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草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阳台上花盆里的长寿草,我便想起天堂里慈祥的母亲,想起她最喜欢吃的长寿面。六年前,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长寿草的种子,把它撒在两个花盆里,定期浇水施肥。在她精心伺候下,长寿草生长很快,并且长得很茂盛。
  母亲喜欢早餐用长寿草的绿叶做汤面。她先把水烧开,往锅里打一个鸡蛋或者放切细的瘦肉,然后把面条放进去煮熟,再把洗好的绿叶放进去焯一下就出锅,最后在碗里滴点麻油,我们称这样的汤面为“长寿面”。母亲患有胃下垂病症,一点辣的食物都不能吃,而我们又喜欢在面条里放点辣椒,所以早餐要分开做。母亲每次吃长寿面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一再叫我们吃,说吃了对身体好。我故意问她怎么个对身体好法?她想了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反复强调这长寿草曾救过娘家人的命。为了验证母亲的话,我查了有关长寿草的资料,这草虽然不起眼,但其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益气、安神、降血压之功效,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我想,这草既然这么有营养,母亲又特别爱吃,我不能“横刀夺爱”,就那么一点点绿叶,我们吃了,她就没得吃了,但我又不能把这想法说出来。有一次实在拗不過母亲,我试着尝了一片绿叶,细腻、油滑,带点苦涩,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于是,我便以绿叶不好吃为由,打消了母亲让给我们吃的念头。

  母亲过世后,我伤痛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当看到她种的花草就触景生情,所以也无心打理。不久,有的凋谢了,有的枯萎了,唯有长寿草叶常青。那天我到阳台晾衣服时,发现长寿草的枝头上挂满绣球状的小花蕾。没过几天,竟然开出一朵朵紫红色的五角星花!花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令人心情格外舒畅。那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像母亲慈祥的笑脸,闯入我的眼帘和心田。翠绿色的叶子呈心脏形散开,仿佛向我招手致意。长寿草也是有灵性的,虽然它的主人已经远逝,但它仍然忠实地守护着主人的家,守护着主人的亲人,经受住了风吹雨打,它希望主人的家人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乐趣。同时也告诉我们,母亲一直活着,它们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想起母亲临终前交代要管理好长寿草的嘱托,我受到极大触动,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第二天早上,我小心翼翼摘下几片绿叶,按母亲所教的做法,加了点瘦猪肉,放入煮好的面条里,吃时感觉和原来吃的完全不一样,味道鲜嫩,清甜可口。
  “做菜要用心去做,再苦的菜只要有益健康,吃起来都是甜的……”母亲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从那以后,我成为长寿草的新主人,不定期为它锄草、松土、浇水、施肥,像母亲生前一样细心照料着它,使它的生命充满阳光。
  母亲,您在天堂种了长寿草吗?还常做长寿面吃吗?就快到您的节日,不孝女做您最喜欢吃的长寿面给您吃,提前祝您节日愉快,我们一切都好,您不要挂念!
  选自《桂林日报》
其他文献
说南京人不讲究吃,真是冤枉南京人。  当年夫子庙的一家茶楼上,迎面壁上有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这副对联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南京人的闲适,也形象地找到了南京人没出息的根源。传统的南京人,永远是一群会享受的人。这种享乐之风造就了六朝金粉,促进了秦淮河文化的繁荣,自然也附带了一次次的亡国。唐朝杜牧只是在“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后,才会有感歌女“隔江犹唱
从客观上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厨师的手艺有关,甚至与做饭用的水质有关。从主观上来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人生际遇、环境氛围有关,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窗外飘着鹅毛大雪,窗内温暖如春。一家人围坐在冒着热气的丰盛的饭桌前,吃着菜,喝着汤,抑或品着家酿的小酒,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屋子里热切着的,有含笑的老人,有说笑的后辈,有吃饱了,喝足了,在一边玩耍的孩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这件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才有所改变。  偶然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书籍,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無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在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共产党的,还是国民党的?那时候
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  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还问我为什么没有老郝那样的朋友。我说你不要当愤怒天使,问你是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受到别人什么亏待。你说那倒没有。既然无关别人,那就是我亏待你了。  我不是在这儿抱怨,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不能当
母親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买点肉或买条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时,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前,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
像是从天上来的,它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它提醒了我们。它在踏进我家窗台时,已经用它一贯的“喵喵”声打过招呼,可我们正沉浸在一场讨论当中。我隐约听到了,可我也以为只是幻觉。  可,一切不是幻觉。一只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个发出惊呼的是我女儿,她一见,心生欢喜,立马央求我收留它。  见它,我并不陌生。年初,母亲来我家时,它就来过。楼上的窗户恰巧打开了,它应该是从那里来的。我那时见它,也像
到一家非常精致、讲究品味的书店买书,顺道绕到文具部去,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这家书局里的书售价都在一百到两百元之间,可是一本普通的笔记簿售价都在两百元以上,稍微精致一点的则都在五百元以上。由于我平常都使用廉价的笔记本来记事,使我对现今笔记本的售价感到有点吃惊。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书通常所使用的纸张都比笔记本要多要好,而一本书的成本有印刷、排版、校对、版税等等费用,理论上成本比笔记本高得
雪没完没了地下,一场接着一场。好像这个冬天,雪对于大地的思念,从未有过休止。大道上人烟稀少。似乎一场大雪过后,村子里的人,全都消失掉了。空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一切都被冰封在了厚厚的雪中,连同昔日那些打情骂俏的男人女人。阳光静静地洒在屋顶上,光秃的树杈上,瑟瑟发抖的玉米秸上,低矮的土墙上,再或灰色的窗台上。因为有雪,这些灰扑扑的事物,便看上去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于是村庄便不再是过去鸡飞狗跳的样子,转而
雨润江南。蒙蒙的烟雨笼着湿漉漉的一弯流水,水面上荡着一只乌篷船。桨声欸乃,激起活泼泼的水波明闪闪,与水面淡墨似的幽幽的暗,呼应着、衬托着……有若清亮的领唱与低沉的合声,又似松枝上灿然的积雪与苍黑老干。雨丝风片的对岸,远山一痕若隐若现。梦里水乡,不舍的江南,仿佛人生舞台的布景,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这里上演。一幕一幕的曾经,在生命的深处,追索到前世逶迤至今生。而这只翡翠手镯就这样把乡愁也似的江南
正月以来,喉部不适,求诊于几家医院,医生均称无大碍,开点消炎药了事。  但无好转,每日有血痰,我以强大的心理暗示力抵御着。  忽一日,母亲轻轻走到我身边,递上一根青线:你试试用它刮刮喉咙,抹上菜油。  我对这种土办法付之一笑,推开母亲伸过来的手:不要不要。  九旬母亲很少进医院,她依然只相信旧社会时给她治过病的老郎中,她说现在的药越吃越得病的,“是药三分毒哩”,每次看见我服药她就这样说。而她每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