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包含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的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正在变为一座“空城”。其中公开销售的限价房从2012年底至今,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请。若再除去审核不通过的申请,销售情况将更不理想。
青岛保障房的空置现象并非孤例,在我国多地,保障房空置的现象大量存在。以陕西省为例,该省制定的建设21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中,目前已竣工91万套,分配入住80.47万套,入住率为88.43%,空置总数达到10万套。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制度有着直抵人心的温暖,在现实中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一些地方的保障房,的确已经成为了“偏差劣”的代名词。所谓“偏”,就是位置偏远,大多在城市边缘。有些项目号称与城市地标只有半小时车距,但事实上在不折不扣的乡下。所谓“差”,就是配套差。很多保障房的配套差得离谱,基本是只见房不见树,只见垃圾不见物业。所谓“劣”,就是质量劣。很多保障房到入住时才发现问题重重,墙面渗水、屋顶漏水,几乎成了“标配”。
有专家认为,保障房空置本质上与地方政府保障房规划者对民生问题冷淡轻视,对民众欠缺服务意识有关系。很多保障房的建设只是在地方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虚应差事,而边远的地块则刚好用来交差,百姓能否得到实惠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内。这随之带来了最坏的结果:项目建成完工之日却成为空置之时。
地方政府必须要有勇气直面“空城”的尴尬,厘清问题根源,切实解决保障对象的顾虑、忧虑和实际困难。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认为,保障房的建设,绝不能“重量不重质”,必须通过制度设计进行严格约束问责,唯有严格的约束问责才能让保障房大量空置的现象不再出现。
住建部专家顾云昌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保障房建设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房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并不能单纯的以开工量、完工量来考核政府的保障房建设,而应当以解决了多少户困难家庭的实际住房问题作标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我国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出发点,才能使让人望而生畏的“空城”不再出现。
青岛保障房的空置现象并非孤例,在我国多地,保障房空置的现象大量存在。以陕西省为例,该省制定的建设21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中,目前已竣工91万套,分配入住80.47万套,入住率为88.43%,空置总数达到10万套。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制度有着直抵人心的温暖,在现实中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一些地方的保障房,的确已经成为了“偏差劣”的代名词。所谓“偏”,就是位置偏远,大多在城市边缘。有些项目号称与城市地标只有半小时车距,但事实上在不折不扣的乡下。所谓“差”,就是配套差。很多保障房的配套差得离谱,基本是只见房不见树,只见垃圾不见物业。所谓“劣”,就是质量劣。很多保障房到入住时才发现问题重重,墙面渗水、屋顶漏水,几乎成了“标配”。
有专家认为,保障房空置本质上与地方政府保障房规划者对民生问题冷淡轻视,对民众欠缺服务意识有关系。很多保障房的建设只是在地方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虚应差事,而边远的地块则刚好用来交差,百姓能否得到实惠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内。这随之带来了最坏的结果:项目建成完工之日却成为空置之时。
地方政府必须要有勇气直面“空城”的尴尬,厘清问题根源,切实解决保障对象的顾虑、忧虑和实际困难。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认为,保障房的建设,绝不能“重量不重质”,必须通过制度设计进行严格约束问责,唯有严格的约束问责才能让保障房大量空置的现象不再出现。
住建部专家顾云昌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保障房建设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房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并不能单纯的以开工量、完工量来考核政府的保障房建设,而应当以解决了多少户困难家庭的实际住房问题作标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我国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出发点,才能使让人望而生畏的“空城”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