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飙不如媒体发威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es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今年3·15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双汇用“瘦肉精”喂养的猪供应市场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给国人再敲警钟。“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墨汁粉条”、“染色花椒”等令消费者谈食色变,并惊动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视察地方时谈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温家宝点名痛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于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闻风而动,我们从新闻中得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重拳出击,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摸排管控。”“各地陆续查获违法添加案件,并依法从严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
  这种对人为有害食品的“严打”,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笔者认为,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发飙无疑非常要紧,相信通过强大的行政手段,短期内食品安全形势会迅速改观。然而根据过往经验,能否就此建立惩治严重食品造假掺毒问题,仍然是个未知数。而且,长期依赖行政力量,势必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到头来还得由纳税人埋单。
  那么对于遏制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这类严重危害民众生存的事故,国人苦苦追寻的标本兼治而又成本低廉之策有没有呢?有。以笔者之见,那就是放手让今天遍布各地、非常发达的新闻媒体,去挖掘一个个食品生产、制造和管理黑洞,去“具体消灭一个个罪恶”。
  新闻媒体的第一大职能是监测自然和社会环境,就安全隐患向社会成员预警和填补安全漏洞。正像美国报人普利策所言:“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及时发出警告。”事实上,在普利策的晚年,即19和20世纪之交,美国也曾面临包括食品掺杂使假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于是,“黑幕揭发”自20世纪初应运而生,它是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一批有志于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利用报刊,以深度调查和犀利言论揭发和抨击了食物掺假、专卖药中含有有害成分等现象,与政界、商界和知识界的进步力量一起,通过激活公众舆论、促使民众觉醒和支持立法等方式,抑制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社会失序。其间《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1906年)、《肉食检查法》(1906年)等先后问世,并为他国的立法者所借鉴。
  事实上,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议题,它是由新闻媒体创造的,其中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居功至伟。从2003年4月“萨斯”肆虐期间创办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这个周播节目由于精准的暗访调查,其舆论监督效果曾在2004年之前被称为“每周毁掉一个中国名牌”,甚至“每周毁掉一种国粹”。人们在惊呼“我们还能吃什么”之余,不能不为那批电视“黑幕揭发者”的努力所折服。
  相比而言,本该比电视更容易做深度和暗访调查的报刊界,在揭发食品安全问题上总体作为有限。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发行量大的都市类报刊分散在各地,受到的报道限制偏多;二是报刊等媒体受到商业利益的掣肘,有的甚至有“广告客户保护名单”,不报道这些客户的负面新闻;三是报刊对食品安全的报道比较零散。
  然而,最关键的不是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缺乏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兴趣,而是有没有宽松的放手监督的社会环境。自2005年以后,《每周质量报告》在地方官商的联合“公关”之下,监督力度逐渐减小,一度变成“消费学校”,甚至在2007年替三鹿集团背书,成为一个耻辱。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才在最近重振雄风。其背后是高层媒体管理部门和央视管理层的反思和支持。
  中外各国的实践证明,新闻媒体是从事各种舆论监督的天然高手,它们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起效快,迅速告知社会,引发即时的正面反应,并最终产生延迟性的制度改造效应;二是比各行政部门的管理、整治更具综合性,更能打破地区、行业等的限制;三是媒体的调查、评论等新闻生产成本自己消化,而不需要社会埋单。然而,舆论监督的起起伏伏也告诫我们,这种长效的监督离不开稳定的制度空间。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虽然社会公众和司法机关都对司法回应道德的水准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在诸多“难办案件”中司法却面临着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困境。司法道德困境的产生,不仅源于司法能力不足和公众法律意识不高,更因为在制度和社会结构层面上受到多种深层因素的影响。为此,有必要从司法机关的活动方式、司法与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司法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司法对公众道德观念的有效回应。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一本图书或许会影响他们一生,而一个好老师则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教师节前的一个炎热午后,当他们一头扎进古竹小学时,倾盆大雨就倒下来了。一分钟前还在教室里坐得很安静的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手里捧着的图书。  他们---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党支部委员何智明、办公室副主任黄慧鸣,还有团支部书记蒋逸征和团员张磊,将一大摞图书放在讲台上后,大大地喘了一口气。  教室里的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 提问技巧    我在编辑制作电视访谈节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主持人的巧妙提问,而被访嘉宾精彩回答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得从编辑台前跳起来。做电视节目的人常说:做好的节目,先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提问技巧是做好访谈节目的重要一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绝大多数信息起源于主持人的提问;对同一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不同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善于提问,有利于主
【关键词】文摘 特色    目前国内有一些“三农”报纸开办了文摘版面,诸如《四川农村日报》的大地周刊、《湖南科技报》的博览周刊、《农村大众》的历史参考周刊等等。《安徽日报农村版》在2006年创办了天下阅览周刊,经过三年的打磨和不断创新,在读者中赢得了好感,在问卷调查中读者对该版面的好评度一直稳定在八成左右。笔者就自己在采编天下阅览周刊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选好
编辑 薛 原    早晨,当我们从美梦中醒来,就能闻到煎鸡蛋的香味;睁开朦胧的双眼,就能看到妈妈或夫人忙碌的身影。晚上,疲惫的我们踏入家门,一桌可口的饭菜会让一些烦恼烟消云散。为了这些,她们每天都有几个小时在厨房里度过,为了不让厨房油烟跑到客厅里,她们往往还关上了厨房的门。当一家人围坐一起,作为享受美味佳肴的你,是否会想到这些家里的“大厨”们给家人一顿美味晚餐的同时,也在饱受着厨房油烟的伤害呢? 
【关键词】通讯员 新闻线索    2005年9月23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联手在《安徽日报农村版》上开辟“安徽农金”专刊(以下简称专刊),4年来,专刊出版了180期,刊发4000多篇稿件。很好地宣传了农信社信贷业务,树立了农信社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专刊的撰稿队伍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为主,他们作为兼职写稿者。最大的困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力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创设审美意境,领略美的真谛。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汶川地震,使孔祥东进一步感受到在人生困境中,“音乐”陶冶性情的重要性和医治伤口的迫切性。  “东东”最近很活跃。  上次见他时,他正在北京金宝街上的一个录音棚里为录制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中译名“永远是朋友”)的中文版和声而忙碌着。一领黑衫,光头熠熠生辉,一圈环唇而生的硬髭儿映着白皙的脸;眉目间隐含的疲惫,紧随着起伏的音乐旋律时不时地舒展开来;些许霸气挂在嘴角,扬起手臂击掌叫
【摘要】报纸经营的代已经到来,科学的经营能够增强报纸的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研究兰州市报纸媒介经营现状:由于各报刊受媒介特殊属性、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缺失,及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等因素的制约,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为适应竞争激烈的大众媒介市场,兰州报刊业的整体媒介经营能力亟待加强。  【关键词】报纸 媒介经营 现状策略    当大众传播时代来临,报纸面临着新型媒介激烈
【关键词】报纸 栏目 名称    一张报纸能够引起读者的青睐,往往因为它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名牌栏目。如果把一张好的报纸比作一个精品店的话,那么好栏目就是精品店的名牌产品。这些产品要想成为名牌,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外,还得有个好的名称,这些名称听着响亮,叫着顺口,记着方便,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为报纸的栏目起个好的名称是办好报纸的重要一环。  栏目的名称不只是栏目的一个代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