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解】:孔子与农夫
【资料故事】: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外出郊游。在田里干活的农夫认出了孔子,于是农夫们就想考考他。他们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了一担泥巴,并且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孔子眼见这么一大担泥巴横在路中央,附近还写着一个上联,知道定有人要考他。从天而降的一道考题让孔子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他背着手在泥巴附近踱来踱去,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难题。眼看老师下不来台,孔子的爱徒颜回走上前去,想把泥巴挑走腾出路来,但他用尽了办法却怎么也挑不动。这时路两边的农夫们见颜回的狼狈模样,笑成了一片。没想到这一笑却给了孔子灵感,他随口吟出:“两边夫子笑颜回。”田中农夫见孔老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子一行让路。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文】:
语出《论语·卫灵公》。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好。”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可以直接作为对写作的指示:辞达而已矣。
这句话与众不同,孔子直接表达了对言语表达中修辞的看法。修辞,大家都很重视。孔子观点和大家却有点不同,他主张不要过分修饰,只要能够表达出一些就行。
我国的著名教育学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文,通达就好了。通,就是通顺;达,就是能够传递意思,能让别人明白。这也就够了。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两位大师都不主张过多修辞。那么,小朋友们的写作呢?
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修辞。说到修辞,大多时候指的是各种方法,例如写句子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大家的意图很好,就是希望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好,让老师在评分时,能得分更高。哇,这么多修辞的手法,提醒大家不要一股脑儿都用啊,悠着点,孔子都说了“辞达而已矣”。还有不少小朋友有一个绝招——用成语。大家觉得,写作中用上成语,能一下子提亮文章,赛过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这个问题很小,我们这次先说。
用成语写,好不好呢?
当然好。至少,能够显示出你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错,能展示出你的积累很丰富。但也请注意,并不是写作的时候,成语越多越好。真的好,就需要适当。使用适度才是真好。
文章中,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适度使用成语。第一处,用在点题处,可以提亮全文。比如说,有些句子是点明文章主旨的,是非常关键的句子,你就可以用成语来提升文章品质。你写道:“我可是举世无双的宝贝哦。”小朋友用这句话,凸显了自己在家中的价值,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成语“举世无双”,很好用。
第二处,用在对话中,能够显出个性。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让作文里静悄悄。写对话时,也可以用成语来帮忙。比如,班长对小红说:“你做起事情来可真让人佩服,真有点锲而不舍呀!”这里的成语“锲而不舍”,一下子就体现了小红做事的精神。成语,好用吧!
第三处,用在文题里,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人眼球。比如,有小朋友的作文题为《水滴石穿的启示》,题目中的“水滴石穿”就是成语,用上了,很显然就能让人感受到“启示”中最关键的部分——坚持。小作者要表达的精神,一下子就能展示出。
这么说,大家可不要误会,并非说成语越多越好。
想一想,有时候少用成语也不错。为什么?因为读者最想看到的是细而又细的过程啊。而用上成语,直接让读者看到不容置疑的结果,直接让读者不用去想象,获得一个简单的、格式化的、大家都知道的信号。猜测、联想、扩展的乐趣就没有了。少了对过程的关注,让整个作文变得干瘪了,就好像泄了气的球。比如刚才说的《水滴石穿的启示》,我们可以用一段话写出这个启事,也可以用个成语把这个启示概括下来。而一旦用了成语,读者就不需要去琢磨、去猜想了,阅读的乐趣不就少了许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好,但更要用得好,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要用得适量、得体。同时,还有一个提醒:小朋友,千万不要以文章中成语的多少来评价文章品质的高低。成语,可以帮助我们的表达,成语应该是我们积累语言的一个类别,但成语不是我们写作文的依赖哦。
【见贤思齐·佳作】
“血战钢锯岭”
滕冠翔
去年暑假,我去参加了“龙翔”国防教育基地的七天军训夏令营,并且上演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血战钢锯岭”。
记得那是夏令营第二天的早上,我们在6点20分就起了床,早早地到宿舍楼下集合。场上每个人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不时地有几位队员在抱怨着还没有睡醒,声称要回宿舍去睡上一个回笼觉。刚开始,我们跟随教官前进的脚步有些拖沓,可直到看见了前方矗立着的那一块写着“CS野战场”的大牌子时,瞬间像打满了鸡血,精神百倍。脚步也跟着有力了许多!
