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传说“天漏”滋润雅安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一首歌谣,让人们记住了台北。“台北的雨,跟雅雨差不多,但挟带着海风和海腥味,远不如雅雨清纯。”一位造访过台北的游客写道。风雨雷电,乃自然现象。风城也罢,雨城也罢,大多是别称。正如台湾的基隆叫“雨城”,美国的西雅图也称“雨城”,但以“雨城”命名的城市,全球只有一个,那就是雅安市的雨城区。
雨,是上天赐予大地的甘霖。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地方雨越下越少。就在今年西南五省(市、自治区)大旱“喊渴”声中,“雨城”雅安依然云丰雨盈,“天漏”不休。自古以来,雅安便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据史载,隋时立雅州,那时雅州便“多雨,天无有三日之晴”。唐代诗人杜甫诗曰:“地近漏天终岁雨”。
雨城何以“天漏”了传说这里就是女娲补天未完成的那一块,但传说归传说,雨城“天漏”其实是由雅安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的。雅安的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东面则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雅安处于这两种天壤之别的地貌环境之间,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不但雨日多、雨时长,而且雨量大。
雅安多雨有三个特点,一是降雨日数多,一年365天,雅安雨雾笼罩的日子便有两百多天:二是雨量大,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在内地实为罕见;三是降水时数长,全年降水累积时数高达2319小时——有此“三多”,雅安可谓名副其实的“雨城”。另外,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
多雨,洗出了雅安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奇异景致。外地人一进入雅安境内,便见群山葱葱郁郁,处处溢绿滴翠,旖旎多姿:大小河流碧水长淌,秀媚无限。雅安的雨还下出了蜚声全国的“三雅”:雅雨、雅鱼、雅女。最让人叫绝的雅鱼佳肴,当属“砂锅雅鱼”:鱼端上桌,一道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挟起一块鱼肉送入口中,顿感满口生津,唇齿留香。鱼肉吃尽后,鱼头赫然现出一把宝剑。吃过雅鱼,站在大街上看来来往往的雅女:个个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迷恋间,天空倏地又被灰白的云层遮挡起来,纷纷扬扬的雨丝不期而降。在雨中,仰看万千丝绦直垂脸面,肌肤清凉,舒畅无比,光影浮动间更多了几分恍然若梦的感觉。
从因果关系来说,是雅雨造就了雅鱼和雅女。气象专家解释,因为雨多,所以雅安的河流众多,水质很好。像流经雅安市区的青衣江和周公河,除汛期下暴雨涨水外,其他季节基本上都保持着一定水位,而且水质纯净,因此鱼肉鲜美;同样因为阴雨多,雅安的日照相对较少,空气湿润,对人的肌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雅女肤色白皙。
雅雨不仅造就了雅鱼和雅女,还催生了雅安的两片绿叶:一片是蒙顶山上的茶叶,一片是夹金山上的竹叶。于是有人说:“滋润雅安一一座两片绿叶摇曳的城市。”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
走进蒙顶山核心景区天盖寺,“漏天之盖”四个字赫然入目。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其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
蜀中三大名山各具特色,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香。蒙顶山什么香?茶香!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其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最值得称道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举。七株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于蒙顶山之巅。
蒙顶山茶品质特佳,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回味悠长。在《华阳国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同四川的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里也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茶与诗文在神州大地上缠绵悱恻,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一座圣山延伸一条古道。蒙顶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维系着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一条茶马古道贯通古今东西。位于蒙顶山下的茶马司,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古代官方专司茶马贸易的管理机构的唯一遗址。伴随着茶香,茶文明从这里发祥,荼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问问蒙顶,世界第一株茶树是谁栽种?世界第一片茶叶是谁采摘……”一片绿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小茶叶大文化,大文化搭起大舞台,一片茶叶染绿了整个世界。
如今,“蒙顶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片竹叶掩藏神秘物种
在雅雨的滋润下,蒙顶山的茶叶生机勃勃,而夹金山的竹叶更是常年翠绿。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夹金山脉,如同一个子遗物种的“避难所”——大山深处,树上的金丝猴、短尾猴,地上的大熊猫、扭角羚,天上的绿尾虹雉往往有着同域分布。在保护区内,一次看见几十头羚牛并不稀奇……而大熊猫就栖息在这里。
