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而艺术类高职教育则特色不鲜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缓解这些问题,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体现艺术类专业教学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能力培养找到载体,缩短毕业生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距离的关键。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方向逐步明确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首创性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各个院校一直探讨的问题,由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
1.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工作室制”的必要性
1.1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艺术设计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受到专业背景和办学基础条件的限制,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不鲜明,并且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没落到实处;2)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没有凸显;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不够;4)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分离;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強,成为每一位从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教学人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个别院校“工作室制”的展开,这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高学年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1.2实行“工作室制”的优势。
1.2.1“工作室制”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接轨的问题。
教育规律告诉人们,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培养不可能是嵌入式的,它有着自身的张力,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在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术交流,倾听各个专业的学术报告,与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沟通;注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开拓思维,捕捉转瞬即逝的设计思想,从而带来有趣的设计成果。
1.2.2“工作室制”的开展解决了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实习设施、场地利用率低的问题。
高校里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场地不少,而利用率却不算高,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达不到设计艺术所要求的目标。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实习设施、实习场地的问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遏制了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设计。
1.2.3“工作室制”的实行能够有效促进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部分地解决了当前艺术类专业的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偏颇的矛盾,填补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可以说艺术类专业是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重点不是大师、大家,而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能力和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上,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更为重要。
1.2.4“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作用明显。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特点。而工作室的导师是行业专业领域的实战专家、行家,是在艺术专业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的老师,这为一起工作的院内导师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交流提高的平台,无疑可以促进院校“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1.2.5“工作室制”模式的实行可以缓解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使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常学生在进工作室之前就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所进的工作室及自己的基础、能力及兴趣爱好,申报导师;导师依据项目需求,拟定岗位考核确定人选。这相当于模拟了一次岗位竞争、就业竞争。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方向更明确,对以后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通过选择,学生就业更具明确的方向性,进一步缩短了毕业生与行业、社会的距离。
2.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1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及软环境。
硬件条件指的是工作室应具备完成专业项目所需要的设备。例如必要的电脑设备、绘图工具、相机、打印仪器等,都是一个三维设计工作室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
2.2“工作室制”的载体可是校内基地,也可是校外基地,以校外基地为首选。
工作室能有效利用行业及社会资源,让学生到公司去到企业去,这样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会更紧密,更有实战感,更有针对性,更能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工作室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实习、实训基地模式,而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实质性参与工作任务的实体。
校内基地采取“工作室制”,需配备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导师,同时需聘请行业导师加入指导学生,以导为主,以讲为辅,开展实战任务或模拟实战任务的教学。校内基地是一种设在校内的“生产加工车间”。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3.1教学安排需要做较大调整。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多采用阶段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一门课几周内完成。实行“工作室制”的班级,需要将几门课程依据能力培养目标按照项目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将几门课程整合到一个项目上,以完成项目为出发点,将所需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不能分离。“工作室制”最适合于高职三年级的学生。
3.2工作室容量、设备等条件必须满足教学需求。
需要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建设的投入力度,防止因资源短缺而无法实施。
3.3学生管理难度增加。
由于工作室设备繁多,存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问题,开展项目的时间不同于正常教学,为保证学习实践的连续性,经常是长时间连续运转,学生相对自由,这给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甚至使成本增加(课时多)。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认真解决相关问题,才能使好事办好。另一方面,如果是利用院外资源实施“工作室制”,由于工作室一般远离学校,需解决好学生在工作室上课、住宿、就餐及安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管理,是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教与学,了解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及存在问题,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过程的修正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制定质量评价考核方法,将过程评价融入到考核评价中来,由双方导师乃至于学生一起参加考核评价,使考核评价更贴近于实际。在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也是导师或用人单位很好的考察过程,使学生向员工的过渡更加自然,更早地锻炼求职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表达展示能力,使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更有针对性。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现代设计的“工作室制”更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环境。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2]丁涛.艺术概论.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8.