大家在教官和CS负责人的指导下,穿上了装备,扛起了枪,随时准备“出征”。我们分成了“飞虎”和“德玛西亚”两个战队,将分别充当联合国部队和IS恐怖组织。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我们“飞虎队”得到了扮演IS的資格,比赛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一轮战斗是团队作战。双方阵营分别被教官带到战场的两边,准备互相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惊喜”。我方采用的战术是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沿着大坦克的两边前进,最后在坦克末端和一辆巨大的军车的中间会合,留几个兄弟当诱饵,把敌人诱入我们的埋伏圈,来一波漂亮的团灭。我和9个战友从坦克的右边走,刚刚开战没多久,就听见左路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已经消灭了3个敌人,而自己没有人员伤亡。我们也不甘落后,看见对方来了5个小兵,我们马上进入状态,还没等对面反应过来,他们就瞬间“中弹”“牺牲”了。我们仗着人多力量大,也成功完成了0换5的好战绩。眼看着敌人纷纷倒下,只剩下七八个了,而我们的人都还存活,几乎可以说是锁定了胜局。可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还是很小心谨慎。就在这时,对方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我们定下来的集合点会合,这可是他们自投罗网。我们两路人马开始会合,发现对方的漏网之鱼们都在这里,我们正好两路夹击,成功地拿下了第一场战斗的胜利,他们全部“牺牲”。 第二轮就是传说中的“剿首计划”。教官突然发问:“你们里面谁最帅?”我顺口答了一句:“都帅呀!”“好,就你了!看上去聪明伶俐,说话滴水不漏,就你来当老大了!”“哇!当老大!好!”然而,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这一关里,老大就等于“靶子”,是块“烫手的山芋”!我会成为敌人的“众矢之的”,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要在10分中内保护我不“中弹”。所幸的是,他们异常机智,让我躲到了一辆军车的轮子后面。可以呀!对面连我的脚后跟都看不见,怎么在10分钟之内杀了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對方经过上一局的失利之后,现在放聪明了,居然学会了使诈!他们派出了一个“卧底”,用上了我们队的标志,混到我们的阵地里,一枪、两枪、三枪,我就莫名其妙地“牺牲”了!
在那一刻,我的心中不禁唱起了一首歌:对面的汉子你威武雄壮,射出的子弹就像风一样!那你这么棒棒,为什么要使这样的小动作?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教官身上,可一向铁面无私的教官竟然默许了!算了算了,大人不计小人过,我们姑且饶了他们。不过,综合这两场的整体表现,我们最终还是荣幸地获得了这场血战的胜利!
你们说,如此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一场血战,有没有一些当年“血战钢锯岭”的影子呢?
【必有我师·评点】
滕冠翔同学的这一篇《“血战钢锯岭”》写得完整具体、生动有趣,语言自然流畅,充满少年心性,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而在这样一篇不错的作文里,其成语所占的成分与比重并不多,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段落里,出现了全文的第一个成语,叫“名副其实”,用这个成语来引出主题,让人充满好奇,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而后,在描写他与同学们玩CS野战时,他适当地用上了“锁定胜局”“掉以轻心”“自投罗网”“漏网之鱼”这些描述战局和战况的成语,将这一场精彩纷呈、一波三折的比赛描写得十分激烈,也叙述得十分准确到位。
另外,成语也成了小作者在语言上增加幽默感的武器。教官选“老大”时评价小作者“聪明伶俐”“滴水不漏”,而小作者惊讶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更是“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这些成语的恰当使用,都给文章增色不少。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八个字也高度概括与总结了这一场“血战钢锯岭”的特点,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学而时习·任务】
成语,是我们写作时的一柄利器,但这利器也不能滥用,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先试着写一篇完全不使用成语的作文,并且尽力写好,看看在成语“脱水”的情况下,你的文章是否也能自然流畅?而后,在本文的基础上,试着“锦上添花”,在你觉得有必要且会出彩的地方,适当地加上一些成语,尽量做到“少而精”,看看能否通过修改,让你的这篇文章更上一层楼。
【资料故事】: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外出郊游。在田里干活的农夫认出了孔子,于是农夫们就想考考他。他们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了一担泥巴,并且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孔子眼见这么一大担泥巴横在路中央,附近还写着一个上联,知道定有人要考他。从天而降的一道考题让孔子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他背着手在泥巴附近踱来踱去,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难题。眼看老师下不来台,孔子的爱徒颜回走上前去,想把泥巴挑走腾出路来,但他用尽了办法却怎么也挑不动。这时路两边的农夫们见颜回的狼狈模样,笑成了一片。没想到这一笑却给了孔子灵感,他随口吟出:“两边夫子笑颜回。”田中农夫见孔老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子一行让路。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文】:
语出《论语·卫灵公》。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好。”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可以直接作为对写作的指示:辞达而已矣。
这句话与众不同,孔子直接表达了对言语表达中修辞的看法。修辞,大家都很重视。孔子观点和大家却有点不同,他主张不要过分修饰,只要能够表达出一些就行。
我国的著名教育学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文,通达就好了。通,就是通顺;达,就是能够传递意思,能让别人明白。这也就够了。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两位大师都不主张过多修辞。那么,小朋友们的写作呢?