一个珍稀物种的背后是一个神秘的天堂。冰川时代的“活化石”,一个脆弱的物种选择在雅安繁衍生息,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青山碧水,尽涤尘虑的雅安,不仅是物种的天堂,也是人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最佳去处。大熊猫,一个何等娇贵的物种,从远古洪荒而来的大熊猫,想当初它的足迹遍及地球,然而最后雅安成了它生存的“天堂”,而且它在这里修身养性,从昔日的食肉动物,变成了温文尔雅的素食动物。中国文人也喜欢修身养性,自古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而大熊猫也是“宁可舍其肉,不可食无竹”。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就是在雅安被发现并命名的。1869年3月11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夹金山麓的邓池沟 天主教堂附近与大熊猫惊鸿一瞥。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一姓李的人邀请我到他家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了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黑白熊的皮,这张皮很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你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明天就出发到野外猎杀这种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他循着这张奇特的动物皮继续追踪,随后,一个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浮出水面”——默默无闻的大熊猫走出雅安深山,登上了世界舞台。
阿尔芒·戴维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猎杀这种动物”的愿望也成了西方狩猎者和物种标本采集者狂热的追求目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记载运往国外的大熊猫至少有73只,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雅安宝兴被猎杀的。
2005年底,以夹金山为标志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接受专家评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UCN陪家戴维·谢泊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到夹金山实地考察评估,从邓池沟到野猪岗从扑鸡沟到中岗山,戴维·谢泊尔在大熊猫出没的栖息地中徒步跋涉上百公里。
在大熊猫栖息地中,戴维·谢泊尔看到很多规划中的电站停工了,矿山也停止了开采,废弃的矿山公路已披上了绿装……壮士断臂般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让他欣慰不已。离开雅安,戴维·谢泊尔留下一句话:“两个戴维相隔百余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保护自然的宝贝和人类的宝贝,让大熊猫永远在栖息地生存,与人类和谐相处。虽然在栖息地里,我没有看到野生大熊猫,但我嗅到了大熊猫生活的气息。”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政府申报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中国稀有的“活化石”动物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
这是世界上以野生动物为主体的最大遗产保护地,也是中国进八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的第一个以野生动物为保护主体的遗产保护地。尽管“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纵横四川4个市州12个县,但雅安就占了核心区面积的52%。雅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的7月12日确定为“雅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日”并决定承办“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雅安为世界站岗,让世界共享栖息着世界珍稀旗舰动物大熊猫的雅安。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一首歌谣,让人们记住了台北。“台北的雨,跟雅雨差不多,但挟带着海风和海腥味,远不如雅雨清纯。”一位造访过台北的游客写道。风雨雷电,乃自然现象。风城也罢,雨城也罢,大多是别称。正如台湾的基隆叫“雨城”,美国的西雅图也称“雨城”,但以“雨城”命名的城市,全球只有一个,那就是雅安市的雨城区。
雨,是上天赐予大地的甘霖。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地方雨越下越少。就在今年西南五省(市、自治区)大旱“喊渴”声中,“雨城”雅安依然云丰雨盈,“天漏”不休。自古以来,雅安便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据史载,隋时立雅州,那时雅州便“多雨,天无有三日之晴”。唐代诗人杜甫诗曰:“地近漏天终岁雨”。
雨城何以“天漏”了传说这里就是女娲补天未完成的那一块,但传说归传说,雨城“天漏”其实是由雅安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的。雅安的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东面则是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雅安处于这两种天壤之别的地貌环境之间,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不但雨日多、雨时长,而且雨量大。
雅安多雨有三个特点,一是降雨日数多,一年365天,雅安雨雾笼罩的日子便有两百多天:二是雨量大,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在内地实为罕见;三是降水时数长,全年降水累积时数高达2319小时——有此“三多”,雅安可谓名副其实的“雨城”。另外,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
多雨,洗出了雅安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奇异景致。外地人一进入雅安境内,便见群山葱葱郁郁,处处溢绿滴翠,旖旎多姿:大小河流碧水长淌,秀媚无限。雅安的雨还下出了蜚声全国的“三雅”:雅雨、雅鱼、雅女。最让人叫绝的雅鱼佳肴,当属“砂锅雅鱼”:鱼端上桌,一道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挟起一块鱼肉送入口中,顿感满口生津,唇齿留香。鱼肉吃尽后,鱼头赫然现出一把宝剑。吃过雅鱼,站在大街上看来来往往的雅女:个个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迷恋间,天空倏地又被灰白的云层遮挡起来,纷纷扬扬的雨丝不期而降。在雨中,仰看万千丝绦直垂脸面,肌肤清凉,舒畅无比,光影浮动间更多了几分恍然若梦的感觉。
从因果关系来说,是雅雨造就了雅鱼和雅女。气象专家解释,因为雨多,所以雅安的河流众多,水质很好。像流经雅安市区的青衣江和周公河,除汛期下暴雨涨水外,其他季节基本上都保持着一定水位,而且水质纯净,因此鱼肉鲜美;同样因为阴雨多,雅安的日照相对较少,空气湿润,对人的肌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雅女肤色白皙。
雅雨不仅造就了雅鱼和雅女,还催生了雅安的两片绿叶:一片是蒙顶山上的茶叶,一片是夹金山上的竹叶。于是有人说:“滋润雅安一一座两片绿叶摇曳的城市。”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
走进蒙顶山核心景区天盖寺,“漏天之盖”四个字赫然入目。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其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
