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歌手。9岁失明,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以弹唱为生,2011年11月3日,其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场景定格在我人生的开始:那天医生确诊我患上了青光眼,有可能导致终身失明。后来,妈妈带我千山万水地治眼睛,爸爸在家里上班加班,维持生计。我们经常会在异乡的医院里,或者某乡村旅馆里,接到来自沈阳的爸爸的汇款,还有搜罗来的宝贵的全国粮票。药没少吃,路没少走,最后回到家,还是彻底失明了。
记得爸爸第一次跟我郑重地谈话,也仿佛是对着我的未来谈话:“儿子,爸爸和妈妈尽力了,治病的钱摞起来比你还高,长大了,别怨父母。”我有点手足无措,想客气两句,又有点心酸。
我爸爸叫周丛吉,老家在辽宁营口大石桥。上个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跑到沈阳当工人。他是个挺聪明、挺有情趣的人,或许晚生几十年,也能搞点艺术什么的。
他爱养花,我们家门前巴掌大的地方,他伺候了好多花花草草。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像个飞碟似的,降临在我们贫瘠的生活中。先是邻居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我们整个向阳大院的孩子们都炸了锅。每日流着口水,盯着人家的窗户。接着,排着队,帮他家劈劈柴、打煤坯,就为了晚上能搬上小板凳,去他家看《大西洋底来的人》或者《加里森敢死队》。
这时我爸爸闪亮登场了。他骑上自行车,到沈阳的大西门电子零件市场,买线路板、图纸,埋头钻研。终于有一天,“咣”的一声,我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桌子上,通过那堆三极管和二极管和乱七八糟的线路,亮出了雪花飞舞的画面,穿西装播新闻的主持人,在雪花里扭来扭去。
在工厂里,他也是一把好手,车钳铣刨各个工种全能拿得起。后来他被评定为8级工,大概相当于高级技术工人的职称了。可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工厂的噪声和冶炼厂的黑烟。爸爸每晚都要会见他的同事,讲车床、钢管、抽烟、喝酒,妈妈忙着炒花生米,我们要等着他们吃完才能上桌。而且,像所有工人阶级的爸爸一样,让全家人害怕他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比方我们在唱歌,这时他回来了,吆喝一声,全家人都灰溜溜的,屁都不敢放一个。
所以,每个人的叛逆都是从反抗爸爸开始的。
我很记恨他还打过我。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一下子把盖帘里刚包好的饺子踢翻了,爸爸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很委屈,因为是患青光眼眼睛看不清楚。
不满的情绪和身量一样在长大,战争终究无可回避地爆发了。
在我16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上桌喝酒了。一次,亲戚来家,带了一瓶西凤酒,我喝得多了,躺在火炕上,内火外火交相辉映,和爸爸一言不合,吵了起来。他也有点醉了,拿起拖鞋,照我脑门上一顿痛打,用鞋底子打儿子,那是很有仪式感的老理儿呀。
我是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加上酒劲儿,冲到厨房抄起菜刀,就往回冲。好几个人拦着,把我拖出门,据当事人跟我讲,我一路喊着:“我要杀了你!”街坊邻居都听见了。真是大逆不道。后来,我爸爸问我妈:“儿子怎么这样恨我,到底为了啥?”