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修辞。说到修辞,大多时候指的是各种方法,例如写句子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大家的意图很好,就是希望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好,让老师在评分时,能得分更高。哇,这么多修辞的手法,提醒大家不要一股脑儿都用啊,悠着点,孔子都说了“辞达而已矣”。还有不少小朋友有一个绝招——用成语。大家觉得,写作中用上成语,能一下子提亮文章,赛过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这个问题很小,我们这次先说。
用成语写,好不好呢?
当然好。至少,能够显示出你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错,能展示出你的积累很丰富。但也请注意,并不是写作的时候,成语越多越好。真的好,就需要适当。使用适度才是真好。
文章中,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适度使用成语。第一处,用在点题处,可以提亮全文。比如说,有些句子是点明文章主旨的,是非常关键的句子,你就可以用成语来提升文章品质。你写道:“我可是举世无双的宝贝哦。”小朋友用这句话,凸显了自己在家中的价值,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成语“举世无双”,很好用。
第二处,用在对话中,能够显出个性。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让作文里静悄悄。写对话时,也可以用成语来帮忙。比如,班长对小红说:“你做起事情来可真让人佩服,真有点锲而不舍呀!”这里的成语“锲而不舍”,一下子就体现了小红做事的精神。成语,好用吧!
第三处,用在文题里,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人眼球。比如,有小朋友的作文题为《水滴石穿的启示》,题目中的“水滴石穿”就是成语,用上了,很显然就能让人感受到“启示”中最关键的部分——坚持。小作者要表达的精神,一下子就能展示出。
这么说,大家可不要误会,并非说成语越多越好。
想一想,有时候少用成语也不错。为什么?因为读者最想看到的是细而又细的过程啊。而用上成语,直接让读者看到不容置疑的结果,直接让读者不用去想象,获得一个简单的、格式化的、大家都知道的信号。猜测、联想、扩展的乐趣就没有了。少了对过程的关注,让整个作文变得干瘪了,就好像泄了气的球。比如刚才说的《水滴石穿的启示》,我们可以用一段话写出这个启事,也可以用个成语把这个启示概括下来。而一旦用了成语,读者就不需要去琢磨、去猜想了,阅读的乐趣不就少了许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好,但更要用得好,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要用得适量、得体。同时,还有一个提醒:小朋友,千万不要以文章中成语的多少来评价文章品质的高低。成语,可以帮助我们的表达,成语应该是我们积累语言的一个类别,但成语不是我们写作文的依赖哦。
【见贤思齐·佳作】
“血战钢锯岭”
滕冠翔
去年暑假,我去参加了“龙翔”国防教育基地的七天军训夏令营,并且上演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血战钢锯岭”。
记得那是夏令营第二天的早上,我们在6点20分就起了床,早早地到宿舍楼下集合。场上每个人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不时地有几位队员在抱怨着还没有睡醒,声称要回宿舍去睡上一个回笼觉。刚开始,我们跟随教官前进的脚步有些拖沓,可直到看见了前方矗立着的那一块写着“CS野战场”的大牌子时,瞬间像打满了鸡血,精神百倍。脚步也跟着有力了许多!
