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已来,六月将至。读大学,到底是选择占据地利的城市、赫赫有名的大学,还是被人当成“香饽饽”的专业?这是件令高三学生和其家长们抓破头皮的大麻烦事儿。
这就像你手中握有一张电影票,可以到5家电影院看5部不同的电影,但是只能看一次。要是你选择看的那部电影你觉得不满意,这时你就没法看别家的电影了,因为票已作废。高考填报志愿,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握好高考志愿这张“票”。
苦恼因此产生。你想去你向往的城市,你想去你心仪的大学,你想研修你感兴趣的专业,但你发现,其实你不能“三全”。你该何去何从?城市、大学、专业,究竟孰轻孰重?
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座城市,一个符号。哈尔滨积蕴深厚,武汉粗犷干练,济南率直沉稳,广州自由奔放,厦门雍容华贵,天津朴实无华……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一座好的城市,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甚至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在城市的选择上,我们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考虑而出现“扎堆现象”“恋家情结”和“叛逆情绪”。无论是扎堆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经济、文化优越的城市的大学,还是留在本地上大学,或是因为要逃离家的庇护而远走他乡,这样的选择都过于狭窄。其实就城市来说,只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大部分都有比较好的办学条件,即使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会也有不少好大学。例如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成都的四川大学,重庆市的重庆大学,甘肃兰州的兰州大学。这些高校都是集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大学于一身,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中国一流大学。有时相对小一些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学习氛围反而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安心读书。同时消费水平也低,学生生活、学习费用也能节省。
城市的符号即是一种个性。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融入一个城市,城市的符号一定会在你身上留下烙印,而你的个性,也会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升华。选择一个城市,你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如果你生来就具备睥睨天下的气度,也有锐意进取的魄力、举重若轻的手段,那么北京、上海就是你最刺激的战场和舞台;如果你是朴实的金牛,不善言辞却待人实诚,胸中有丘壑却不爱张扬,脚踏实地、勤奋刻苦,那么东北三省、山东、湖北等地的城市将是你的风水宝地;如果你是机灵跳脱的兔,乐于接受外来事物,主张交流的兼容,拥护一切变革和创新,也相信创造就是一切,那么就活跃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等城市的“码头”上吧;如果你是高雅的鹿,你有很深的文化素养、不凡的审美眼光和最雅致、最细腻敏感的灵魂,就去荡漾江浙的湖光山色和厦门的碧海蓝天吧;如果你是“慵懒”的猫,喜欢隐于闹市,高卧于白云之上,那么你就蜷卧于重庆、四川、河南等地的城市吧;如果你是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无脚鸟,是漂流无终的风,酷爱天高地迥随飞扬,那么西安会是你的最佳停留。
贴士:建议首选城市的考生要从大局出发,综合自身素质,按照自身兴趣和发展目标选择,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就业等各种因素:(1)城市消费水平。读大学的费用除了学费之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水平过高,会在无形中影响自己学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城市消费水平低并不意味该地区的高校综合实力低下。(2)所读专业要与高校所在城市相“适应”,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一些内地高校为求专业齐全而新增海洋专业,一旦我们选择了类似的高校、专业,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就业造成极大的困扰。(3)就业前景。大学所在的城市包容性和认可程度越大,毕业后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我们要提前考虑自己将来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自己所学专业在这些城市中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如何。只有把这些因素考虑到位,才不会在无形中浪费自己掌握的大量资源。(4)自己是否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毕业后是想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发展,还是想在安逸舒适的小城市生活?填写志愿前,想想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大学:学校是个“大染缸”
孙惠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女孩儿,最初选择求学北京是因为北京的气候和家乡差不多。进入北师大后,她发现这里学风淳朴,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各个层次的人,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品质,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在度过清风习习的四年大学生活后,她现在处理问题更具全局观,北师大的纯朴校风也帮助她确立了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大学的个性,是它秉承悠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长期积淀而迸发出的独特魅力,和它的名气、实力、环境等要素同样重要。一所大学文化风气的形成往往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这种无形的文化对个人素质的影响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学一些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正是这种无形的文化和熏陶才真正成就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真正意义。在你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风气和文化的熏陶比对你知识的灌输更重要,也是你大学生活最宝贵的财富。
表弟周永平最初选择广州大学完全是出于一种功利:大学毕业后只有到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发达地区才有发展前途,与其等读完大学后削尖了脑袋往这里挤,不如早点过来熟悉环境,打好基础。他和校友们把广州大学简称为“广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他发现一切并非校名的简称那么简单。五校合并后的广州大学将诸多高校的气质交融成了一种大气,在这样的环境渲染下,他发觉当初自己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地区,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更大动力。广州大学让他明白,只要有能力,天下不是只有一个“珠三角”。
大学里不再像高中那样“填鸭”,而是自主自觉的“放牧”。就像一个“草场”,它的气质会在四五年的时间内把你濡染。一所大学的气质,是体现在她的学子身上,体现在她的菁菁校园里,体现在她的过去、她的今天和她的未来里的;一所大学,其开放程度、学习风气、行事风格和人文积淀,将在几年的时间里对其学子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还没有确定人生终极目标的考生来讲,大学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就可以说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人们有时候甚至以你从哪个大学毕业来判断你的智力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在选择大学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大学的个性,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自会用其绵深的文化底蕴来滋润、熏陶我们,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我们内在潜力的发展。
贴士:建议首选大学的考生,一是要客观估计自己的文化考试实力,高考分应略高于所选高校的录取分,不能满打满算,给自己留有一点余地会使自己在录取专业时有优势。并且,选择专业时要表明愿意专业调剂;二是同一批中的各所学校的录取分不能很接近;三是了解自己所瞄准高校的招生情况;四是对所选高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和日常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要有所了解,不要人云亦云。考生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所选高校的相关信息;五是要考虑自己是否能适应报考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理念,从而避免今后在高校念书时因无法忍受客观环境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困扰。
专业:兴趣作主,还是现实作镜?
