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异,对权利的理解和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过去我国对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往往重点关注政治权利的发展,对经济等权利的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多强调民族权利的共性,对各民族之间的权利差异有意无意给予回避,导致人们的权利意识发育不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的权利意识必定增长,由此也会带来权利资源的严重短缺,并引发各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异,对权利的理解和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过去我国对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往往重点关注政治权利的发展,对经济等权利的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多强调民族权利的共性,对各民族之间的权利差异有意无意给予回避,导致人们的权利意识发育不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的权利意识必定增长,由此也会带来权利资源的严重短缺,并引发各民族之间的权利冲突。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具有特殊性,其权利也应有其特殊的内容,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权利意识;权利资源;权利冲突
[作 者]罗康隆,人类学博士,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朱兴文,吉首大学法律系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2—0001—014
其他文献
【摘 要】1988年12月,费孝通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活动之后,不顾78岁高龄,进入南岭山脉瑶族聚居区考察,并就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建立南岭瑶族经济开发协作区等做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记录了费老此行谈话的内容,并探讨了其意义。 【关键词】费孝通;南岭;考察 【作 者】徐洪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530006;覃乃昌,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个京族村寨1949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考察,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社会转型关系问题。尽管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但跨国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使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 【关键词】跨国民族;传统文化;社会转型 【作 者】周建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南宁,530006;吕俊彪
[摘 要]民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它对于今天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50—004
[摘 要]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壮语地名;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9—012
近日收到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寄来的由练铭志、马建钊、朱洪等三位同志合撰的专著《广东民族关系史》(以下简称《关系史》),喜不自禁。这是该所继《排瑶历史文化》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著作,可喜可贺。《关系史》分上、下两编凡14章50万字。尽管有关广东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已经开始,但全面系统阐述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专著,《关系史》尚属首部。它无疑是一部拓荒性质的开山之作。其被收入“岭南文库”,“作
[摘 要]“歌圩”是历代汉族文人用以标识岭南相关民间习俗的一个符码,具有先在的遮蔽性,但以往的研究多把其作为研究原点,导致了“歌圩”之名与实际存在的民间传统之间互相疏离的现象。强调民间表述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是我们深入理解民间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壮族;歌圩;民间表述;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I27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0
[摘 要]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摘 要]通过对近百年来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回顾,认为乡村发展应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农民再造乡村,而不是再造农民的过程。眼下由于乡村社会有着较强的异质性,因此除了制度或机制上得到保障外,塑造出更多有参与和创造能力的农民即文化农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乡村发展;农民再造;文化农民 [作 者]秦红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中山大学中国族群中心研究员、人
《壮族麽文化》是迄今第一本研究壮族宗教的专著,它使我欣佩作者的勇气和毅力。由于种种原因,在壮族中要写一本宗教专著,谈何容易?没有吃螃蟹的勇气是做不成的。在写这本专著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大前提是壮族有没有宗教?黄桂秋多年担任《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副主编,负责翻译整理和后期统筹工作,翻开《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整理翻译班子名单就知道,他是其中翻译原文的核心骨干,多年的实践使他对壮族有没有宗教做
“蛊毒”——一般人心目中神秘而恐怖的民间巫术,虽然自古以来被大量的历史文献著录,至今也仍然流传在口头传说中,但是由于它在实践中异常隐秘的特点,记录者和研究者很难搜集资料和进行客观分析。当代成果多是关于一时、一地和单一视角的材料梳理和剖析。直至1998年邓启耀先生的《中国巫蛊考察》问世,才奠定了对这一“千古之谜”进行综合性和深入研究的基础。而黄世杰先生于2004年6月出版的《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