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情感、沟通思想的直接工具。幼儿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思想组织能力也会随着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集体活动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语言交流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在大班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处于被动地位
有一些幼儿身处于新的环境中,会感到不自在、不轻松,所以不愿意主动开口交流。自己的一些意愿也仅用点头、摇头表示。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谈话内容缺乏一定的主题,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没有以幼儿为主体,对幼儿的指导与评价没有目的、没有标准,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难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
(二)幼儿回答经常跑题
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语言的发展程度也不同,词汇量、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表达不清晰、用词不准确、跑题、越扯越远等现象。
(三)交流内容单调贫乏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幼儿的语言交流内容显得单调贫乏,不够全面。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一,我们通常会发现,生活体验丰富的幼儿,更愿意主动交流,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能引发谈话主题。其二,幼儿往往对“六一庆祝”、“运动会”等活动结束之后的谈话参与度很高,主要是因为幼儿亲自感受了,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有语言表达的基础与资源。
二、集体活动中影响幼儿语言交流的因素
(一)忽略幼儿性格特点,让幼儿有话不敢说
那些活泼大胆、外向型的幼儿总是爱表现自己,而内向的幼儿则不爱表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显得很被动。他们害怕自己说错了,害怕被别人取笑,可这些幼儿又特别的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把自己往后靠。比如:我班张紫涵小朋友就是非常内向的幼儿,平时都不爱讲话,集体活动时发言的机会就更少,说话时需要教师贴在耳朵旁才能听清楚。要是旁边小朋友笑一下,或者说“不是”,她就再也不敢说了。
(二)设计提问目的不明,让幼儿有话不会说
集体活动时,教师会借助较多的提温进行活动。教师善于提问,问题指向性强、有效,不但能较好地组织集体活动,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着直接影响。如果问题太小,它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一个幼儿回答正确了,其他幼儿就没有什么可争辩了;有时往往针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提问,多以回忆的形式进行,较少融入幼儿个人的情感。如:故事中的小兔去了哪里?大灰狼的做法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要向小兔学习?局限了幼儿的思维,也阻碍了幼儿语言交流。
(三)注重完成教案内容,让幼儿有话不想说
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教师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总喜欢让一些优秀的幼儿来回答。这样能够让活动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中间尽量少出现偏离活动正常轨道的现象。幼儿回答时迟疑、停顿,教师就容易失去等待幼儿继续说完的耐心。幼儿回答时声音很轻,吸引不了其他幼儿的注意,造成纪律上不必要的管理等等。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语言交流。
三、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建轻松、互动的集体活动,鼓励幼儿说话
1.及时肯定,给予信心
2.活动结合幼儿的经验,让他们大胆说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交流的质量
要想说,就得先听,听懂了才能说得出来。会听的幼儿就会积累说的经验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1.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2.创造倾听的条件与环境
3.提高幼兒的倾听能力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让提问与回答彰显精彩
1.分析目标,提问更明确
集体活动的进行总是围绕一定的活动目标,教师确定分析目标并根据其来设计活动主要问题。有效的提问能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分析教材,让问题更适当
分析、理解教材,让客观的教材成为幼儿的主观材料。让教材切实幼儿的当前需要、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共有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更能唤起幼儿内心,进行积极思考。
3.使用丰富的语言,让提问更有吸引力
集体活动中的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尤其是幼儿园的幼儿们,教学互动的主要媒介就是对话,语言的交流。在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活动情景和幼儿的原有经验,用自然的、跌宕起伏、多变的语音、语调、语言句式吸引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大问题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尊重、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都拥有语言交流的机会
1.关注个别儿童,搭设共同交流的平台
教师先对全班幼儿做一个排摸调查记录,了解幼儿上课发言的大致情况。哪一部分幼儿发表意见没问题的,每次举手都很积极的,语言表述比较完整的,即定为优秀者,在集体活动中回答的位置稍往后排。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幼儿,另一方面,他们的讲述总是比较完整的,在其他小朋友之后反而起到小结的作用,两全其美。
2.保障幼儿充足的语言交流时间
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入园、游戏等活动辅助幼儿进行语言表达交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这些时间段里,可以师生之间交谈,也可以是生生之间交谈;可是集体交谈,也可以是个别交谈。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途径。幼儿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很容易克服压抑、羞涩等心理,促进幼儿自由的畅所欲言,自由地讲述心中的感受,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幼儿活动中,我们习惯放眼望去,处在我们视野中间的小朋友最易被我们发现,角落的小朋友不易被发现。如果教师一次次不改变这种现状,不给以不举手的幼儿机会,最后很多的幼儿会习惯成为旁观者。全班幼儿有40多人,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是重点,所以我们通常分两步骤进行。
