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反酸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_gej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反酸、胃灼热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病人还可伴有食管外的表现。其内镜下表现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虽然具有反酸等症状,但内镜下无上述表现,通常被称为非糜烂性或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往往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的反复就诊及重复检查,对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很大负担,因此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
  
  1、反酸:每于餐后、躯干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常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症状多在胸骨下烧灼感或烧心发生前出现。
  2、烧心感或疼痛:为本病主要症状。症状多在食后1小时左右发生,可放射到肩胛区、颈、耳或上臂;或在身体前屈、仰卧或侧卧、剧烈运动时诱发;直立位或服制酸剂后症状可消失。过热、过酸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3、咽下困难: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后期则可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狭窄,烧心感或疼痛逐渐减轻而为永久性咽下困难替代。进食固体食物时可在剑突处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本病除可导致食管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外,还有许多食管外症状,包括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咳嗽、声嘶、慢性声带炎、咽喉炎、胃液反流;反流物吸入呼吸道,尚可引起吸人性肺炎、肺纤维化,甚至龋齿等。
  
  胃食管反流病的成因
  
  胃食管反流病是与酸或胆汁相关的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引起攻击因子酸以及胃蛋白酶、胆盐、胰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的结果。
  
  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
  
  1、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末端长3-4厘米的环形肌束。正常人静息时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一些因素可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降低,如某些激素(如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拮抗剂、安定等)。另外,当怀孕、腹水、呕吐、负重引起的腹内压增高及胃内压增高(如胃排空延迟),均可引起其压力相对降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胃食管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当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物进入胃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指在非吞咽情况下括约肌出现自发性松弛,而且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松弛的时间。因此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生理状态下,吞咽后食管体部出现由上向下蠕动,将食物向胃内推进。遇有反流时,内容物使食道扩张,通过神经反射也可促发蠕动,达到清除作用。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这种清除功能常减弱,酸性的胃内容物长时间作用于食管黏膜产生损害。唾液能有效中和胃酸,到达食管起化学清除作用。各种原因导致的唾液分泌减少,可导致食管炎的发生。如干燥综合征患者食管炎的发病率非常高。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反流性食管炎仅发生在部分有反流症状的患者。有的反流症状虽然突出,却不发生食管组织损害,提示有较强的组织抵抗力。食管组织抵抗力包括上皮前、上皮和上皮后三部分的屏障作用。任何导致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以及抑郁等),将使食管黏膜不能抵御反流物的损害。
  
  反流物的攻击作用
  
  在上述防御机制下降的基础上,反流物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受损的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量有关,也与黏膜接触的时间、体位有关。其中损害食管黏膜最强的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尤其在pH<3时,使黏膜上皮蛋白变性,同时胃蛋白酶呈活化状态消化上皮蛋白。当胃内pH为碱性时,胆汁和胰酶则成为主要的攻击因子。
  
  与发病有关的其他原因
  
  1、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约4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食管清除功能和胃排空功能延缓。
  2、心理因素:对只有烧心症状患者的问卷调查表明,60%的患者认为应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推测心理因素在本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不但反酸的症状明显减轻,而且食管酸暴露的时间也缩短;而患者的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目前推测本病和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两种机制,即内源性心身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导致胃肠道的敏感性增加,食管内感觉神经末梢对酸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的机制。
  3、幽门螺杆菌: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多数研究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食管炎的发生率,提出该菌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幽门螺杆菌可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胃窦部感染可致血清胃泌素升高,而根除后胃泌素浓度降低,胃泌素具有升高括约肌压力的作用;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内酸度,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中和胃酸,胃内pH值升高,胃蛋白酶原激活减少,反流物对食管损伤作用减弱。
  
  胃食管反流病的易发人群
  
  1、中老年人:目前普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国内调查显示,30岁以上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者;1997年台湾进行的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岁和70岁达到高峰。
  2、男性:多数报道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调查显示其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4:1。
  3、肥胖: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发生的中度危险因素。超重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对西班牙全国人口中随机抽取的2500名40-79岁的被调查者进行电话访问后发现,短期(1年)内的体质量增加与该病症状显著相关,体质量增加越多,越易出现反流、烧心等症状。
  4、吸烟:经常吸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1997年台湾曾进行一项研究,对455名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检出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50%的人吸烟,平均20支/天。
  5、饮酒:很多研究发现,饮酒与胃食管反流病显著相关。调查发现,每周饮酒7次以上与频繁的反流症状相关,大量饮酒与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
  6、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令人注目。大的食管裂孔疝常伴有中至重度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可降低胃食管交界处的张力,增加胃底的感觉刺激以至触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患者随年龄增加(尤其是50岁以上),膈食管韧带萎缩、松弛发生食管裂孔疝。长期腹腔内压增高是诱发食管裂孔疝的因素,如妊娠、肥胖、慢性便秘及剧烈咳嗽等。
  7、精神因素:研究显示,离婚或寡妇和有沉重生活压力的人易患本病。而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与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关系较大,提示心理压力可能会是其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许多患者忽视服药方法及其姿势,认为吃药只要吞下就行。不当的服药方法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有些病人服药片或胶囊时,为了省事不用水送服,而是用唾液干吞下去;还有些病人喜欢躺卧姿势服药,或刚服药即躺卧。这样,服下的药物不能很快到达胃里,滞留在食道粘附并融化,致使一些酸、碱性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刺激并腐蚀食道,引起食道发炎损伤,甚至溃疡。  临床实践表明,躺着服药片而且只饮一口水,只有40%的药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04年麻风病、皮肤病性病学术年会2004年11月23-2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参加学术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60名代表。11月24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
抗癫痫药物是治疗癫痫的,但也会引起癫痫发作。已被大量事实所证实。可以是发作类型的加重。也可以出现新的发作类型。此种现象一旦发生,将明显影响病人的预后。    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是一种长时间广泛应用的药物,故引起癫痫发作的病例报道最多。中毒病人可由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变成类角弓反张样表现,或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有的病人中毒后出现舞蹈手足徐动症,极易误诊为癫痫持续状态,因而不适当地增加苯妥英
目的:报告1例仅表现为口腔粘膜糜烂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及皮肤科、口腔科临床学、医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通过上
认知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它通过表象或思维、言语指导等方法,尽可能地发挥训练者的与运动项目相适应、涉及的多方面感觉,使心理活动参与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加快
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对策研究是一条完善高等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高等体育教育应在
科学的胎教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对胎龄满6个月的胎儿每天定时实施声、光、触摸等刺激,促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ovine Lens epithelial cell,B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它们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并进
短距离跑是田径运动中主要项目之一,我国短距跑的运动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通过对诸多影响短跑成绩因素中的肌肉放松进行初略探讨,尝试找出一条途径,提高我国
思维演练是发挥大脑的特点,利用语言、动作表象刺激相应肌肉运动,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是加快实现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我控制动作.根据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