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和教师能力所限,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学生 阅读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简单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鼓励阅读反思、阅读批判,进而发展阅读个性,通过反复审视、探究、咀嚼、玩味,提高阅读质量。本文从学生合理化阅读的视角、角色、空间等不同方面作一下粗浅的探讨。
一、阅读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中国历代史家认为,读书要广泛涉猎,广收博采,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唯如此,才能腹有诗书。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走的却是一条重课本、轻课外、脱离生活的错误之路,教师只教课本,不问其他,都是以诠释、讲解和阐发范文为已任,学生以理解、记诵、模仿范文为目的。教师习惯于用理性思维与教学来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忽视学生的文学积累与熏陶感悟,总认为可以“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其结果是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像,禁锢学生的思维与创新,使语文阅读日渐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被动的“文以载道”。
语文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俗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应首先注重阅读。新教材的编写,一改以往古板、守旧的传统,注重人文关怀,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精选时文、美文、名家名篇,但仅止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不见多何来识广?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学生阅读要做到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电视报刊、网络文化等无所不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口诵心吟,细细的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章法结构。唯如此,阅读者的鉴赏能力、情感世界才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文化底蕴也才能逐渐丰厚。巴金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这得益于少年时代熟读了200篇名文。”不只是巴金、鲁迅、冰心、茅盾等古往今来,一切文章高手,无不在熟读上下过功夫。
二、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核心是自主性。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式、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潜入——内化——释放”的认知表现。这种认知、熏陶、感悟是社会性人格素养的养育过程,是贴近文本的一般性感悟和自我拓展的个体性感受的结合,既有强烈的自主性,不容他人主宰,但又需要必要的人文关怀,以满足其感悟生成的期待。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和教师能力所限,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类似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在活动中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虽然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的是培养能力。《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曾介绍:美国的小学老师经常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
三、阅读活动中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使阅读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阔而浓厚的土壤,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漫游语文世界》有这样一项活动,它要求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具体要求是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阅读、思考,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西流河镇中学)
关键词:学生 阅读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简单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鼓励阅读反思、阅读批判,进而发展阅读个性,通过反复审视、探究、咀嚼、玩味,提高阅读质量。本文从学生合理化阅读的视角、角色、空间等不同方面作一下粗浅的探讨。
一、阅读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中国历代史家认为,读书要广泛涉猎,广收博采,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唯如此,才能腹有诗书。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走的却是一条重课本、轻课外、脱离生活的错误之路,教师只教课本,不问其他,都是以诠释、讲解和阐发范文为已任,学生以理解、记诵、模仿范文为目的。教师习惯于用理性思维与教学来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忽视学生的文学积累与熏陶感悟,总认为可以“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其结果是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像,禁锢学生的思维与创新,使语文阅读日渐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被动的“文以载道”。
语文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俗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应首先注重阅读。新教材的编写,一改以往古板、守旧的传统,注重人文关怀,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精选时文、美文、名家名篇,但仅止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不见多何来识广?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学生阅读要做到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电视报刊、网络文化等无所不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口诵心吟,细细的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章法结构。唯如此,阅读者的鉴赏能力、情感世界才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文化底蕴也才能逐渐丰厚。巴金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这得益于少年时代熟读了200篇名文。”不只是巴金、鲁迅、冰心、茅盾等古往今来,一切文章高手,无不在熟读上下过功夫。
二、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核心是自主性。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式、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潜入——内化——释放”的认知表现。这种认知、熏陶、感悟是社会性人格素养的养育过程,是贴近文本的一般性感悟和自我拓展的个体性感受的结合,既有强烈的自主性,不容他人主宰,但又需要必要的人文关怀,以满足其感悟生成的期待。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和教师能力所限,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类似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在活动中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虽然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的是培养能力。《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曾介绍:美国的小学老师经常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
三、阅读活动中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使阅读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阔而浓厚的土壤,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漫游语文世界》有这样一项活动,它要求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具体要求是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阅读、思考,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西流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