一、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处于被动地位
有一些幼儿身处于新的环境中,会感到不自在、不轻松,所以不愿意主动开口交流。自己的一些意愿也仅用点头、摇头表示。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谈话内容缺乏一定的主题,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没有以幼儿为主体,对幼儿的指导与评价没有目的、没有标准,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难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
(二)幼儿回答经常跑题
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语言的发展程度也不同,词汇量、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表达不清晰、用词不准确、跑题、越扯越远等现象。
(三)交流内容单调贫乏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幼儿的语言交流内容显得单调贫乏,不够全面。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一,我们通常会发现,生活体验丰富的幼儿,更愿意主动交流,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能引发谈话主题。其二,幼儿往往对“六一庆祝”、“运动会”等活动结束之后的谈话参与度很高,主要是因为幼儿亲自感受了,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有语言表达的基础与资源。
二、集体活动中影响幼儿语言交流的因素
(一)忽略幼儿性格特点,让幼儿有话不敢说
那些活泼大胆、外向型的幼儿总是爱表现自己,而内向的幼儿则不爱表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显得很被动。他们害怕自己说错了,害怕被别人取笑,可这些幼儿又特别的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把自己往后靠。比如:我班张紫涵小朋友就是非常内向的幼儿,平时都不爱讲话,集体活动时发言的机会就更少,说话时需要教师贴在耳朵旁才能听清楚。要是旁边小朋友笑一下,或者说“不是”,她就再也不敢说了。
(二)设计提问目的不明,让幼儿有话不会说
集体活动时,教师会借助较多的提温进行活动。教师善于提问,问题指向性强、有效,不但能较好地组织集体活动,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着直接影响。如果问题太小,它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一个幼儿回答正确了,其他幼儿就没有什么可争辩了;有时往往针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提问,多以回忆的形式进行,较少融入幼儿个人的情感。如:故事中的小兔去了哪里?大灰狼的做法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要向小兔学习?局限了幼儿的思维,也阻碍了幼儿语言交流。
(三)注重完成教案内容,让幼儿有话不想说
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教师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总喜欢让一些优秀的幼儿来回答。这样能够让活动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中间尽量少出现偏离活动正常轨道的现象。幼儿回答时迟疑、停顿,教师就容易失去等待幼儿继续说完的耐心。幼儿回答时声音很轻,吸引不了其他幼儿的注意,造成纪律上不必要的管理等等。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语言交流。
三、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建轻松、互动的集体活动,鼓励幼儿说话
1.及时肯定,给予信心
2.活动结合幼儿的经验,让他们大胆说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交流的质量
要想说,就得先听,听懂了才能说得出来。会听的幼儿就会积累说的经验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1.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2.创造倾听的条件与环境
3.提高幼兒的倾听能力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让提问与回答彰显精彩
1.分析目标,提问更明确
集体活动的进行总是围绕一定的活动目标,教师确定分析目标并根据其来设计活动主要问题。有效的提问能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分析教材,让问题更适当
分析、理解教材,让客观的教材成为幼儿的主观材料。让教材切实幼儿的当前需要、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共有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更能唤起幼儿内心,进行积极思考。
3.使用丰富的语言,让提问更有吸引力
集体活动中的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尤其是幼儿园的幼儿们,教学互动的主要媒介就是对话,语言的交流。在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活动情景和幼儿的原有经验,用自然的、跌宕起伏、多变的语音、语调、语言句式吸引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大问题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尊重、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都拥有语言交流的机会
1.关注个别儿童,搭设共同交流的平台
教师先对全班幼儿做一个排摸调查记录,了解幼儿上课发言的大致情况。哪一部分幼儿发表意见没问题的,每次举手都很积极的,语言表述比较完整的,即定为优秀者,在集体活动中回答的位置稍往后排。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幼儿,另一方面,他们的讲述总是比较完整的,在其他小朋友之后反而起到小结的作用,两全其美。
2.保障幼儿充足的语言交流时间
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入园、游戏等活动辅助幼儿进行语言表达交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这些时间段里,可以师生之间交谈,也可以是生生之间交谈;可是集体交谈,也可以是个别交谈。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途径。幼儿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很容易克服压抑、羞涩等心理,促进幼儿自由的畅所欲言,自由地讲述心中的感受,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幼儿活动中,我们习惯放眼望去,处在我们视野中间的小朋友最易被我们发现,角落的小朋友不易被发现。如果教师一次次不改变这种现状,不给以不举手的幼儿机会,最后很多的幼儿会习惯成为旁观者。全班幼儿有40多人,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是重点,所以我们通常分两步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