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伪传承”现象及其对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c2009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那些掌握传统技艺、表演艺术、中医中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他们才是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不能被任何一级政府、商企、媒体所取代。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往往造成部分传承人只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很高技能而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理论能力不强、传承意识淡漠保守、创新观念不足等缺欠。这些缺欠时刻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质量和速度。传承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如何在传承人有限的生命里,最大限度的让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技艺真正的做到传承有序、不断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伪传承”现象
   (1)传皮毛不传真谛。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很多项目外行人很难了解该项目的传承核心是什么。例如中医中药、苗医苗药、藏医藏药、蒙医蒙药、传统饮食、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习俗礼仪等等,只有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才知道本项目的传承重点和核心内容,而往往很多传承人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只传授一些表面知识和技艺,而对核心内容闭口不谈或隐涩含混。
   (2)重数量轻质量。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传承人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有相关补贴。很多传承人在这样良好的环境里也做了大量工作,动辄一个培训班几十人,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有了用处又让地方政府和项目保护单位有了业绩。这样做确实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广度,但是往往不能保证传承深度和传承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以培养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而不是以普及某个项目的基本常识。
   (3)重传统轻创新。保护和创新(或称开发)是一对矛盾。站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考虑,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要坚持传统不断创新,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当前有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在前人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我们从前人哪里继承多少就传承多少,这样固然保证了前人的文化遗产不被泯灭,但这一代传承人的智慧精华和对项目的补充完善就无从谈起了。
   (4)重生产性开发轻传统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蕴含的经济利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一是“有形”与“无形”的区别,二是不能却少“人”的因素。这里特指的“人”就是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技能的“传承人”如果淡化了“人”的因素,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创造出再大的经济效益,也只能称之为“技术”而不能称之为“遗产”,更失去了文化的内涵。
   二、根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伪传承”现象的有效手段
   (1)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监督小组,定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进行监督、考核。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由相关专家组成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监督小组,定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监督考核,形成考核意见,上报主管部门。这样的专家小组既可以监督、保证传承的质量,也可以对传承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传承人出现“伪传承”现象,要严格制止,提出要求,必要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取消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2)培养重点传承人,并对重点传承人定期进行考核。 重点传承人也可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可以从人性化的角度,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拜师形式,让现有代表性传承人从心底接纳重点传承人,心甘情愿的把项目的核心内容传授给重点传承人。专家监督小组可定期对重点传承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以现场表演、现场制作等形式全面检查重点传承人的学习情况,并形成重点传承人档案。
   (3)坚持全面传承下的创新,为传统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为主要手段,在掌握传统技艺、曲目、作品、配方、工艺的基础上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技艺、新曲目、新作品、新配方、新工艺,这些不仅能丰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能够使原有项目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完善。相信在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保护项目内容的创新和丰富,必将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
   (4)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为传承人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5)将生产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避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应该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性保护应该以挖掘、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涵,扩大其影响为本质目的,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作“摇钱树”。原本传统美术、生产技艺和传统医药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都要通过传承人所掌握技能来实现,所以,找到生产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在保证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使二者不相互矛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伪传承”现象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观点,目的是为了“去伪存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在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相信通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项目保护单位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这种现象得到遏制,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必将“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
  
   (作者简介:王大为,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通过辩证思维,对贯穿于竞技指导全过程的、具有最普遍意义的两对范畴进行了各自涵义的界定和相互关系的探讨,进而揭示了实力与潜力、赛与练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Through th
随着“国培计划”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上也在不断提升和改进,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就培训的目标和想要达到的
摘要:本文针对《虚拟仪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创新实践等进行了一些探讨,进而提出了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仪器;LabVIEW;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21-02  一、引言  所谓虚拟仪器,就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功能由用户定义和
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前,基层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观念、制度及管理技术的滞后,一定程度上成为加快实现行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今著名的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该部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芒果街上的经历与迷惘从而不断成长的故事.
文章尝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视角来鉴赏分析卡夫卡的《在流放地》,通过机器意象、军官形象、以及悖论张力这三个方面展开文本细读,从而剖析小说对机器刑罚的冷静有分寸的叙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对于各大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培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学校的学生骨干干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给予了高度关注.由于国家教育改革
英语阅读理解是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为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打开大门。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我们必须掌握好阅读的技巧,让我们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可以去了解学
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学科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外,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应试教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
摘 要: 城乡二元结构小说始于“五四”时期,兴盛于当代,因为农耕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城市文明的冲击。很多作家关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凸显的矛盾,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温州作家钟求是创作的长篇小说《零年代》,却以特殊的视角反映这一社会现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通过刻画生动的精准的形象加以研究,在挖掘文本价值的同时以彰显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当代小说 《零年代》 人物形象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