大家在教官和CS负责人的指导下,穿上了装备,扛起了枪,随时准备“出征”。我们分成了“飞虎”和“德玛西亚”两个战队,将分别充当联合国部队和IS恐怖组织。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我们“飞虎队”得到了扮演IS的資格,比赛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一轮战斗是团队作战。双方阵营分别被教官带到战场的两边,准备互相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惊喜”。我方采用的战术是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沿着大坦克的两边前进,最后在坦克末端和一辆巨大的军车的中间会合,留几个兄弟当诱饵,把敌人诱入我们的埋伏圈,来一波漂亮的团灭。我和9个战友从坦克的右边走,刚刚开战没多久,就听见左路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已经消灭了3个敌人,而自己没有人员伤亡。我们也不甘落后,看见对方来了5个小兵,我们马上进入状态,还没等对面反应过来,他们就瞬间“中弹”“牺牲”了。我们仗着人多力量大,也成功完成了0换5的好战绩。眼看着敌人纷纷倒下,只剩下七八个了,而我们的人都还存活,几乎可以说是锁定了胜局。可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还是很小心谨慎。就在这时,对方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我们定下来的集合点会合,这可是他们自投罗网。我们两路人马开始会合,发现对方的漏网之鱼们都在这里,我们正好两路夹击,成功地拿下了第一场战斗的胜利,他们全部“牺牲”。 第二轮就是传说中的“剿首计划”。教官突然发问:“你们里面谁最帅?”我顺口答了一句:“都帅呀!”“好,就你了!看上去聪明伶俐,说话滴水不漏,就你来当老大了!”“哇!当老大!好!”然而,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这一关里,老大就等于“靶子”,是块“烫手的山芋”!我会成为敌人的“众矢之的”,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要在10分中内保护我不“中弹”。所幸的是,他们异常机智,让我躲到了一辆军车的轮子后面。可以呀!对面连我的脚后跟都看不见,怎么在10分钟之内杀了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對方经过上一局的失利之后,现在放聪明了,居然学会了使诈!他们派出了一个“卧底”,用上了我们队的标志,混到我们的阵地里,一枪、两枪、三枪,我就莫名其妙地“牺牲”了!
在那一刻,我的心中不禁唱起了一首歌:对面的汉子你威武雄壮,射出的子弹就像风一样!那你这么棒棒,为什么要使这样的小动作?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教官身上,可一向铁面无私的教官竟然默许了!算了算了,大人不计小人过,我们姑且饶了他们。不过,综合这两场的整体表现,我们最终还是荣幸地获得了这场血战的胜利!
你们说,如此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一场血战,有没有一些当年“血战钢锯岭”的影子呢?
【必有我师·评点】
滕冠翔同学的这一篇《“血战钢锯岭”》写得完整具体、生动有趣,语言自然流畅,充满少年心性,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而在这样一篇不错的作文里,其成语所占的成分与比重并不多,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段落里,出现了全文的第一个成语,叫“名副其实”,用这个成语来引出主题,让人充满好奇,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而后,在描写他与同学们玩CS野战时,他适当地用上了“锁定胜局”“掉以轻心”“自投罗网”“漏网之鱼”这些描述战局和战况的成语,将这一场精彩纷呈、一波三折的比赛描写得十分激烈,也叙述得十分准确到位。
另外,成语也成了小作者在语言上增加幽默感的武器。教官选“老大”时评价小作者“聪明伶俐”“滴水不漏”,而小作者惊讶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更是“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这些成语的恰当使用,都给文章增色不少。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八个字也高度概括与总结了这一场“血战钢锯岭”的特点,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学而时习·任务】
成语,是我们写作时的一柄利器,但这利器也不能滥用,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先试着写一篇完全不使用成语的作文,并且尽力写好,看看在成语“脱水”的情况下,你的文章是否也能自然流畅?而后,在本文的基础上,试着“锦上添花”,在你觉得有必要且会出彩的地方,适当地加上一些成语,尽量做到“少而精”,看看能否通过修改,让你的这篇文章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