[3]马春东.设计教育论.98,中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出版社,1998.
[4]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方向逐步明确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首创性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各个院校一直探讨的问题,由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
1.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工作室制”的必要性
1.1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艺术设计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受到专业背景和办学基础条件的限制,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不鲜明,并且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没落到实处;2)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没有凸显;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不够;4)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分离;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強,成为每一位从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教学人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个别院校“工作室制”的展开,这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高学年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1.2实行“工作室制”的优势。
1.2.1“工作室制”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接轨的问题。
教育规律告诉人们,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培养不可能是嵌入式的,它有着自身的张力,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在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术交流,倾听各个专业的学术报告,与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沟通;注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开拓思维,捕捉转瞬即逝的设计思想,从而带来有趣的设计成果。
1.2.2“工作室制”的开展解决了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实习设施、场地利用率低的问题。
高校里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场地不少,而利用率却不算高,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达不到设计艺术所要求的目标。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实习设施、实习场地的问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遏制了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设计。
1.2.3“工作室制”的实行能够有效促进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部分地解决了当前艺术类专业的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偏颇的矛盾,填补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可以说艺术类专业是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重点不是大师、大家,而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能力和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上,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更为重要。
1.2.4“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作用明显。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特点。而工作室的导师是行业专业领域的实战专家、行家,是在艺术专业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的老师,这为一起工作的院内导师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交流提高的平台,无疑可以促进院校“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1.2.5“工作室制”模式的实行可以缓解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使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常学生在进工作室之前就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所进的工作室及自己的基础、能力及兴趣爱好,申报导师;导师依据项目需求,拟定岗位考核确定人选。这相当于模拟了一次岗位竞争、就业竞争。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方向更明确,对以后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通过选择,学生就业更具明确的方向性,进一步缩短了毕业生与行业、社会的距离。
2.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1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及软环境。
硬件条件指的是工作室应具备完成专业项目所需要的设备。例如必要的电脑设备、绘图工具、相机、打印仪器等,都是一个三维设计工作室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
2.2“工作室制”的载体可是校内基地,也可是校外基地,以校外基地为首选。
工作室能有效利用行业及社会资源,让学生到公司去到企业去,这样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会更紧密,更有实战感,更有针对性,更能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工作室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实习、实训基地模式,而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实质性参与工作任务的实体。
校内基地采取“工作室制”,需配备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导师,同时需聘请行业导师加入指导学生,以导为主,以讲为辅,开展实战任务或模拟实战任务的教学。校内基地是一种设在校内的“生产加工车间”。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3.1教学安排需要做较大调整。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多采用阶段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一门课几周内完成。实行“工作室制”的班级,需要将几门课程依据能力培养目标按照项目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将几门课程整合到一个项目上,以完成项目为出发点,将所需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不能分离。“工作室制”最适合于高职三年级的学生。
3.2工作室容量、设备等条件必须满足教学需求。
需要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建设的投入力度,防止因资源短缺而无法实施。
3.3学生管理难度增加。
由于工作室设备繁多,存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问题,开展项目的时间不同于正常教学,为保证学习实践的连续性,经常是长时间连续运转,学生相对自由,这给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甚至使成本增加(课时多)。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认真解决相关问题,才能使好事办好。另一方面,如果是利用院外资源实施“工作室制”,由于工作室一般远离学校,需解决好学生在工作室上课、住宿、就餐及安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管理,是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教与学,了解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及存在问题,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过程的修正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制定质量评价考核方法,将过程评价融入到考核评价中来,由双方导师乃至于学生一起参加考核评价,使考核评价更贴近于实际。在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也是导师或用人单位很好的考察过程,使学生向员工的过渡更加自然,更早地锻炼求职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表达展示能力,使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更有针对性。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现代设计的“工作室制”更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环境。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2]丁涛.艺术概论.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8.
[3]马春东.设计教育论.98,中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出版社,1998.
[4]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