关于爱情,理工科的学生会解释成“爱慕和喜欢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哲学的学生却会认为是“性激素作用后的表象形式和存在方式”, 这是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知识改变思维,思维改变生活,对于已经确定了人生终极目标并决心在某个专业领域发展的你来说,对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你的未来。
二姑的儿子郭宇从小就喜欢研究家用电器之类的东西,2005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想填报与电子有关的专业,但父母却认为电子专业不好就业,工作又很辛苦,希望他填报“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将来好就业。为了不伤父母的心,郭宇最终选择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后,郭宇却怎么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得过且过,就这样勉强“熬”到了大学毕业。这时郭宇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也实在是太难了。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如今,郭宇只能一边在一个网吧做网管一边“研修”。
有了“前车之鉴”,他的表妹吴瑶高考填志愿时“费”了很大神。填报之前,吴瑶坐下来静静地回顾了自己的高中历程,她需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她发现,自己一直对大千世界感兴趣,倾心于旅游,更梦想着能环游全世界,加上自己的性格活泼开朗,她最终根据成绩填报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现在的吴瑶已经是该校旅游专业的一名大二生了,她很享受这样一门符合她性格特征的专业,并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发现了自己更大的潜质,这种潜质支撑她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并在积累中不断深化。
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差,也没有绝对的 “热门”与“冷门”,你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能否学有所长才是最重要的。对专业的选择,不能盲目追赶热点,也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将来找一个工作,要从长远、战略、动态层面上搞清楚哪些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哪些是需要因势调整的“变”。唯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凸点”。
贴士:选专业的依据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类,一是依据外部的因素选择专业;一是依据自身的因素选择专业。外部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在不断变化,因此,选择专业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我们先要了解专业,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首先要了解专业名称的内涵,不因一字之差报错专业。报考时对专业名称的错误理解,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职业定位;其次要澄清对专业的错误理解,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或者社会的普遍看法来认识一个专业,要在认真调研后作出选择,避免人云亦云报专业;第三,要了解专业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能力选专业。高校专业分为11大类,专业名称众多,但是仔细分析,都是与高中的课程相对应的。如喜欢数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喜欢物理,数学成绩也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航空航天类里面的专业;喜欢化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材料科学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等专业;喜欢生物的同学可以选择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医学之中的专业;喜欢学习政治的同学可以选择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喜欢语文外语的同学,可以选择语言文学类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类的专业;第四,要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定位,根据职业选专业。职业工作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内容差别很大,喜欢学习专业内容并不意味着喜欢职业工作内容;第五,要评估个人素质与专业要求,依据个性选专业。高中的学习,对学习能力考查较多,对个性要求较少。大学的专业及职业对个性要求较多。如文学类专业,因学习内容难度低,个性因素上升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成为专业与职业的必备素质。
结束语
“知己 知彼 抉择 行动=满意的志愿。”知己即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还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如更适合哪类工作,以便选择专业;知彼则是要了解社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未来几年各大专业就业前景做充分的了解,了解学校品牌和大学分类,切忌在学校选择方面攀比名次。
我们生活的社会丰富多彩,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我们最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培养它、放大它,让这个部分对社会有所帮助,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城市、大学、专业,三者既不是矛盾体,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认清自己面临的形势、了解自己的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综合平衡城市、大学、专业三者者者的关系,使其达到较高“性价比”,才是我们填报志愿的“不二法门”。■
这就像你手中握有一张电影票,可以到5家电影院看5部不同的电影,但是只能看一次。要是你选择看的那部电影你觉得不满意,这时你就没法看别家的电影了,因为票已作废。高考填报志愿,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握好高考志愿这张“票”。
苦恼因此产生。你想去你向往的城市,你想去你心仪的大学,你想研修你感兴趣的专业,但你发现,其实你不能“三全”。你该何去何从?城市、大学、专业,究竟孰轻孰重?