跟爸爸的战争让我成熟了,明白人长大了就应该离开家。我去了天津、长春,一年回家一两次,爸爸劝我努力当个按摩大夫,很牢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设计的,我偏不干这一行。
1994年,我大学毕业,爸爸去沈阳火车站接我。从浪漫的校园里,从光辉的名著里,从对姑娘们的暗恋里,我又回到了破败的铁西区,几口人拥挤在一个小平房。爸爸抱怨我,当初不听他的话,学文学,结果工作也找不到。于是,他带着我去给校长送礼。
这时,我看到了他卑微的另一面,见了宛若知识分子的校长,点头哈腰,大气也不敢喘,把装了1000元的信封和酒塞入人家手里,拉起我,诚惶诚恐地走了。回家还念叨着:“人是辽大毕业的。”后来,中间人告诉我们:“没戏。”我爸爸毕竟是工人阶级,一听不好使,就去校长家把钱要了回来。
对家乡的失望,让我们越走越远。然而,父母老了,他们只能在身后,踉跄着唠叨些盼望和祝福。
有一次,爸爸来电话,说身体不好,让我赶快回家一趟。等我回家一看,他啥事也没有。他神秘地告诉我,给我找了个媳妇,马上要见面。原来,我家出租了一间房,给一个在澡堂里工作的姑娘。不久前,她妹妹从老家来了,也想进澡堂上班。我爸就动了心,要撮合一下,那姑娘碍于住在我家,不好推辞,就说先见见面。这下,我爸当真了,千里迢迢把我召回。
我说:“我没兴趣。”他就瞪眼了:“那你还想找个大学生呀?”怕他生气,我只能答应见见,小姑娘刚从澡堂下班,就过来了。房间里就我们俩,她问我:“在北京干啥?”我说:“卖唱。”她说:“那有空去北京找你,那边的澡堂子怎么样?”我不知道她具体想知道的是啥,就囫囵着说:“大概水很热。”
我也是看过加缪的人了,咋还落到这么尴尬的境地。
这件事情以后,我是发着狠逃离家乡的,如果没国境线拦着,我能一口气跑到南极。2000年以后,爸爸有一次搬钢板把腰扭了,于是提前退休了。他脾气不好,不愿意去公园跟老头老太太聊天,天天闷在家里,躺在床上抽烟看电视。结果得了脑血栓,一次,在外面摔倒了,周围的人不敢去扶,有人拿来个被子盖在他身上,直到有邻居告诉我妈才被抬回来。
从此,他走路要扶着墙,小步小步地挪。每次,我和妹妹回家,要走的时候,他都得呜呜地哭一场。这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他,浑身充满了生产力的铁西区强悍的棒工人,拍着桌子,酒杯哐啷哐啷地响。他放出豪言:你们长大了,都得给我滚蛋,我谁也不想,谁也不靠。
现如今,妈妈说,我们就拿他当做个小孩。他耳朵有点聋,说话不清楚,颤颤巍巍地站在家门口,盼望着我和妹妹这两个在外奔波的大人早点回家。
(摘自《视野》)(责编 悬塔塔)
1
场景定格在我人生的开始:那天医生确诊我患上了青光眼,有可能导致终身失明。后来,妈妈带我千山万水地治眼睛,爸爸在家里上班加班,维持生计。我们经常会在异乡的医院里,或者某乡村旅馆里,接到来自沈阳的爸爸的汇款,还有搜罗来的宝贵的全国粮票。药没少吃,路没少走,最后回到家,还是彻底失明了。
记得爸爸第一次跟我郑重地谈话,也仿佛是对着我的未来谈话:“儿子,爸爸和妈妈尽力了,治病的钱摞起来比你还高,长大了,别怨父母。”我有点手足无措,想客气两句,又有点心酸。
我爸爸叫周丛吉,老家在辽宁营口大石桥。上个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跑到沈阳当工人。他是个挺聪明、挺有情趣的人,或许晚生几十年,也能搞点艺术什么的。
他爱养花,我们家门前巴掌大的地方,他伺候了好多花花草草。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像个飞碟似的,降临在我们贫瘠的生活中。先是邻居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我们整个向阳大院的孩子们都炸了锅。每日流着口水,盯着人家的窗户。接着,排着队,帮他家劈劈柴、打煤坯,就为了晚上能搬上小板凳,去他家看《大西洋底来的人》或者《加里森敢死队》。
这时我爸爸闪亮登场了。他骑上自行车,到沈阳的大西门电子零件市场,买线路板、图纸,埋头钻研。终于有一天,“咣”的一声,我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桌子上,通过那堆三极管和二极管和乱七八糟的线路,亮出了雪花飞舞的画面,穿西装播新闻的主持人,在雪花里扭来扭去。
在工厂里,他也是一把好手,车钳铣刨各个工种全能拿得起。后来他被评定为8级工,大概相当于高级技术工人的职称了。可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工厂的噪声和冶炼厂的黑烟。爸爸每晚都要会见他的同事,讲车床、钢管、抽烟、喝酒,妈妈忙着炒花生米,我们要等着他们吃完才能上桌。而且,像所有工人阶级的爸爸一样,让全家人害怕他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比方我们在唱歌,这时他回来了,吆喝一声,全家人都灰溜溜的,屁都不敢放一个。
所以,每个人的叛逆都是从反抗爸爸开始的。
2
我很记恨他还打过我。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一下子把盖帘里刚包好的饺子踢翻了,爸爸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很委屈,因为是患青光眼眼睛看不清楚。
不满的情绪和身量一样在长大,战争终究无可回避地爆发了。
在我16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上桌喝酒了。一次,亲戚来家,带了一瓶西凤酒,我喝得多了,躺在火炕上,内火外火交相辉映,和爸爸一言不合,吵了起来。他也有点醉了,拿起拖鞋,照我脑门上一顿痛打,用鞋底子打儿子,那是很有仪式感的老理儿呀。
我是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加上酒劲儿,冲到厨房抄起菜刀,就往回冲。好几个人拦着,把我拖出门,据当事人跟我讲,我一路喊着:“我要杀了你!”街坊邻居都听见了。真是大逆不道。后来,我爸爸问我妈:“儿子怎么这样恨我,到底为了啥?”
