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教学的特点,对高中作文存在的学生作文缺乏人文素养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技巧和方法,以期能够达到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文合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95-02
在进行高中学生作文教学时,很多教师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在作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写作能力仍难以提高,写人不实,抒情不真,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作文质量难以让人满意。
一、高中学生作文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表现
1.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虚假空洞。大多学生作文言不由衷,瞎编乱造,无病呻吟,作文内容多是虚假、瞎编的事例,没能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父母总是“冒雨送我上医院”,写老师总是“抱病坚持上课”……这些作文事例虚假,大话连篇,空洞无物,有些作文甚至出现违背时代特征的现象。
2.文章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缺失。大多学生作文侧重于谋篇布局、方法技巧等形式方面的训练,作文套路式、模式化,没有自己的见解,缺乏思想深度。
(二)原因
1.缺乏社会体验。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平时生活不注重观察,不擅积累素材,造成作文脱离现实生活,言而不实,言不由衷。从生活环境而言,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缺乏关注外界的视角和精力,缺少生活热情,缺乏亲情理解,更深层次的是缺乏对国家、民族神圣感的认同,对大自然的感知则越来越虚幻。
2.写作态度出现偏差。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理念发生偏离,作文技巧过于迎合考试,过多注重于作文的形式和表达技巧的练习,导致作文教学进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二、高中作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在教学理念上
1.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停。”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注重生活中的观察,有了观察和体验,学生下笔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其实要求的就是如此:说真话,表真情。
2.树立“人文合一”的写作态度。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有人文素养的积淀,潜移默化他们“人文合一”的写作意识,由此作文才蕴含人文素养,才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其次,教师从写作动机、写作思维上引导学生融入人文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仅注重于写作形式上的训练,更应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而写,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发挥怎么样的社会效应等问题,摒弃作文为应试而作的错误导向,使文章的“人文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最后,教师要将“人文性”作为作文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行为目的的方向,将学生作文的“人文性”与其写作方法技巧的评价结合起来,作为作文质量优劣的依据,借以驱动学生在写作中自觉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特色,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二)在写作教学实践上
1.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训练学生作文“人文合一”,重在加强观察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情感。注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善于发掘,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使思想感情日益成熟,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评价生活的思辨能力,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观察景物、融情于景的写法拓展作文,要求学生对家乡某一时节某一特定地点的景物,通过细致观察,切身体会,发挥想象,写一篇观察类作文,体现景物特征,并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作者的情思,从而培养他们讲事实、表真情的人文精神。又如在讲授《氓》这篇课文时,可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以文中的爱情观为话题,进行课堂小练笔,以此加深学生对正确爱情观的认识。
2.在写作训练中渗透人文思想。在对学生作文训练时,首先是定写作范围、写作方向,对作文进行命题。命题意图明确,能让学生写作有的放矢,选准切入口,能按命题意图写出蕴含深意的文章。由此,写作命题应适当渗透人文思想,让学生行文时照应命题蕴含的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
如高一新生入学前一般都进行军训,军训当中也让学生产生很多感受,尤其是苦和累的体验。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军训的作文,如不加命题要求,那学生作文大多将是表达军训苦累的感受,没有什么深度。如果加入命题要求,融入人文精神,比如以《军训背后的故事》《军训的意义》为话题,让学生透过军训,观察同学、师生、学员与教官之间的种种联系,注意军训时发生的种种事件,思考军训背后(下转第97页)(上接第95页)蕴含的意义,如战友之间要团结互助、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唯有强军卫国才有幸福安康等。这样一来,学生作文思路大开,主题思想也得到升华,作文效果将大大提升。
3.在写作素材上渗透人文思想。文章的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在写作选材上,如果能考虑到人文思想这个角度,以富有人文情感的材料体现文章中心思想,则作文效果也会更加显现。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一个作文练习:写一位老人,侧重描绘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要写好这篇作文,选材很重要,可选取身边熟悉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来写,描写角度和选取事例材料都要体现出他的人物个性,表现他的人性美。如老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可通过他的肖像描写,联想到他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他勤劳、质朴、安祥的品质,体现人性美,并适当展现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美感,衬托人性美,这样文章就主题突出、富有情感、意味深长。
4.在写作立意上渗透人文思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作文立意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思想,立意深刻,能让人产生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要做到立意深刻,不一定非得字字写国家兴衰,句句点民族存亡,搞假大空,应指导学生把握生活、分析生活,反映自己的思想,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立意。
例如,某考试作文要求以“泪光”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某学生因与同学攀比,要求父母為她买一部手机写起,她认为父母会答应她的要求,因为家里并不缺少那个钱,可母亲并没有答应,由此她怨恨起了母亲来,并表现出叛逆行为,而在一次有意伤害母亲的过程中,她看见了母亲偷偷的流泪。为此她心灵受到了触动,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真诚地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悔过之言。而母亲的话则让她更为震动,母亲说:在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里,人的追求不应该局限在这些物质上,你不应因攀比而要求本未属于你的东西,这就是我坚持不给你买手机的真实原因。这篇作文从现实生活出发,针砭时弊,立意深刻,发人深省,有着很好的人文教育意义,不失为一篇佳作。
培养高中学生作文渗透人文素养能力,是提升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乃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始终把“真、善、美”放在首位,使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这才是语文教育“人”与“文”的高度统一,“教”与“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静然.高中作文教学“人文合一”之浅见[J].贵州民族报(数字报),2014
[2]高 媛.高中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周德强.基于人文素养的中学作文教学[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年会,2006