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座城市,一个符号。哈尔滨积蕴深厚,武汉粗犷干练,济南率直沉稳,广州自由奔放,厦门雍容华贵,天津朴实无华……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一座好的城市,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甚至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在城市的选择上,我们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考虑而出现“扎堆现象”“恋家情结”和“叛逆情绪”。无论是扎堆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经济、文化优越的城市的大学,还是留在本地上大学,或是因为要逃离家的庇护而远走他乡,这样的选择都过于狭窄。其实就城市来说,只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大部分都有比较好的办学条件,即使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会也有不少好大学。例如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成都的四川大学,重庆市的重庆大学,甘肃兰州的兰州大学。这些高校都是集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大学于一身,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中国一流大学。有时相对小一些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学习氛围反而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安心读书。同时消费水平也低,学生生活、学习费用也能节省。
城市的符号即是一种个性。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融入一个城市,城市的符号一定会在你身上留下烙印,而你的个性,也会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升华。选择一个城市,你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如果你生来就具备睥睨天下的气度,也有锐意进取的魄力、举重若轻的手段,那么北京、上海就是你最刺激的战场和舞台;如果你是朴实的金牛,不善言辞却待人实诚,胸中有丘壑却不爱张扬,脚踏实地、勤奋刻苦,那么东北三省、山东、湖北等地的城市将是你的风水宝地;如果你是机灵跳脱的兔,乐于接受外来事物,主张交流的兼容,拥护一切变革和创新,也相信创造就是一切,那么就活跃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等城市的“码头”上吧;如果你是高雅的鹿,你有很深的文化素养、不凡的审美眼光和最雅致、最细腻敏感的灵魂,就去荡漾江浙的湖光山色和厦门的碧海蓝天吧;如果你是“慵懒”的猫,喜欢隐于闹市,高卧于白云之上,那么你就蜷卧于重庆、四川、河南等地的城市吧;如果你是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无脚鸟,是漂流无终的风,酷爱天高地迥随飞扬,那么西安会是你的最佳停留。
贴士:建议首选城市的考生要从大局出发,综合自身素质,按照自身兴趣和发展目标选择,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就业等各种因素:(1)城市消费水平。读大学的费用除了学费之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水平过高,会在无形中影响自己学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城市消费水平低并不意味该地区的高校综合实力低下。(2)所读专业要与高校所在城市相“适应”,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一些内地高校为求专业齐全而新增海洋专业,一旦我们选择了类似的高校、专业,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就业造成极大的困扰。(3)就业前景。大学所在的城市包容性和认可程度越大,毕业后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我们要提前考虑自己将来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自己所学专业在这些城市中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如何。只有把这些因素考虑到位,才不会在无形中浪费自己掌握的大量资源。(4)自己是否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毕业后是想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发展,还是想在安逸舒适的小城市生活?填写志愿前,想想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大学:学校是个“大染缸”
孙惠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女孩儿,最初选择求学北京是因为北京的气候和家乡差不多。进入北师大后,她发现这里学风淳朴,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各个层次的人,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品质,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在度过清风习习的四年大学生活后,她现在处理问题更具全局观,北师大的纯朴校风也帮助她确立了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大学的个性,是它秉承悠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长期积淀而迸发出的独特魅力,和它的名气、实力、环境等要素同样重要。一所大学文化风气的形成往往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这种无形的文化对个人素质的影响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学一些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正是这种无形的文化和熏陶才真正成就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真正意义。在你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风气和文化的熏陶比对你知识的灌输更重要,也是你大学生活最宝贵的财富。
表弟周永平最初选择广州大学完全是出于一种功利:大学毕业后只有到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发达地区才有发展前途,与其等读完大学后削尖了脑袋往这里挤,不如早点过来熟悉环境,打好基础。他和校友们把广州大学简称为“广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他发现一切并非校名的简称那么简单。五校合并后的广州大学将诸多高校的气质交融成了一种大气,在这样的环境渲染下,他发觉当初自己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地区,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更大动力。广州大学让他明白,只要有能力,天下不是只有一个“珠三角”。
大学里不再像高中那样“填鸭”,而是自主自觉的“放牧”。就像一个“草场”,它的气质会在四五年的时间内把你濡染。一所大学的气质,是体现在她的学子身上,体现在她的菁菁校园里,体现在她的过去、她的今天和她的未来里的;一所大学,其开放程度、学习风气、行事风格和人文积淀,将在几年的时间里对其学子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还没有确定人生终极目标的考生来讲,大学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就可以说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人们有时候甚至以你从哪个大学毕业来判断你的智力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在选择大学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大学的个性,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自会用其绵深的文化底蕴来滋润、熏陶我们,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我们内在潜力的发展。
贴士:建议首选大学的考生,一是要客观估计自己的文化考试实力,高考分应略高于所选高校的录取分,不能满打满算,给自己留有一点余地会使自己在录取专业时有优势。并且,选择专业时要表明愿意专业调剂;二是同一批中的各所学校的录取分不能很接近;三是了解自己所瞄准高校的招生情况;四是对所选高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和日常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要有所了解,不要人云亦云。考生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所选高校的相关信息;五是要考虑自己是否能适应报考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理念,从而避免今后在高校念书时因无法忍受客观环境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困扰。
专业:兴趣作主,还是现实作镜?