跟爸爸的战争让我成熟了,明白人长大了就应该离开家。我去了天津、长春,一年回家一两次,爸爸劝我努力当个按摩大夫,很牢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设计的,我偏不干这一行。
1994年,我大学毕业,爸爸去沈阳火车站接我。从浪漫的校园里,从光辉的名著里,从对姑娘们的暗恋里,我又回到了破败的铁西区,几口人拥挤在一个小平房。爸爸抱怨我,当初不听他的话,学文学,结果工作也找不到。于是,他带着我去给校长送礼。
这时,我看到了他卑微的另一面,见了宛若知识分子的校长,点头哈腰,大气也不敢喘,把装了1000元的信封和酒塞入人家手里,拉起我,诚惶诚恐地走了。回家还念叨着:“人是辽大毕业的。”后来,中间人告诉我们:“没戏。”我爸爸毕竟是工人阶级,一听不好使,就去校长家把钱要了回来。
3
对家乡的失望,让我们越走越远。然而,父母老了,他们只能在身后,踉跄着唠叨些盼望和祝福。
有一次,爸爸来电话,说身体不好,让我赶快回家一趟。等我回家一看,他啥事也没有。他神秘地告诉我,给我找了个媳妇,马上要见面。原来,我家出租了一间房,给一个在澡堂里工作的姑娘。不久前,她妹妹从老家来了,也想进澡堂上班。我爸就动了心,要撮合一下,那姑娘碍于住在我家,不好推辞,就说先见见面。这下,我爸当真了,千里迢迢把我召回。
我说:“我没兴趣。”他就瞪眼了:“那你还想找个大学生呀?”怕他生气,我只能答应见见,小姑娘刚从澡堂下班,就过来了。房间里就我们俩,她问我:“在北京干啥?”我说:“卖唱。”她说:“那有空去北京找你,那边的澡堂子怎么样?”我不知道她具体想知道的是啥,就囫囵着说:“大概水很热。”
我也是看过加缪的人了,咋还落到这么尴尬的境地。
这件事情以后,我是发着狠逃离家乡的,如果没国境线拦着,我能一口气跑到南极。2000年以后,爸爸有一次搬钢板把腰扭了,于是提前退休了。他脾气不好,不愿意去公园跟老头老太太聊天,天天闷在家里,躺在床上抽烟看电视。结果得了脑血栓,一次,在外面摔倒了,周围的人不敢去扶,有人拿来个被子盖在他身上,直到有邻居告诉我妈才被抬回来。
从此,他走路要扶着墙,小步小步地挪。每次,我和妹妹回家,要走的时候,他都得呜呜地哭一场。这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他,浑身充满了生产力的铁西区强悍的棒工人,拍着桌子,酒杯哐啷哐啷地响。他放出豪言:你们长大了,都得给我滚蛋,我谁也不想,谁也不靠。
现如今,妈妈说,我们就拿他当做个小孩。他耳朵有点聋,说话不清楚,颤颤巍巍地站在家门口,盼望着我和妹妹这两个在外奔波的大人早点回家。
(摘自《视野》)(责编 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