蜀中三大名山各具特色,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香。蒙顶山什么香?茶香!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其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最值得称道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举。七株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于蒙顶山之巅。
蒙顶山茶品质特佳,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回味悠长。在《华阳国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同四川的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里也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茶与诗文在神州大地上缠绵悱恻,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一座圣山延伸一条古道。蒙顶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维系着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一条茶马古道贯通古今东西。位于蒙顶山下的茶马司,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古代官方专司茶马贸易的管理机构的唯一遗址。伴随着茶香,茶文明从这里发祥,荼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问问蒙顶,世界第一株茶树是谁栽种?世界第一片茶叶是谁采摘……”一片绿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小茶叶大文化,大文化搭起大舞台,一片茶叶染绿了整个世界。
如今,“蒙顶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片竹叶掩藏神秘物种
在雅雨的滋润下,蒙顶山的茶叶生机勃勃,而夹金山的竹叶更是常年翠绿。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夹金山脉,如同一个子遗物种的“避难所”——大山深处,树上的金丝猴、短尾猴,地上的大熊猫、扭角羚,天上的绿尾虹雉往往有着同域分布。在保护区内,一次看见几十头羚牛并不稀奇……而大熊猫就栖息在这里。
一个珍稀物种的背后是一个神秘的天堂。冰川时代的“活化石”,一个脆弱的物种选择在雅安繁衍生息,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青山碧水,尽涤尘虑的雅安,不仅是物种的天堂,也是人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最佳去处。大熊猫,一个何等娇贵的物种,从远古洪荒而来的大熊猫,想当初它的足迹遍及地球,然而最后雅安成了它生存的“天堂”,而且它在这里修身养性,从昔日的食肉动物,变成了温文尔雅的素食动物。中国文人也喜欢修身养性,自古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而大熊猫也是“宁可舍其肉,不可食无竹”。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就是在雅安被发现并命名的。1869年3月11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夹金山麓的邓池沟 天主教堂附近与大熊猫惊鸿一瞥。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一姓李的人邀请我到他家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了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黑白熊的皮,这张皮很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你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明天就出发到野外猎杀这种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他循着这张奇特的动物皮继续追踪,随后,一个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浮出水面”——默默无闻的大熊猫走出雅安深山,登上了世界舞台。
阿尔芒·戴维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猎杀这种动物”的愿望也成了西方狩猎者和物种标本采集者狂热的追求目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记载运往国外的大熊猫至少有73只,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雅安宝兴被猎杀的。
2005年底,以夹金山为标志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接受专家评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UCN陪家戴维·谢泊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到夹金山实地考察评估,从邓池沟到野猪岗从扑鸡沟到中岗山,戴维·谢泊尔在大熊猫出没的栖息地中徒步跋涉上百公里。
在大熊猫栖息地中,戴维·谢泊尔看到很多规划中的电站停工了,矿山也停止了开采,废弃的矿山公路已披上了绿装……壮士断臂般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让他欣慰不已。离开雅安,戴维·谢泊尔留下一句话:“两个戴维相隔百余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保护自然的宝贝和人类的宝贝,让大熊猫永远在栖息地生存,与人类和谐相处。虽然在栖息地里,我没有看到野生大熊猫,但我嗅到了大熊猫生活的气息。”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政府申报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中国稀有的“活化石”动物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
这是世界上以野生动物为主体的最大遗产保护地,也是中国进八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的第一个以野生动物为保护主体的遗产保护地。尽管“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纵横四川4个市州12个县,但雅安就占了核心区面积的52%。雅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的7月12日确定为“雅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日”并决定承办“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雅安为世界站岗,让世界共享栖息着世界珍稀旗舰动物大熊猫的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