关于爱情,理工科的学生会解释成“爱慕和喜欢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哲学的学生却会认为是“性激素作用后的表象形式和存在方式”, 这是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知识改变思维,思维改变生活,对于已经确定了人生终极目标并决心在某个专业领域发展的你来说,对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你的未来。
二姑的儿子郭宇从小就喜欢研究家用电器之类的东西,2005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想填报与电子有关的专业,但父母却认为电子专业不好就业,工作又很辛苦,希望他填报“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将来好就业。为了不伤父母的心,郭宇最终选择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后,郭宇却怎么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得过且过,就这样勉强“熬”到了大学毕业。这时郭宇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也实在是太难了。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如今,郭宇只能一边在一个网吧做网管一边“研修”。
有了“前车之鉴”,他的表妹吴瑶高考填志愿时“费”了很大神。填报之前,吴瑶坐下来静静地回顾了自己的高中历程,她需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她发现,自己一直对大千世界感兴趣,倾心于旅游,更梦想着能环游全世界,加上自己的性格活泼开朗,她最终根据成绩填报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现在的吴瑶已经是该校旅游专业的一名大二生了,她很享受这样一门符合她性格特征的专业,并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发现了自己更大的潜质,这种潜质支撑她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并在积累中不断深化。
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差,也没有绝对的 “热门”与“冷门”,你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能否学有所长才是最重要的。对专业的选择,不能盲目追赶热点,也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将来找一个工作,要从长远、战略、动态层面上搞清楚哪些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哪些是需要因势调整的“变”。唯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凸点”。
贴士:选专业的依据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类,一是依据外部的因素选择专业;一是依据自身的因素选择专业。外部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在不断变化,因此,选择专业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我们先要了解专业,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首先要了解专业名称的内涵,不因一字之差报错专业。报考时对专业名称的错误理解,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职业定位;其次要澄清对专业的错误理解,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或者社会的普遍看法来认识一个专业,要在认真调研后作出选择,避免人云亦云报专业;第三,要了解专业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能力选专业。高校专业分为11大类,专业名称众多,但是仔细分析,都是与高中的课程相对应的。如喜欢数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喜欢物理,数学成绩也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航空航天类里面的专业;喜欢化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材料科学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等专业;喜欢生物的同学可以选择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医学之中的专业;喜欢学习政治的同学可以选择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喜欢语文外语的同学,可以选择语言文学类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类的专业;第四,要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定位,根据职业选专业。职业工作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内容差别很大,喜欢学习专业内容并不意味着喜欢职业工作内容;第五,要评估个人素质与专业要求,依据个性选专业。高中的学习,对学习能力考查较多,对个性要求较少。大学的专业及职业对个性要求较多。如文学类专业,因学习内容难度低,个性因素上升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成为专业与职业的必备素质。
结束语
“知己 知彼 抉择 行动=满意的志愿。”知己即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还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如更适合哪类工作,以便选择专业;知彼则是要了解社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未来几年各大专业就业前景做充分的了解,了解学校品牌和大学分类,切忌在学校选择方面攀比名次。
我们生活的社会丰富多彩,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我们最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培养它、放大它,让这个部分对社会有所帮助,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城市、大学、专业,三者既不是矛盾体,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认清自己面临的形势、了解自己的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综合平衡城市、大学、专业三者者者的关系,使其达到较高“性价比”,才是我们填报志愿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