(责编 蓝能波)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文合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95-02
在进行高中学生作文教学时,很多教师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在作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写作能力仍难以提高,写人不实,抒情不真,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作文质量难以让人满意。
一、高中学生作文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表现
1.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虚假空洞。大多学生作文言不由衷,瞎编乱造,无病呻吟,作文内容多是虚假、瞎编的事例,没能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父母总是“冒雨送我上医院”,写老师总是“抱病坚持上课”……这些作文事例虚假,大话连篇,空洞无物,有些作文甚至出现违背时代特征的现象。
2.文章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缺失。大多学生作文侧重于谋篇布局、方法技巧等形式方面的训练,作文套路式、模式化,没有自己的见解,缺乏思想深度。
(二)原因
1.缺乏社会体验。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平时生活不注重观察,不擅积累素材,造成作文脱离现实生活,言而不实,言不由衷。从生活环境而言,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缺乏关注外界的视角和精力,缺少生活热情,缺乏亲情理解,更深层次的是缺乏对国家、民族神圣感的认同,对大自然的感知则越来越虚幻。
2.写作态度出现偏差。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理念发生偏离,作文技巧过于迎合考试,过多注重于作文的形式和表达技巧的练习,导致作文教学进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二、高中作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在教学理念上
1.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停。”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注重生活中的观察,有了观察和体验,学生下笔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其实要求的就是如此:说真话,表真情。
2.树立“人文合一”的写作态度。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有人文素养的积淀,潜移默化他们“人文合一”的写作意识,由此作文才蕴含人文素养,才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其次,教师从写作动机、写作思维上引导学生融入人文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仅注重于写作形式上的训练,更应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而写,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发挥怎么样的社会效应等问题,摒弃作文为应试而作的错误导向,使文章的“人文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最后,教师要将“人文性”作为作文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行为目的的方向,将学生作文的“人文性”与其写作方法技巧的评价结合起来,作为作文质量优劣的依据,借以驱动学生在写作中自觉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特色,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二)在写作教学实践上
1.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训练学生作文“人文合一”,重在加强观察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情感。注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善于发掘,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使思想感情日益成熟,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评价生活的思辨能力,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观察景物、融情于景的写法拓展作文,要求学生对家乡某一时节某一特定地点的景物,通过细致观察,切身体会,发挥想象,写一篇观察类作文,体现景物特征,并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作者的情思,从而培养他们讲事实、表真情的人文精神。又如在讲授《氓》这篇课文时,可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以文中的爱情观为话题,进行课堂小练笔,以此加深学生对正确爱情观的认识。
2.在写作训练中渗透人文思想。在对学生作文训练时,首先是定写作范围、写作方向,对作文进行命题。命题意图明确,能让学生写作有的放矢,选准切入口,能按命题意图写出蕴含深意的文章。由此,写作命题应适当渗透人文思想,让学生行文时照应命题蕴含的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
如高一新生入学前一般都进行军训,军训当中也让学生产生很多感受,尤其是苦和累的体验。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军训的作文,如不加命题要求,那学生作文大多将是表达军训苦累的感受,没有什么深度。如果加入命题要求,融入人文精神,比如以《军训背后的故事》《军训的意义》为话题,让学生透过军训,观察同学、师生、学员与教官之间的种种联系,注意军训时发生的种种事件,思考军训背后(下转第97页)(上接第95页)蕴含的意义,如战友之间要团结互助、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唯有强军卫国才有幸福安康等。这样一来,学生作文思路大开,主题思想也得到升华,作文效果将大大提升。
3.在写作素材上渗透人文思想。文章的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在写作选材上,如果能考虑到人文思想这个角度,以富有人文情感的材料体现文章中心思想,则作文效果也会更加显现。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一个作文练习:写一位老人,侧重描绘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要写好这篇作文,选材很重要,可选取身边熟悉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来写,描写角度和选取事例材料都要体现出他的人物个性,表现他的人性美。如老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可通过他的肖像描写,联想到他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他勤劳、质朴、安祥的品质,体现人性美,并适当展现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美感,衬托人性美,这样文章就主题突出、富有情感、意味深长。
4.在写作立意上渗透人文思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作文立意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思想,立意深刻,能让人产生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要做到立意深刻,不一定非得字字写国家兴衰,句句点民族存亡,搞假大空,应指导学生把握生活、分析生活,反映自己的思想,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立意。
例如,某考试作文要求以“泪光”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某学生因与同学攀比,要求父母為她买一部手机写起,她认为父母会答应她的要求,因为家里并不缺少那个钱,可母亲并没有答应,由此她怨恨起了母亲来,并表现出叛逆行为,而在一次有意伤害母亲的过程中,她看见了母亲偷偷的流泪。为此她心灵受到了触动,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真诚地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悔过之言。而母亲的话则让她更为震动,母亲说:在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里,人的追求不应该局限在这些物质上,你不应因攀比而要求本未属于你的东西,这就是我坚持不给你买手机的真实原因。这篇作文从现实生活出发,针砭时弊,立意深刻,发人深省,有着很好的人文教育意义,不失为一篇佳作。
培养高中学生作文渗透人文素养能力,是提升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乃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始终把“真、善、美”放在首位,使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这才是语文教育“人”与“文”的高度统一,“教”与“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静然.高中作文教学“人文合一”之浅见[J].贵州民族报(数字报),2014
[2]高 媛.高中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周德强.基于人文素养的中学作文教学[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年会,2006
(责编 蓝能波)