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作为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能帮助学生更为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于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在学习与“数”有关的较为抽象的内容时,难以快速进行理解和运算。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迫在眉睫,只有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自觉的态度和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一、立足生活,启蒙数感
与小学的其他学科对比,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要抽象得多,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一些数学的具体知识在学生看来是十分抽象的,学生学习时不能建立表象,从而难以理解具体知识的本质内容。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校园生活中寻找素材是创设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
例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学生每日最熟悉的教室出发,让学生动手计算教室中具体实物的周长,如黑板的周长、板擦的周长、课桌顶面的周长、椅子顶面的周长。在校园里可以测量各种树木叶子的周长、花池的周长、垃圾桶的周长、草坪的周长、操场的周长等。在教学估算时可现场估一估教室的长、宽和高以及门、窗、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教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测量学校的草坪绿化地,并计算其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后,测量家中家具家电的边长,以计算家具家电面积的大小,让学生通过感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课堂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丰富感知中,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建构富有个性的数学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启蒙数感的教学目标。
二、直观比较,积累数感
不可否认,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的原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数感,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直观比较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实现对数的直观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在直观比较中积累学生的数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对相应的数学题进行再创造,使其具备一定的直观比较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直观比较性的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在训练中不断积累数感。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秒,知道1分=60秒,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直观比较,以确保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理解数,进而有效积累数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表,一个是可以显示到秒的电子表,另一个是带有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普通钟表。让学生亲自体会眨一下眼是一秒,钟表滴答一声是一秒,使学生对一秒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将两个钟表在各组中进行了轮换,要求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探讨两个问题,即: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分针走一格是多长时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对时间的了解和数的判定中,而学生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积累了数感,掌握了时间之间的换算,并能对其进行快速的感知,这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动手实践,增强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何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知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准备,以确保学生能自主投入到动手实践活动中,并能从中有效增强自身的数感。小学生本身就有着好动、好玩的特点,而动手实践恰恰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凭借简单的操作、观察、猜测、交流来不断增强数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数时,我首先将大家集中到了一起,之后向大家分发了几个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的纸片,在大家表现出疑惑的时候,我要求大家通过动手实践折一折、涂一涂,将其平均分成两份。在这一动手实践的小任务提出之后,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图形进行了折叠和涂色。在学生完成之后,我告诉大家:“将一张纸分成了两份,而其中涂色的是不是占了两份中的一份?”在得到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我随之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意义,并有效建立了与分数相关的数感。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我要求学生尝试在一个图形中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逐步把握了分数的大小,并感知到了数学的乐趣所在。
四、估算训练,发展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训练,尽可能地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抓住有利时机来创造性地活用教材,逐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进而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在估算训练中,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意识和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进行估算训练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确保全体学生的数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在教给学生正确的笔算之前,我经常会顺势让学生进行估算。因此,在引导学生计算23×12时,我便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其结果大约是多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呈现出了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两个数看成了整十的,也有的学生将其中一个数看成了整十的。显然,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学生有意识进行估算的一种思路,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估算训练,学生不仅能减少运算过程中的盲目性,还为运算的正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随着这一运算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数感也必将会随之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估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结果的敏感性,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数感培养方法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获得数感,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进而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
一、立足生活,启蒙数感
与小学的其他学科对比,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要抽象得多,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一些数学的具体知识在学生看来是十分抽象的,学生学习时不能建立表象,从而难以理解具体知识的本质内容。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校园生活中寻找素材是创设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
例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学生每日最熟悉的教室出发,让学生动手计算教室中具体实物的周长,如黑板的周长、板擦的周长、课桌顶面的周长、椅子顶面的周长。在校园里可以测量各种树木叶子的周长、花池的周长、垃圾桶的周长、草坪的周长、操场的周长等。在教学估算时可现场估一估教室的长、宽和高以及门、窗、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教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测量学校的草坪绿化地,并计算其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后,测量家中家具家电的边长,以计算家具家电面积的大小,让学生通过感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课堂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丰富感知中,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建构富有个性的数学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启蒙数感的教学目标。
二、直观比较,积累数感
不可否认,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的原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数感,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直观比较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实现对数的直观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在直观比较中积累学生的数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对相应的数学题进行再创造,使其具备一定的直观比较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直观比较性的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在训练中不断积累数感。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秒,知道1分=60秒,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直观比较,以确保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理解数,进而有效积累数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表,一个是可以显示到秒的电子表,另一个是带有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普通钟表。让学生亲自体会眨一下眼是一秒,钟表滴答一声是一秒,使学生对一秒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将两个钟表在各组中进行了轮换,要求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探讨两个问题,即: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分针走一格是多长时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对时间的了解和数的判定中,而学生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积累了数感,掌握了时间之间的换算,并能对其进行快速的感知,这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动手实践,增强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何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知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准备,以确保学生能自主投入到动手实践活动中,并能从中有效增强自身的数感。小学生本身就有着好动、好玩的特点,而动手实践恰恰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凭借简单的操作、观察、猜测、交流来不断增强数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数时,我首先将大家集中到了一起,之后向大家分发了几个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的纸片,在大家表现出疑惑的时候,我要求大家通过动手实践折一折、涂一涂,将其平均分成两份。在这一动手实践的小任务提出之后,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图形进行了折叠和涂色。在学生完成之后,我告诉大家:“将一张纸分成了两份,而其中涂色的是不是占了两份中的一份?”在得到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我随之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意义,并有效建立了与分数相关的数感。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我要求学生尝试在一个图形中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逐步把握了分数的大小,并感知到了数学的乐趣所在。
四、估算训练,发展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训练,尽可能地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抓住有利时机来创造性地活用教材,逐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进而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在估算训练中,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意识和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进行估算训练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确保全体学生的数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在教给学生正确的笔算之前,我经常会顺势让学生进行估算。因此,在引导学生计算23×12时,我便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其结果大约是多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呈现出了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两个数看成了整十的,也有的学生将其中一个数看成了整十的。显然,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学生有意识进行估算的一种思路,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估算训练,学生不仅能减少运算过程中的盲目性,还为运算的正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随着这一运算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数感也必将会随之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估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结果的敏感性,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数感培养方法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获得数感,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进而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