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资金需求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每年从农产品深加工和涉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直接获得经济收入近10亿元,人均200多元。为此,市农信系统在去年向造纸、纺织、食品、种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以“公司+农户+协会”为特征的集约型农村经济组织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向这些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提高20个百分点的贷款,主要满足广大农民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6.资金额度由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资金需求转变。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额农贷受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制约,在种养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较好的村镇,已逐步被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模式取代,广大农民对大额农贷的需求越来越旺。
7.资金投向由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向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转变。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减弱,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势头。湖区四家信用联社今年用于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占四家信用联社总贷款的20%,以后逐年还将增加。
8.融资环境由压抑向宽松转变。目前由应对不良环境而形成的融资条件,如严厉的担保、抵押、质押、评级、公证、登记、核销等融资条件控制必须有所调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认证、需求时效性强化、经济评估性的延伸、融资安全性的标准、风险管理的控制都需要有较明显的改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金融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却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的高要求与金融机构现状不相适应。一是机构大量精减,金融服务弱化。二是业务种类少,存款业务仅有活期、定期等常规储种,贷款业务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而消费信贷、科技信贷和助学信贷基本空白。三是结算手段落后,以手工为主要方式,侧重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而大多数地区电子化还没有涉及;四是缺乏服务观念,普遍存在“等贷”现象。四是经营机制僵化,导致管理上、经营上的低效益;五是资金分流严重,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农村网点把部分农村储蓄转移到非农领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务更加薄弱。
2.信贷供应与需求的差距大。目前,农村企业及农户对金融的要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巨增。据调查,全市有乡镇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93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40家,科技示范户8万户。每年资金需求量大,大约需要投入80个亿左右,其中需财政拨款10个亿,金融部门集体贷入30个亿,民间借贷10个亿,引进外资30个亿,才能基本上 满足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贷款额度增加。在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量成倍发展,远远超出农民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
3.农业贷款投向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大。调查的市农村信用社年累放农业贷款34亿元中,田间生产12亿元,占比为35%,而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占比仅28%,其他各种农产品深加工、新兴种植业等只获少量贷款支持,相关基础设施贷款则几乎为空白。
4.农业资金来源单一与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矛盾大。目前我国支农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金融部门中又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乡镇,发放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信用社贷款质量不佳,不良贷款占经为28%,乡镇欠贷多、范围广。一旦乡镇农村信用社受贷款质量、存贷比例的影响,无法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贷款需求,农户难以寻找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5.资金短缺与资金外流的矛盾深。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有着巨大潜力。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外流。安化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1.5%,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贷款80万元,仅占全县贷款的0.04%,大部分邮政储蓄上存;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也几乎全部上存,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6.农村金融市场形态低级,资金分流严重。从目前益阳市的情况看,“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仍没多大改变,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了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行也撤消了大批的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县或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资产质量低下,缺乏独立支撑能力。无力实现支持“三农”的合作目标、政策目标和盈利目标。同时农村资金流失严重,缺资金反哺“三农”。资金的大量分流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与深度。
7.“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度不够。据市联社统计监测,到2007年末,辖内农户共有78万户,有贷款需求的38万户,而符合贷款的仅贷款需求总户数的43%,创建信用乡镇仅为20%,农村依和工程建设力度欠缺。
8.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应配套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特别需要资金启动。对金融而言,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信贷风险高,加之缺少相应的信贷保证、保险机制和必要的政策保护,以致于农村信用社陷入支农与自身利益难两全的境地。
9.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弱质性。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资本动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是,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致使其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多为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10.不良贷款潜在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普遍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且风险难以预测。2008年3月末,益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账面余额63311万元,不良率13.32%,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看,认定已形成不良贷款还要更多。
11.抵押担保安全系数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业、养殖业,以苗木等地上附着作物抵押,该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相当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银信部门难以贷款 。
12.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需求。
13.同时,央行支农再贷款对发放对象的限制,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支持重点,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拓展信贷业务、实现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金融机构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相融”的信贷投放观念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互协作,适度竞争,“抓龙头、强龙身、助龙尾”,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要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同时,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社担保体系。此外 ,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整体合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补充、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允许其介入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但市场风险较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项目,增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其与农行、信用社功能互补。二是农业银行信贷服务要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并集中扶贫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提供大额农户担保抵押贷款,以满足农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四是人民银行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延续性,增强政策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方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银行和信用社还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形成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的合力优势。
(四)改进信贷管理,区别对待,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考虑到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当前,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信贷发放,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以区别对待。
(五)加强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确定业务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不断创新适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根据重点龙头企业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申请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方式,简化审批手续,为特别优秀的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派驻客户经理,实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一条龙”综合服务,提供信贷、票据承兑贴现、信用证、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贷款方式,如农民房产抵押等贷款方式。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机制
一是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逐步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的问题。二是政府对龙头公司的扶持机制。财政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外贸、海关优先帮助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证;落实对企业的税收减免、出口退税政策等等。三是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政府协调财政、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以已经评估的可抵押资主入股设立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提供中介分险渠道。
(七)加大扶持,给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倾斜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信用社。首先应先一步实行农村利率市场化。充许农村信用社追逐利润最大化,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其次,中央财政应对农村信用社以往承担保值贴补息、乡镇企业改制导致的债务悬空等改革成本,给予专项政策补贴,支持信用社轻装上阵。其三,实行统一法人改革,健全授权授信制度,给县级农村信用社以更大、更为灵活的自主经营权,使其金融服务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其四,中央银行要继续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必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搭建平台,主动寻找实现社农“双赢”的结合点
就农村信用社而言,首先,行业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都要加快学习、认识、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巩固支持农户基本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支农空间,开辟新的支农阵地。其次,要坚持“审慎”原则,在目前自我认知水平有限,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的前提下,应把重点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比较成熟的项目上。还不宜提前介入那些市场未知,农民还没有尝到甜头的新兴项目。但是要做好未来提前介入、全过程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准备。在理论上、信贷制度上、多功能金融服务上做好准备,毕竟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课题主持人:黄厚兴 成员:朱振球、唐雅琴、熊俊柯、洪浚、郑年华张红梅、高利和、李学清 执笔:熊俊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